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蘇姍·謝伊
山雀是在美國的冬天還很活躍的一種鳥,人們經常會看到它們,但是真正了解它們的人并不多。它們有哪些顯著的行為,又是如何度過寒冬的呢?
山雀的英文是“chickadee”,這個單詞來自山雀的叫聲“chicka-dee-dee-dee”。當你在冬天的樹林里行走,或許就會聽到這種叫聲,如果你循聲發現了這個頭上戴著“黑帽子”和脖子上圍著“圍嘴”的聲音發出者,你會發現它的身邊還有許多其他的山雀,它們一起此起彼伏地叫著。這就是所謂的“聚眾行為”,山雀們正在評估你是否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山雀見到人時通常不會太激動。事實上,在提供食物的人的周圍,個別山雀還會變得相當溫順。但當它們發現鷹或貓頭鷹時,就會顯得特別驚慌。
華盛頓大學克里斯托弗·鄧普頓通過實驗發現,山雀的聚眾行為的規模、強度與捕食者的體型和潛在威脅的大小有關。鄧普頓在一個鳥舍里向山雀展示了15種不同的捕食者,觀察到山雀對體型小巧的鷹和貓頭鷹的反應最為強烈。這些“小個子”猛禽對山雀的威脅更大,因為它們能夠在樹林中靈活機動地穿梭?!癱hicka-dee”呼叫,是招募其他山雀飛到該地區并加入“報警合唱團”。關于捕食者的體型和潛在威脅大小的相關信息被編碼在呼叫聲中,受到的威脅越大,山雀叫聲中“dee”的音會越多。山雀的聚眾行為能起到擊退捕食者的作用,因為猛禽捕獵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出其不意,既然對方已經知道了,獵殺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所以只好退出這個地區,另尋目標。鄧普頓還發現,紅胸五子雀已經能聽懂山雀的警告。
冬天,山雀成群結隊地在樹林里漫游,五子雀、啄木鳥、戴菊鳥和一些爬行動物會尾隨其后。美國科普作家貝恩德·海因里希在他的《冬季的世界》一書中指出,每個物種都在不同的樹上,或在同一棵樹的不同部位覓食,或者盡量捕食不同的獵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彼此之間的競爭。它們不但互不干擾,而且不同的動物比鄰相守,會形成“多眼系統”,有助于發現危險,也有助于發現食物。
食物貯藏是山雀過冬的另一種方式,它們會把幾百粒種子或動物尸體上的脂肪儲存在一個單獨的地方。山雀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能夠準確地找到自己貯藏食物的地點,記得哪里藏著什么樣的食物,也記得哪里的食物已經被清空。列海大學的科林·薩爾丹哈發現,為了做到這一點,山雀的海馬體(大腦中負責空間記憶的部分)在秋天會新增加出30%的新的神經細胞。春天,當對記憶的需求減少時,山雀的海馬體就會縮小到正常大小。
即使有這些非凡的本領,山雀要度過寒冷的冬夜也是不容易的,那么它們是怎么做到的呢?這要歸功于它們的羽毛。羽毛是極好的絕緣材料,而山雀的羽毛比其他體型的鳥要密。山雀會把羽毛蓬松起來,積蓄被身體加熱后的空氣,然后在濃密的針葉樹上或樹洞里把身子縮成球形睡覺,頭埋在翅膀下面,以減少熱量損失。
山雀白天進食時積累了脂肪,晚上這些脂肪會在身體里燃燒,產生熱量。它們還通過在夜間降低體溫,使這些儲備的脂肪燃燒的時間更長一些。此外,它們睡覺時會不時顫抖,把肌肉的能量轉化為熱量來抵御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