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忠,張春燕,薛小婕
(蘭州大學 圖書館,甘肅 蘭州 730000)
自“雙一流”建設以來,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發展迅速。肖瓏的《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引進回顧與前瞻》一文中數據顯示北京大學圖書館2017年數據庫數量已達646個,電子期刊62 758份,電子圖書2 933 269種[1],涵蓋了引進和自建數據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和多媒體資源等各類國內外數字資源。程煥文《挑戰與回應:中國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一文中[2]的數據顯示,當前42所“雙一流”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的資金配比已逾7∶3。數字資源已成為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海量的數字資源,巨大的資金投入,高校圖書館圍繞數字資源開展宣傳與推廣服務,不僅是文獻資源建設保障的重要環節,更是面向數字環境提升數字資源利用績效的必然要求。
筆者通過調查42所“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情況,分析、研究當前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內容、模式、培訓形式、服務活動、服務團隊、案例借鑒等,指出數字資源服務面臨的問題,結合工作實踐,提出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建議,以期促進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文中選取2017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名單中的42所高校圖書館[3]主頁涉及的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內容作為研究樣本。這些高校圖書館是我國最具權威、影響力的高校圖書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客觀反映我國高校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狀況。筆者采取網絡調研法與文獻調研法,于2021年1月1日—1月30日通過瀏覽這些高校圖書館網頁,了解其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模式、參考咨詢、宣傳、培訓、使用幫助等內容,并通過電話、E-mail、微信進行咨詢、交流了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中的難點與困惑。文獻調研主要查閱了當前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具體實踐與可借鑒經驗等。
調查發現,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內容包涵向讀者宣傳與推廣館藏數字資源,培訓指導讀者數字資源使用方法、答疑讀者的問題,為讀者提供數字資源參考咨詢、進行數字資源服務培訓等。目前,42所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內容形式多樣、采取措施積極、服務意識增強。
42所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模式基本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日常服務模式,另一種是在線服務模式。日常服務模式是指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的模式主要是參考咨詢館員通過現場咨詢、電話、E-mail、留言板幫助讀者了解數字資源狀況,解決讀者在訪問、檢索、下載數字資源時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圖書館主頁設置數字資源常見問題、使用幫助等為讀者提供常規、普遍性的自助式數字資源使用方法及數字版權公約等。在線服務模式是數字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為便于讀者了解數字資源,掌握使用方法與技巧,利用新媒體載體及時為讀者提供及時即得的服務。如借助QQ、微信微博、在線咨詢平臺、AI服務等。42家高校圖書館中,有13家圖書館采取QQ群、22家用微信、6家咨詢平臺開展在線服務。
瀏覽42所高校圖書館網站,發現線上與線下“混打”模式是當前數字資源培訓的主要形式。42家高校圖書館均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開展數字資源培訓,開展專題培訓的高校有16家、預約培訓的有6家。數字資源培訓教育是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的重要形式,也是進行讀者信息素養教育的必要環節。
瀏覽網站發現,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讀者,主要是包涵閱讀推廣活動、線上線下開展數據庫有獎答題、發放帶有數字產品logo的小禮品、走入學院面對面、學術性交流等活動來增強圖書館與讀者的親和力,提升圖書館的影響力。另一類是針對館員,目的是讓其了解對數字資源狀況、掌握使用方法、技巧以期提升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能力。如高校圖書館引進數據庫培訓周、中國科學院集團采購電子資源培訓周、高校圖書館省級聯盟(CALIS省級中心)舉辦的數據庫培訓以及數據庫商舉辦的各類會議等。
調研得知,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團隊主要有3種人員:①從事數字資源采購的館員;②技術支持的館員;③參考咨詢館員,構成了虛擬服務團隊。目前,尚未形成專業從事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工作的館員、團隊。
調查結果顯示,AI服務讓人耳目一新。如中國人民大學人圖安安、清華大學智能聊天機器人“小圖”、天津大學咨詢小圖、南京大學圖寶在線、武漢大學咨詢館員小布、四川大學在線智能問答等AI服務。滿足讀者不同層次、學科背景以及個性化需求的培訓形式也悄然興起。其中,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利用通過“一小時講座”打造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的“品牌效應”。北京大學的新手上路、解鎖數據庫、沉迷學術、軟件達人,北京師范大學嵌入式課程、一對一個性化定制講座,上海交通大學英文講座、信息專員培訓、專利學堂,中國海洋大學的小布微課等,都是深化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值得借鑒的案例。
內卷化是指社會發展或組織變遷存在結構僵化或內部日趨復雜但治理無效的現象[4]。實踐中,有的圖書館認為僅僅是數據庫商的產品推薦、使用介紹而已,往往疲于應付發發通知,培訓宣傳讓數據商去實施,與圖書館往往是割裂的。圖書館、讀者、數據商三者的交互行為較少。這種片面的認識,往往導致數據庫宣傳培訓束之高閣。宣傳與推廣轟轟烈烈,效果或曲高和寡,或無人問津,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出現內卷化現象。因此,克服、防止數字資源服務內卷化刻不容緩。
從調查中了解到42所高校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參考咨詢服務、數字資源宣傳與培訓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宏觀上來看比較凌亂,在線形式沒有聚合成統一平臺系統,線下形式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因此,高校圖書館在數字資源服務方面需明確使命與職責,確立科學的數字資源服務體系,系統性發展。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方面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政策、制度、服務辦法,成立服務組、配備專業館員、加強多部門協作,建立績效考核,形成有使命、有目標的服務體系。同時,注意與師生、學院、學校職能部門建立常態聯系的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機制,及時了解讀者需求,優化宣傳與推廣服務,形成圖書館、讀者、校內機構三者互動的數字資源服務生態圈。
服務創新是數字資源服務的“催化劑”、驅動力。高校圖書館要積極了解讀者需求、學校教學科研、學科發展、人才隊伍的需求,掌握讀者數字閱讀習慣的變化趨勢,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模式。如開展面向學科發展的數字資源使用培訓、定題講座、“走進院系”、在線課堂及微視頻等形式,面對面回應讀者在了解、獲取、利用館藏數字資源的“棘手”問題。進而深化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創新內容。
調查中發現,僅有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開設了《信息素養》專題系列講座。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的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47年提出,他認為信息素養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能力”[5]。高校圖書館應有效地提高對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從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6],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館藏數字資源概況、獲取途徑,培養讀者數字資源使用能力與利用技巧,從而提升數字資源使用效益。為此,高校圖書館應將其納入信息素養教育體系建設中,突出其重要地位。
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應納入圖書館服務發展政策中。結合教學科研、學科發展、人才隊伍建設、館藏資源狀況等要素完善頂層設計,頒布數字資源服務發展政策與遠景規劃,制定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規范、標準、實施辦法、開展路徑、考核標準,全方位提升數字資源的宣傳與推廣服務質量。
面對海量的數字資源,高校圖書館要提升數據管理與數據服務的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搜索、引擎技術等管理好數字資源,按需求向讀者提供個性化數字資源服務[7]。根據教學、科研、學科發展等不同需求,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專題化的精準服務。
高校圖書館引進數據庫培訓周,截至2020年已舉辦18屆,DRAA是全國范圍的高校數字資源采購聯盟,成員館達686家,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涵蓋面之廣,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科學院集團采購電子資源培訓周以及高校圖書館省級聯盟(CALIS省級中心)也是通過集中進行數據庫培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其內容獨特、用戶特殊、效果深遠[8]。但省級間、城級間、校級間、讀者交叉互動的形式缺乏,因此,搭建多層級聯盟促進圖書館、數據商、館員、讀者互動交流是提升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水平的有益嘗試。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工作中,缺乏專職的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館員。培訓、宣傳與推廣工作一般由普通 館員兼任,由于沒有受過系統訓練,成為制約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成效的一個難點[9]。 那么,建設專業化的數字資源服務隊伍迫在眉睫。高校圖書館應培養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專業館員,提高數字資源服務意識、專業水平,把宣傳與推廣服務轉化成知識服務。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從制度、經費支持、獎勵等多方面鼓勵館員創新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
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是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服務的形式、內容、途徑,規范數字資源服務,有利于提升高校圖書館影響力,促進數字資源使用績效,提升圖書館深層次、多元化服務水平以及對學校教學科研事業的服務與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