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丹麥創編了21世紀的“能源童話”,即經濟總量增長了78%,而能源耗損增長量幾乎為零。這讓眾多還在環境、發展與能源取舍泥沼中掙扎的國家疑惑,丹麥到底是如何做到了三者的平衡?
事實上,丹麥的綠色轉型能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是一個“窮則思變”的過程。
1973年10月,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由于丹麥約90%的能源需求都依靠石油進口,因此整個國家都陷入了凜冬般的危機之中。可以說,“難忘的寒冬”是那一代丹麥人最深刻的集體記憶。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丹麥人意識到,節約能源是減少對進口燃料的依賴、降低消費成本的關鍵。對此,丹麥于1976年實施首個國家能源行動,以求能夠實現能源獨立。通過探索開發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丹麥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度開始逐年降低。期間,丹麥政府還給企業制定了嚴格的節能標準,為企業運營、研發和持續創新確定了合理的可持續目標。
1979年,為了進一步節約能源,丹麥出臺了第一部《供熱法案》,開始實施集中供熱。各地政府都編制了市政區域的供暖規劃,大力推廣熱電聯產,不斷優化區域供熱體系。同時,在燃料的選擇上選擇污染物排放更少、更清潔的天然氣。
一系列措施落地后,效果逐步顯現。截至1980年,丹麥經濟總量增長了70%,能源消耗總量卻常年基本保持不變。
丹麥的綠色轉型是一個政治倡議驅動的轉型。
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丹麥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方面始終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2011年2月,丹麥政府明確提出,到2050年完全擺脫對化石能源依賴的宏偉戰略。
在2019年氣候變化大會舉行期間,丹麥議會通過了首部《氣候法案》,制定了2030年實現在1990年基礎上溫室氣體減排70%的目標,并重申了最遲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
為達到這一目標,丹麥成立了綠色轉型委員會,以確保每個重大政治決策都將氣候因素納入考慮范圍之內。政府還與工商界建立了14個氣候伙伴關系,為不同領域的減排制訂了清晰的計劃。
在全力推行低碳發展戰略的同時,丹麥制定和實施了各種極為嚴格的環境法規和政策。對于廢水排放、空氣污染物排放和廢棄物管理,丹麥有著非常詳盡的規定,并采取各種傳統管理措施和經濟處罰手段來推動企業、社會和民眾各負其責一同做好環保。如今,丹麥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40%,化石燃料在電力系統中的比重降至20%以下。
據丹麥工業聯合會能源分會主任Troels Ranis介紹,到2050年,丹麥將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忙碌的農夫
有一個農夫一早起來,告訴妻子要去耕田。當他走到40 號田地時,卻發現耕地的機械沒有油了。本打算去加油的農夫,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豬還沒有喂,便向家返去喂豬。當經過倉庫時,他看見旁邊有一些馬鈴薯,便覺得種的馬鈴薯可能正在發芽,就來到馬鈴薯田里查看情況。途中又經過木材堆,他又想起家中沒有柴火了,需要去撿一些……就這樣來來回回折騰,農夫一直從早上忙到晚上,油也沒加,豬也沒喂,田也沒耕,柴也沒添,什么事也沒有做好。
管理心得:忙忙碌碌一天,農夫什么也沒做好。很顯然,他對工作的統籌、時間的管理不夠科學、清晰。對于企業而言,既定的戰略只是基礎,擁有清晰的目標、制定出可行性的計劃和有效的執行措施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而做好時間管理是提升執行效率的保障。
不善于傾聽不同的聲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
——瑪麗·凱
可持續競爭的惟一優勢來自于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
——詹姆斯·莫爾斯
能用他人智慧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偉大的。
——旦恩·皮阿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