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方
醫學人類學著眼于現代技術介入日常醫療生活之后的境遇變遷與體驗級差,為審視醫學現代性增加了別樣的豐度和深度。同樣是生老病死,科技、消費因素的介入,代際認知、行為選擇都發生了巨大的嬗變。人類智慧伴隨著大腦發育的變遷而拓展,腦容量大大超出了女性骨盤的開合度,高跟鞋、牛仔褲的審美習俗又加劇了骨盆的縮窄程度,于是,分娩變成一件充滿危險的高難度行為,孕婦成為高危的健康人。妊娠綜合征、還有接生婆、助產士消毒不嚴導致的產褥熱,奪命無數。醫院分娩就成為新時髦,使得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生育轉場(場域的變遷),帶來了新的消費欲念,譬如剖宮產、無痛分娩、人工哺乳,生殖技術的進步,逐一滿足著這些“合理”的訴求,也滋生了“試管嬰兒”、代孕母親”等新的欲念。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看(租)“別人”(子宮、乳房)生育(哺乳)“自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孩子,不僅無痛、瀟灑,還絕對安全。于是,人們的想象力無限逸放:何不購買世界上最優秀的精子或卵子,跟自己的卵子或精子結合,在試管里相遇,結合成“桑椹胚”,非婚生育最優秀的后代;或者將自己的精子、卵子冰凍起來,超越人生短暫的婚育周期,任意時間段繁育后代;更為大膽的是借助基因編輯技術,修飾自己的遺傳密碼,使之更趨優化……總之,技術無邊界,消費無止境,未來生育將是怎樣的景象?劍峰老師的審視十分深刻:人類生育正在由“失自然”滑向“反自然”,其基本特征就是人工化、技術化。
疾病與衰老是生命殘酷的終極真相。無疑,健康長壽的誘惑無時不在困擾著人類。長壽的欲念猶如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頤養天年的幸福想象,一面是度日如年的艱難苦撐,如阿默茲海默癥的失憶之苦,腫瘤危崖上的“懸劍”生活,不僅死神相逼,還伴隨生命質量低下。在眾多退行性的老年病面前,醫學、醫療正遭遇無能、無力、無效、無奈的頓挫,醫學目的也在悄悄變化,從安全-安康轉向安寧-安詳-安頓,將死亡的降臨轉變為愛的降臨(道別-道情-道歉-道愛)。醫學人類學的觀點是醫療、醫生一定要知進退,從“抗拒衰老”,退而求“延緩衰老”,進一步退守為“順應衰老”。碳基生命會死亡,硅基生命會死機,長生不老、長生不死是烏托邦,必須豁達面對;生命的本相是疾病與苦難,既要抗爭,又要調和,必須接納痛苦。還要修正健康觀,放棄絕對健康的訴求,接納相對健康的境況;重建醫療觀,放棄戰爭模型,走向共生模型;還要調整福利觀,要知道有限福利永遠也無法滿足無限欲望。
2016年4月21日,全國政協第49次雙周會決計將姑息治療、安寧緩和醫療、臨終關懷等統一稱為“安寧療護”,是安寧,而非安全、安康,是療護,而非療愈、療效。醫療目的遷移帶來觀念的轉變、調整。干預對象不只是單純的軀體,而是全人/身心靈;干預手段不只是喂藥、打針、做手術,而是故事/敘事、音樂/戲劇、生命回顧、人生意義重建;臨床思維不再膠著于生物技術的介入,而拓展到生命關懷、個體尊嚴、生活品質。這恰恰是醫學人類學所奉行的“全人醫療”與“自然死亡”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