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邦
(福州市鼓樓區消防救援大隊,福建 福州 350001)
火災是各類災害中發生率最高的災害,火災造成的影響力大,涉及面積廣,危害性高,造成損失巨大,破壞力極強。火災一旦發生,所損失的人員傷亡、消防應急費用、火災防護費用等直接和間接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遭受著極大的威脅。
通過公安部消防局統計的數據來看,在國家逐漸完善消防急救措施、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加大消防安全管控的力度下,火災發生數量也在逐年減少,相對應的傷亡人數和直接財產損失也顯著降低。然而,從數據上來看,火災發生數量依然龐大,因火災所導致的人員傷亡慘痛、經濟損失巨大,我國消防安全管理形勢依舊十分嚴峻。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統計,2019年全國發生火災23.3萬起,死亡1 335人,傷837人,直接財產損失36.12億元,其中學校發生火災722起,對比2018年學校發生火災802起,下降10%。自2000年以來,國內高校火災發生共4 000多起[1],死亡人數也達到50余人,造成財產損失高達約200億元。在發生過火災的高校中,不僅僅會燒毀教學樓、宿舍、圖書館、實驗室等設施,造成財產損失,往往還會帶來人員傷亡,帶來生命危險,甚至會因為火災,人群發生慌亂引發踩踏事件的發生[2]。這些事故警示我們不能忽略校園火災,必須重視校園火災所帶來的危害性。
可燃物與氧化劑發生了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即為燃燒,在燃燒過程中放出了大量的光和熱量,它在發生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一種鏈式化學反應,也是一種復雜的動力學過程。
燃燒發生的三要素分別是可燃物、助燃物、著火源,火災消防中通常是通過破壞“火三角”的任何一個“角”,來控制火勢或者進行滅火,通常會采用隔斷可燃物和助燃物、降低氧濃度、將溫度降至可燃點以下等方法。
①高校建筑內部設施、學生電子產品、個人物品、書籍筆記等易燃物品較多,且起火原因復雜,火災發生概率大,火災發生后,火災迅速蔓延,就會導致重大火災事故。②大學生自制能力較差,為了貪圖方便,貪圖便宜,許多大學生違規使用劣質“三無”產品的電源排插、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等,一旦發生電器漏電,容易發生電器著火的火災事故,由于高校內可燃物數量及種類多,一旦短路著火極易點燃附近可燃物造成火災[3]。③高校教室、宿舍數量多且較為集中,人員密集,人員疏散難度較大。每間宿舍居住數人,宿舍樓總人數較多,但宿舍出入口一般只有一兩個,發生火災時,人員疏散難度較大,由于驚慌,易發生踩踏事故。 ④由于我國有些高校有較厚的文化底蘊,建校時間較早,部分校區的建筑較為老舊,消防設備缺乏或者缺乏定期檢查消防器材,導致學生無法在火勢較小時撲滅火源,火勢蔓延面積擴大,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和傷亡。 ⑤我國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發展較為緩慢,高校師生較多無法得到消防安全教育,對消防安全教育不夠重視,導致高校師生缺乏在撲滅初期階段火災的正確有效的方式和常識,且心理素質較差,缺乏應急應對能力,導致火災發生時手忙腳亂,忙中出錯,沒有正確地疏散逃生,造成更為重大的危害。 ⑥由于高校為每個地方教育的重點區域,社會對高校學生的期望值較高,且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度較高,發生火災,輿論會迅速關注師生的傷亡情況,一旦發生傷亡事件,輿論會將事件無限放大,給社會及學校造成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高校火災具有易發生、發生后蔓延速度快、人員疏散慢、師生處置能力差、易發生傷亡、社會影響大等特點。
高校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研究、教學課程設計、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和科研項目上面,注重學生學習和素質的培養,對于校園內消防安全的注意力少之又少,學生對于消防安全的知識更是知之甚少,幾乎從未關注過。因此,對于消防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消防安全教育宣傳不足,責任落實不到位,沒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
調查中發現,高校對于消防安全宣傳不足,宣傳方式單一,缺乏定期消防演練培訓,因此學生對于消防安全關注度不高,安全意識薄弱,消防安全基本知識匱乏,缺乏實際應急應對能力,對于基本的防火意識、滅火措施和逃生自救知識掌握不全面。
大學校園是人員聚集的地方,也是火災發生頻率高的場所。調查中發現大量學生宿舍存在使用違規電器、使用明火(室內抽煙、點蚊香、點生日蠟燭)、沒有及時拔下插頭等不安全行為,學生消防安全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行為嚴重違反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對消防安全隱患的認識。
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得出,學生知道滅火器、消防報警器等消防器材,但卻不懂得通過滅火器的指針顏色來判斷滅火器是否處于有效狀態,滅火器滅火時應對準火焰的什么部位。可見高校師生掌握一定的消防基本知識,但僅限于“知道”,而不知道“怎么做”。高校對于消防安全教育培訓欠缺,師生應對火災的自救技巧和逃生能力不足,缺乏警惕性,應急綜合能力較弱。對于消防設備的使用方法只存在于理論知識,不了解實際操作,并且平時沒有留意逃生通道和消防器材的位置,如果發生火災,會出現手忙腳亂無法及時滅火或及時逃生,釀成更大的損失。
很多高校在建筑建設過程中,由于經濟能力不足、工期不足等因素,導致校園建筑并沒有完全按照規范來規制消防設備,一部分高校中的建筑設備雖然已經添置一些消防設備,但是由于長期不進行科學管理以及維護使得消防設備使用有效性并不是非常理想,使得高校消防安全設施無法適應防火需求以及滅火需求。
為構建和諧平安校園,營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保證學校教學質量、科研等活動能夠正常有序地開展,部分高校雖然設置了微型消防站,但是消防安全管理機制不完善。存在缺乏激勵機制、消防器械管理不到位、未設立專門的消防安全專項資金,導致資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問題。甚至,制定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僅僅只是為了應付政府部門的檢查,未根據高校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機制。具體表現為,安全管理人員未做到對火災隱患日常排查、定期對消防器械設備進行檢查,設備無法使用或已過期;未明確管理人員的責任與職責,缺乏對管理人員的激勵機制,導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無法有效的、常態化的開展進行。
此外,高校沒有做到對重點部位重點管理的制度。據統計,學校實驗室、飯堂、學生宿舍等由于涉及動火、人員密集、可燃物多、著火源較多等原因,一直是校內相對其他地方來說發生火災事故最多的地方,不僅如此,實驗室、配電房、計算機網絡中心等也存在重大火災安全隱患地區,應具備預防和滅火條件,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實驗室中存在電器設備或化學試劑等,如果不小心操作失誤,容易引起火災的發生。食堂圖書館、配電房、計算機網絡中心等易燃物較多,需重點關注,加強監督。
高校應按照國家關于高校消防相關的規范規定,對校內各建筑等進行全面的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注意校內消防安全教育的程度[4],積極落實消防安全培訓責任,由校方開始重視消防安全教育,師生開始重視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學習消防安全內容的積極性以及識別消防隱患的區域。通過加強宣傳、教育高校消防安全知識的力度,通過橫幅、標語、海報、書籍、新媒體、應急演練等方式,豐富有趣、多元化、涉及面廣地宣傳高校消防安全,打消高校師生對于高校消防安全枯燥、單一、意義不大的固有觀念,提高參加學習培訓的興趣,從而在不斷學習及潛移默化中提高對消防安全意識的敏感性。讓消防安全成為一門重要的課程,成為廣大師生一項必備知識。消防安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火災的概念、常識;消防隱患的識別及處理;火災的應對措施;求生技能等內容。有條件的高校可進行消防安全實操學習,包括但不限于:滅火設施設備的使用;逃生路線的選擇等,通過理論與實戰結合,讓大學生切實掌握消防知識。
提高消防安全意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定期進行應急消防演練活動,這項活動能夠有效地普及消防安全基本知識和應對措施,并令學生掌握逃生技能,增強全校師生的應急反應能力[5]。消防應急疏散演練活動應針對全校性,重點針對存在重大消防安全隱患的區域,在火災高發場所進行消防應急疏散演練活動,例如實驗室、學生食堂、圖書館等。校園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重大隱患場所應當在開展和組織消防應急疏散演練活動過程中,制定相應的防火救火和應急疏散相關方案,建立正確的救火滅火方法和人員逃生疏散的應急措施,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和修改應急演練預案。
高校日常工作過程中,需要重視建筑消防的投入,為高校消防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學校相關管理工作部門需要提高危機意識,針對高校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來提出有效的更正對策,設置專項的消防安全工作基金,用于加強消防安全設施配置,向有相關資質的單位購買符合國家規定的消防器械器材。日常中安排專人對消防安全設備做好維護和保養,根據相關規定設置消防安全出口標志、消防疏散通道標志、滅火器、自動噴淋系統、消防安全指示燈等消防器材。
4.4.1 建立消防安全日常管理及監督機制。將消防安全機制常態化、日常化管理,從而加強學生對自我的約束,提升學生們消防安全理念和認知,讓各高校的日常消防安全工作得以常態化、規范化的展開。高校還可通過設立健全的 消防檔案、學習消防知識。制定合規的應急疏散方案來應對緊急事故的發生并確定方案實施的責任人,責任人定期對高校各消防安全隱患進行巡查,做好監督工作及責任分擔,以此加強對高校的消防安全管理[6]。
4.4.2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監管體系。 培養和強化各級人員的責任心,建立可行有效的監管機制,完善監管體系,制定消防安全隱患排查和消防安全巡查的日巡查制度。做到每月開展集中檢查和排查,每日常規巡查。
4.4.3 制定高校消防安全預案。 增強高校師生的消防安全意識,提高火災逃生自救能力,定期開展消防安全演練,完善防火和救火措施,加強學生應對緊急情況應對能力。
建立健全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一項緊迫而關鍵的任務。筆者通過分析高校火災的主要成因,著重研究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對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更有針對性、更具實質性、更有效、更完善的措施,從而落實和完善高校消防安全管理體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