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楓, 牛 璐, 雒 杲, 楊睿斐, 李凡凡, 成曉瓊, 安斌斌, 李京娟, 劉媛媛, 郭 茜, 王金羊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人民醫(yī)院 內(nèi)分泌科,甘肅 蘭州 7300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最具有破壞性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約40%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發(fā)生DN[1]。近年來,DN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為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 CKD)和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隨著對常見危險因素(高血糖、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的控制,目前糖尿病心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DN的患病率無明顯降低。因此,識別DN的常見危險因素備受關注。有研究表明,肥胖是CKD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3]。內(nèi)臟脂肪通過影響脂肪因子和細胞因子的釋放,參與并調節(jié)腎損傷[4]。既往研究認為,肥胖可促進DN發(fā)生,然而不同類型的肥胖對DN的影響尚存在爭議。本研究通過探討中國人內(nèi)臟脂肪指數(shù)(Chinese visceral adipose index, CVAI)及內(nèi)臟脂肪面積(visceral fat area, VFA)與DN的關系及其病情預警價值,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1.1病例選擇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甘肅省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治療的T2DM患者240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91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6~84歲,性別不限;②符合2020年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T2DM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高滲高血糖綜合征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②肝腎功不全、感染、應激等情況;③惡性腫瘤;④正在服用糖皮質激素等可能影響糖代謝藥物及信息采集不完整者。本研究經(jīng)甘肅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編號:2017-03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一般資料 通過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
1.2.2體格檢查 患者穿著輕便衣服,不穿鞋子測量身高、體重、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頸圍,計算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kg)/身高2(m)、腰臀比=WC(cm)/臀圍(cm)、腰高比=WC(cm)/身高(cm)。靜息狀態(tài)下,測量3次血壓,并取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值。
1.2.3實驗室資料 收集患者實驗室資料,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UACR)、采用CKD-EP公式計算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
1.2.4脂肪相關指標 采用生物電阻抗法(歐姆龍HDS 2000)測量VFA和皮下脂肪面積(subcutaneous fat area, SFA),以上所有操作均由經(jīng)過專科培訓的技術人員完成。
CVAI計算公式[5]:
男性:CVAI=-267.93+0.68×年齡+0.03×BMI+4.00×WC+22.00×log10TG-16.32×HDL-C;
女性:CVAI=-187.32+1.71×年齡+4.32×BMI+1.12×WC+39.76×log10TG-11.66×HDL-C;
脂質蓄積指數(shù)(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計算公式[5]:
LAP(男)=(WC-65)×TG;LAP(女)=(WC-58)×TG
注:年齡(年)WC(cm)TG(mmol/L)HDL-C(mmol/L)
1.2.5分組 根據(jù)有無DN分為DN組(n=114)、非DN組(n=126)。符合下列任意一項即可診斷DN:①UACR≥30 mg/g或UAER≥20 μg/min且在3~6個月內(nèi)重復檢查UACR或UAER, 3次中有2次達到或超過臨界值且排除其他干擾因素。②eGFR<60 ml/(min·1.73 m2)達13個月以上[6]。

2.1臨床資料
2.1.1一般資料 DN組糖尿病病程長于非DN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1.2體格檢查 DN組體重、BMI、WC、臀圍、腰高比、腰臀比、頸圍大于非DN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收縮壓、舒張壓、身高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格檢查比較
2.1.3實驗室資料 DN組FPG、UAER、UACR、HbA1c高于非DN組,eGFR小于非DN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組HbA1c、總膽固醇、TG、LDL-C、HDL-C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驗室資料比較
2.1.4脂肪相關指標 DN組LAP、CVAI、VFA、SFA高于非DN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脂相關指標比較[M(P25,P75)]
2.2CVAI、VFA與腎功能的相關性 對兩組進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UAER、UACR與CVAI、VFA呈正相關(均P<0.05)。見表5。

表5 CVAI、VFA與腎功能的spearman相關性分析
2.3DN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將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VAI、VFA、FPG及糖尿病病程是T2DM患者發(fā)生DN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6。根據(jù)上述結果,繪制森林圖對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進行可視化,變量均落在無效線右側,認為VFA、FPG、糖尿病病程、CVAI對于DN來說是危險因素,見圖1。

表6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圖1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森林圖
2.4診斷效能分析 將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與各獨立危險因素(CVAI、VFA、FPG、糖尿病病程)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CVAI的AUC高于其他獨立危險因素,具有較好的診斷效能,而logistic回歸模型的AUC為0.7493,敏感度為0.7368,特異度為0.6825,診斷效能最高,見圖2、表7。

圖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及各危險因素的ROC曲線

表7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與各獨立危險因素對T2DM患者發(fā)生DN的預測價值
隨著營養(yǎng)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轉變,肥胖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肥胖作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可導致多種代謝異常,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健康。目前,體重、WC、CVAI、BMI等肥胖指標已成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等疾病的重要風險指標[7-8]。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腎小球肥大、系膜擴張和基底膜增厚,進而腎小球和腎小管發(fā)生纖維化,最終導致腎衰竭。腎臟組織的再生力差,故識別DN的危險因素,并早期防治尤其重要。研究報道,肥胖可導致大量脂肪因子的產(chǎn)生,如脂聯(lián)素、瘦素、抵抗素等,且這些脂肪因子在DN的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9]。此外,既往研究證實,F(xiàn)PG、血尿酸、糖尿病病程及UACR增高均可導致糖尿病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是DN的獨立危險因素[10]。然而,CVAI和VFA對DN的影響仍不明確。
肥胖作為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共同危險因素,使胰島素受體數(shù)量減少,并降低受體的親和力,引起胰島素抵抗,最終使血糖難以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FPG的增高可促進DN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此結果與郭潔等[10]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控制FPG的升高對DN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十分重要。
脂肪分布與糖尿病密切相關,且內(nèi)臟脂肪比皮下脂肪的危害性更大[11]。VFA可間接反映肥胖程度,內(nèi)臟脂肪越多,面積越大,糖尿病患病風險越高[12]。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具有明顯的胰島素抵抗,腹型肥胖患者常伴隨脂肪酸的代謝紊亂,脂肪可產(chǎn)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并釋放大量的炎癥因子,加快胰島功能衰竭的速度,從而造成血糖升高[13-14]。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VFA與UAER、UACR呈正相關, 并且是T2DM患者發(fā)生DN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CVAI 是在中國成年人中開發(fā)的一種新型內(nèi)臟肥胖指數(shù),與VFA和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15],能夠較好地預測糖代謝紊亂[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CVAI和VFA與UAER、UACR呈正相關,且均為DN的獨立危險因素,此外,CVAI聯(lián)合VFA、FPG、糖尿病病程建立了DN診斷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AUC為0.7493,敏感度為0.7368,特異度為0.6825,診斷效能顯著高于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CVAI、FPG、VFA、糖尿病病程是T2DM患者發(fā)生DN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CVAI和VFA具有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且能夠為臨床精準診療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但是本研究尚存在不足,未重視降脂藥物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對于血脂超標患者均給予治療),未來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研究。內(nèi)臟脂肪性肥胖的T2DM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合理飲食、規(guī)律鍛煉,避免進展為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