文/呂建中
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通脹,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完全置身事外,保供穩價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政策選擇。作為能源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國內能源保供不能只是“總量”的平衡,還要保持區域性、結構性、季節性平衡,提高能源供應的可及性、穩定性、連續性、價格可承受性。
去年冬季以來,全球能源市場跌宕起伏,價格持續高位寬幅震蕩,并引發大宗商品價格全面跟漲,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正經歷著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
今年5 月,美國CPI 環比上漲1%、同比上漲8.6%,創1981 年12 月以來的最高值,其中能源、食品價格分別環比上漲3.9%、1.2%,同比上漲34.6%、10.1%,是推升上漲的主因。歐洲的情況大同小異,5 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8.1%,創歷史新高,其中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9.2%,也是推升上漲的主因。
作為能源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供給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所以我國必須著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給能力。
2021 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43.3 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6.2%;能源消費總量52.4 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5.2%,能源自給率82%。但是,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國際能源市場的影響較大。
我們還要看到,我國中東部地區能源消費量占全國的70% 以上,生產量占比不足30%,重要的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形成了“西電東送、北煤南運、西氣東輸”的能源流向格局。
因此,國內能源保供不能只是“總量”的平衡,還需要保持區域性、結構性、季節性平衡,提高能源供應的可及性、穩定性、連續性、價格可承受性。
我國地域廣闊,能源資源潛力較大,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十分豐富,有條件支撐國內能源生產供應能力提升。
今年1-5 月,國內生產原油同比增長4.1%,進口原油同比下降1.7%;生產天然氣同比增長5.8%,進口天然氣同比下降9.3%;發電3.2 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其中火電下降3.5%、水電增長17.5%、核電增長4.5%、風電增長9.5%、太陽能發電增長12.9%。國內能源生產供應穩定增長。
下一步,要切實穩住存量,挖掘煤炭、油氣的生產潛能。特別是在油氣方面,要堅持“常”“非”并舉、海陸并重,加快推進儲量動用、老油氣田穩產、新區產能建設,保障持續穩產增產。今年,國內石油產量回升到2 億噸水平并較長時期穩產,力爭2025 年天然氣產量達到2300 億立方米以上,儲氣能力達到550億-600 億立方米。
同時,要規模化、高質量發展增量。把風、光、水等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建設好,大力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打造多能互補、融合發展、協同保障的發展模式。
鑒于當前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火電占到總發電量的70% 以上、新能源短期內難以擔當保供重任的實際,我國需要繼續發揮好煤炭保供的“壓艙石”和兜底作用,積極釋放先進產能。
今年的目標是年內再釋放產能3 億噸/年以上,日產量達到1260 萬噸以上,確保用電安全。1-5 月,國內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生產原煤同比增長10.4%,進口煤炭同比下降13.6%。目前,統調電廠電煤庫存達到1.59 億噸以上,可用天數增加到32 天。
下一步,要優化煤炭產能布局。集中力量建設山西、蒙西、蒙東、陜北、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集疏運及儲備體系,增強煤炭跨區域供應保障能力。
持續優化煤炭生產結構。以發展先進產能為重點,布局一批資源條件好、競爭能力強、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大型現代化煤礦,強化智能化和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增強彈性供應機制。
統籌電力保供和減污降碳。根據發展需要合理建設先進煤電,保持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必需的合理裕度,加快推進煤電由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的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
2012 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30%,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據測算,“十四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幅每擴大1 個百分點,每年可減少能源消費0.5 億噸標準煤以上,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 億噸以上。目前,我國國內單位GDP 能耗約為OECD 國家的3 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倍,下降空間較大。
下一步,要堅持區分情況、有保有壓,避免“一刀切”的保供穩價。重點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控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大力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持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推廣熱電聯產改造和工業余熱余壓綜合利用,鼓勵公共機構、居民使用非燃煤高效供暖產品,提升終端用能低碳化電氣化水平;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城市公交等領域應用,到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0% 左右。同時,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用能,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引導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能源保供穩價,既要依靠政府‘有形的手’進行調控,發揮好能源中長期合同的作用,又要重視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能源既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又是重要的產業和行業,維護好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
能源保供穩價,既要依靠政府“有形的手”進行調控,發揮好能源中長期合同的作用,又要重視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當前,制約國內能源行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迫切需要用市場化改革去破解。其中,燃煤發電電量要能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在“基準價+ 上下浮動”范圍內形成上網電價,理順價格和利益機制。
下一步,要突出完善煤炭與煤電市場化價格機制銜接,引導煤炭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讓電力價格更加合理地反映電力供需和成本變化,形成“能跌能漲”的價格體系。
首先,發揮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套期保值、管控風險方面的優勢,為國內能源保供穩價服務好。利用大規模新上能源項目的時機,拉動國內投資、擴大內需、吸納就業、穩定稅收,促進市場繁榮和經濟增長。在這方面,能源央企發揮著國家隊的骨干帶頭作用,是增強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應對風險能力的主力軍。
其次,要建立健全能源保供穩價的激勵約束機制,落實好財稅、金融、稅收等支持政策,幫助緩解電力企業資金壓力。
此外,要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著力疏通堵點卡點,暢通運輸通道,確保不因國內循環不暢造成價格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