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畋,張 婧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大學圖書館是校園文化推廣的重要陣地,借助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營造特色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讓校園文化浸潤人心,達到輔助育人的目的。大學圖書館還可以借助人文、藝術類特藏參與大學生人文情懷、藝術修養的培養環節[1]。
當前大學圖書館經過數字化建設階段,電子資源館藏和使用占比已比較高。數字資源打破了單個館藏的局限性,但這也造成了當前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嚴重同質化。而特藏所代表的獨特的資源,通常不能通過傳統購買渠道獲得,具有相對唯一性。對于未來的大學圖書館而言,建立以本館為主的特別館藏才是大學圖書館館藏建設的真正核心,是一個圖書館標志性的資源[2]。
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服務學校教學、科研的重要內容之一。普通館藏起到的是普適性、保障性的作用,特藏則可以推動科研的特色發展方向。普通館藏一般是按需建設,即讀者提出需求,圖書館購買資源。而特藏通常是先有特藏,然后催生出研究需求,這種需求源源不斷為本校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和課題,為高校科研重要推動力,進而推動學校特色學科建設,提升大學圖書館的地位和影響力[3]。
相對目前高校圖書館普通館藏而言,特藏資源開發難度高,組織和揭示更為困難。面對構成復雜的特藏資料,特別如聲樂類資料往往難于應對。一些形式資料在傳統的開發模式下,可能傾其一生也難以完成資源的揭示。
我國高校對特藏資源的開發工作起步比國外晚,技術應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理念和重視程度還沒有跟上。主要可以歸納為3個方面的問題:①缺乏特藏管理和揭示的服務平臺;②特藏開發缺少參考,缺少設備,還缺少規范;③缺乏既懂得特藏保護又熟悉信息挖掘及聽、視覺呈現的復合型專業館員。
圖書館開始對特藏開展數字化,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4]。但當前圖書館特藏數字化大多集中在估計方面,以文獻掃描形式為主,僅將紙質載體的資源轉化為數字載體的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數字人文手段的豐富,高校圖書館迫切需要對更多種類特藏對象進行深度開發利用,以揭示特藏資源內部更豐富的數據間關系。通過數字人文手段為用戶提出新問題、發現新知識。未來高校圖書館除了繼續關注特藏的收藏外,并將進一步對特藏進行保護、宣傳、揭示相關研究,逐步開展立體化、全方位地提供特藏服務。
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一項在新技術取得突破和發展環境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知識呈現與組織方式,特別是近年來科學界在可視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應用,使數字人文手段正成為破解傳統人文科學建設領域難題的新手段,是當前熱門的跨學科研究領域。[5]數字人文的出現同樣為高校特藏資源建設提供了新機遇和契機,利用關聯數據、文本挖掘、GIS、可視化等前沿數字人文方法與傳統的特藏資源開發相整合,從而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全新、友好的用戶接口和體驗。高校圖書館利用數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重新審視特藏建設,有望破解當前高校圖書館各類特藏建設中的問題,有助于挖掘更多類別特藏資源所蘊藏的深層次知識。
從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來看,國外的數字人文研究和項目略早于我國相關研究。國內外的高校、圖書館、博物館都是數字人文研究和立項的主要單位。全球已建成的數字人文中心多達100多個。據統計,早在2016年美國就有超過41%的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項目或為數字人文項目提供服務。例如:美國普渡大學圖書館利用GIS開展的特藏的研究及服務,美國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在數字人文項目中(項目名:Using the Digital to Read Literary Texts int)對美國20世紀初加利福尼亞地區的文學小說進行可視化處理[6]。
國內數字人文項目的相關研究和實踐近年來呈現迅速上升趨勢,其中博物館在該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較早,高校和圖書館應用數字人文相關技術在特藏建設的實踐中只是剛起步。2016年上海地區19家具有特藏資源的高校圖書館已建和在建的特藏數據庫達44個之多,但僅有4家在特藏開發建設中采用了數字人文的相關技術和手段。通過瀏覽各國內大學圖書館官方網站,發現和整理出國內主要涉及數字人文在高校圖書館特藏建設方面有代表性的項目9個,分別是清華大學的數字可視化與人文藝術項目,武漢大學的數字敦煌,復旦大學的絲綢之路精準復原與地理信息,上海交通大學的中國地方歷史文獻數據庫系統,浙江大學的中國學術地圖,上海財經大學的數字人文知識發現平臺,上海師范大學的古籍文本可視化分析與挖掘,首都師范大學的古籍文本可視化分析與挖掘,中南民族大學的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從研究的規模來看,目前我國雖然大部分高校都擁有較為珍貴的特藏資源,但目前僅有少數高校開展了基于數字人文視角的特藏建設研究實踐。僅有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的研究項目偏向于本館特藏的開發建設。從研究所應用的技術手段來看,相關數字人物技術應用基本與國外同步,主要集中在知識發掘、數據挖掘、GIS、可視化文本挖掘、關聯數據、文獻集合、語料庫、3D打印、文本標注、詞頻分析、圖片識別領域。從特藏的類別來看,雖然現有研究中涉及多個領域的特藏建設,但對音樂特藏類的建設研究還處于缺失狀態。
目前的高校圖書館已經基本完成了紙本圖書和資料的數字化,越來越多的服務通過網絡來完成,各高校圖書館還自行開發了不少的數據庫資源,其中就包括特藏的數據庫資源。這些特藏數據庫資源的出現,讓研究者更為方便的訪問到特藏資源的內容,是特藏進行數字人文開發的基礎。在前期特藏數據庫開發的基礎上,引入數字人文開發手段,能進一步挖掘現有特藏資源的價值。數字人文的引入還能對用戶使用習慣進行大數據分析,發掘用戶對特藏的深層次需求。
高校圖書館信息技術人才配置雖然相對公共圖書館有一定的優勢,但仍然處于基本夠用的狀態。高校圖書館技術部門運維已有信息化平臺已經耗掉了主要的精力,很難全面的、系統的進行特藏的深層次開發。但這種情況在數字人文開發中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已有數字人文研究成果,將為圖書館特藏開發提供有利的支撐,大量開放的數字人文工具可以選用,不必過多關注系統原理。同時,數據的存儲與程序開發也可以利用現有數字人文研究成果實現,從而破解了圖書館特藏開發中技術的難題。
目前高校圖書館對與特藏資源揭示的不足,有著諸多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制約。但如果高校圖書館嚴重依賴購買的電子資源來拓展服務,將無法適應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高校的科研和創新越來越離不開自身特色,本校特藏館藏的揭示,有利于推動全校科研工作的發展,同時也能提升高校圖書館的科研地位與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