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張娜WANG Zhang-na
(珠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廣州510611)
在全球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等大背景下,綠色發展成為國際共識和國家戰略選擇。以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產業綠色轉型已經成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動力[1]。南四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干線和重要的調蓄水庫,同時也是山東省重要的濕地生態資源,其生態環境與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2]。面對嚴格的生態保護壓力,既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也要借助市場力量,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資源配置和聚集水環境治理資本上的優勢,驅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障流域水環境安全。
在經濟發展方面:①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升。2017 年人均 GDP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9660 元),GDP 增長率2017 年有所降低,經濟發展速度放緩。②經濟增長動力不足。2017 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 比重高于2015 年,說明濟寧市GDP 的增高相對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可持續性有待提升。③產業結構欠佳。2017 年第三產業占比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6%),2017 年生產性服務業占比有所降低。④社會保障程度有待加強。2017 年三險覆蓋率低于2015 年。
在可持續性方面:①空氣質量提升不穩定。2017 年AQI 指數為優的天數多于2015 年,但少于2016 年。近年來PM2.5 年均濃度穩定下降,但2017 年仍高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中二類區的要求(35μg/m3),超標0.6 倍。②水污染物控制效果反復。2017 年COD 及氨氮單位面積排放量及排放強度高于2016 年。③低碳發展水平有待加強。2017 年人均碳排放量高于2016 年,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0t/人)。
在綠色發展能力方面:①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每萬人擁有公共汽車數量穩步提升,但2017 年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7 輛/萬人)。②內源性增長能力停滯不前。2017 年科教支出占 GDP 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16%),且低于2015 年。③資源環境管理強度有待加強。相比于2016 年,2017 節能環保支出占GDP 比重有所下降,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62%)。
總而言之,與周邊城市相比,濟寧市綠色發展水平中等偏下,可持續性和綠色發展能力得分偏低,這是由于濟寧市偏重資源型產業和高耗能產業的緣故。因此濟寧市仍需加快產業轉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可持續性的脫鉤,然后逐步轉型發展,進而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
濟寧市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740m3,遠小于1000m3的臨界值,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0.64,未達到《濟寧市水利“十三五”規劃》的控制值要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僅為2.16 畝,在山東省排名較為靠后(第13 位)。截至2015 年全市采煤沉陷區面積共有508.73km2,約占總土地面積的5%,且塌陷區面積日益增大,大部分塌陷地喪失了原本使用功能。此外,濟寧市雖然煤炭資源豐富,但可供開采的煤炭量隨著已開采量的增加以及生態環境約束而逐年減少,煤炭資源優勢逐漸減弱。
南四湖流域水質整體尚好,但局部點位存在超標現象,主要超標指標為COD、TP、TN。河、湖周邊居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污染嚴重,流域內非點源污染貢獻率高,以種植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水產養殖污染等為代表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農業面源COD、NH3-N、TP、TN產生量分別占全市污染物總產生量的 64%、63%、87%、74%。稻田退水、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畜禽糞污未進行有效處理、水產養殖過量投餌是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時,湖區過度開發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退耕還濕、退漁還濕等措施效果不明顯,浮游植物、魚類物種多樣性顯著減少,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明顯下降。近年來,雖開展了大量治污和生態修復工程,但農業面源治理力度、濕地運用管理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濟寧市旅游景點相對分散,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個性游、深度游、高端游以及綜合性旅游項目較少,難以滿足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文化旅游產品缺乏整合和包裝,特點不夠突出。主導性旅游資源世界級文化遺產三孔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不明顯,旅游產業鏈不完善。核心旅游產品匱乏,湖景觀光、漁村體驗等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濟寧市還處于典型的傳統農業結構,高端農產品少,現代設施農業規模與山東省其他農業大市(濰坊、徐州)都有較大差距。規模化經營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產業鏈條短的問題十分突出,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較少,突出表現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農業附加值低,目前濟寧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遠低于我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值。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多年來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農業大市的地位不相稱。農業科技支撐作用發揮、綠色發展理念措施、體制機制活力釋放等與省內外先進地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阜新市是遼寧省最主要的資源型城市之一,20 世紀80 年代,隨著煤炭資源萎縮,開采成本增加,煤礦相繼破產,接續和替代煤電的產業還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全市GDP 年均增幅僅為2.1%,下崗失業人員達15.6 萬。2001 年阜新市被確定為我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經歷八年轉型期(2001-2009 年)GDP 年均增長15.4%;農產品加工業占全市工業經濟的比重由12.7%上升到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 年的1123 元增加到2009 年的5030 元;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由21.7%上升到32.1%。
阜新市成功轉型的措施包括:①通過“保姆式”服務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畜產品加工、油料加工、果蔬深加工、糧食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把農業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②致力于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秸稈加工成飼料或應用于食用菌栽培,在產業鏈末端發力實現綠色循環。③抓住國家退耕還林機遇,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突出礦區生態環境改善,大力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④依托礦坑遺址和工業遺產,發展觀光旅游、運動休閑產業,如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3]。
撫仙湖地處云南省玉溪市,是我國第二大深水湖,流域面積674.69km2,年可利用的動態水資源量1.6 億m3。2012 年以前,撫仙湖流域農業以傳統農業為主,且多以污染物大的農作物種植為主,加之近湖,污染極易入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4]。旅游設施大多環湖建設,且以粗放型旅游產業為主,污染治理滯后,入河污染負荷不斷增加,部分水體接近II 類。撫仙湖全流域狠抓產業調整,大力發展生態農業,2017 年實現流域水質全面提升至I 類,旅游總收入77.87 億元,增長80.24%。
撫仙湖流域轉型成功的措施包括:種植業上,澄江縣在撫仙湖徑流區啟動實施了土地休耕輪作,向農民支付租金,對壩區常年種植蔬菜的土地進行流轉。引進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取締高耗肥耗藥蔬菜種植,大力發展烤煙、藍莓、荷藕等節肥節藥型作物,打造生態景觀,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觀光型農業轉變。以山水資源為核心競爭力,建成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莊園,推進綠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生等三產業融合發展。養殖業上,建立畜禽養殖退出補償機制,劃定撫仙湖流域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禁牧區、養殖區,禁養區畜禽養殖全部退出,有效控制污染提升流域水質[5]。
洱海流域面積2565km2,跨大理、洱源兩縣市。流域內農業結構不合理,面源污染嚴重,入湖河流水質超標問題突出。2017 年,洱海流域開展監測的12 條農排溝出水總氮平均濃度超標4 倍,其中團結溝總氮濃度最高達11mg/L,超標21 倍;納入監測的12 個主要入湖河流斷面中,有6個不達標。
洱海流域綠色轉型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大力發展綠色水稻、油菜、藍莓等高效生態綠色作物種植。②在茈碧湖、三營、鳳羽、右所等鄉鎮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集中連片試驗示范,指導帶動農戶發展稻田養魚新模式。③實行畜禽養殖總量控制,大力推行適度規模化集中養殖,關停搬遷禁養區養殖場,非禁養區養殖全面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同時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6]。
洱海全流域積極落實上述措施,2018 年流域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15 年分別減少47.8%、16.7%,建成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面積達4360 畝、有機肥加工廠2 座、畜禽糞便收集站25 個,收集處理畜禽糞污7.75 萬噸,流域內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南四湖流域產業綠色轉型必須緊緊依靠本身固有優勢,立足流域水環境安全,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培育具有濟寧特色的文旅產業,促進流域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在種植業方面,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種植方式減少地表水產流次數和徑流量,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田有效灌溉系數,減少面源污染。在任城、兗州、鄒城、曲阜、嘉祥、濟寧高新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太白湖新區等區域,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特色苗木花卉、食用菌、瓜果等優勢產業,同時拓展農業休閑體驗、科普培訓等多種功能,支持任城區引領帶動都市型休閑農業發展;以泗水、曲阜、兗州、鄒城為主,立足泗河流域和低山丘陵優質的生態資源環境、農業產業基礎,大力發展薯類、食用菌、雜糧雜豆、中藥材等高值高效作物,結合傳統文化特色,重點發展種養循環、休閑農業、特色經濟林、鄉村旅游、森林康養、農耕文化傳承,打造農業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綜合體的示范區;以金鄉、嘉祥、汶上、梁山為重點,立足當地大蒜、辣椒、小雜糧、優質糧棉油等優勢產業,以金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為龍頭,重點發展食品精深加工,提升優勢產業帶動能力;以任城、魚臺、微山和太白湖新區為主,重點發展優質稻米、杞柳、水生花卉蔬菜、稻漁綜合種養、休閑垂釣和濕地生態觀光體驗等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環微山湖生態觀光農業、康養旅游、醫養結合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在畜禽養殖業方面,落實“三區劃分”,對非禁養區規模養殖場(區)升級改造,發展生態養殖,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根據各縣(市、區)畜牧業發展規劃、功能區布局規劃、“三區”劃定方案和土地承載能力確定畜禽養殖規模,堅持以地定畜,引導超過土地承載能力的區域和規模養殖場,逐步調減養殖總量,引導生態養殖小區、龍頭企業養殖基地建設向離湖區較遠、環境容量大的縣(市、區)轉移。以汶上縣、鄒城市、梁山縣、泗水縣等養豬大縣為重點,建設生態養殖小區,全面加強非禁養區規模養殖場(區)升級改造。對新建生態養殖小區、生態示范養殖場(區),統籌各級相關資金給予適當補助,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和治污設施獎補。
在漁業方面,嚴格實施水產養殖分區管控,加強水產養殖廢水治理,利用采煤塌陷地、濕地發展高效生態漁業。重點發展池塘循環水梯級凈化生態治理、池塘循環水流水設施養殖、漁稻結合種養平衡生態循環治理等模式,支持廢水處理、循環用水、網箱污物收集等環保設備設施改造升級,促進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發展優勢特色品種,做大做強微山湖大閘蟹、小龍蝦、烏鱧等傳統優勢養殖品種,積極引進新品種,發展青蝦、泥鰍、鱸魚、黃顙、甲魚等特色高附加值品種。利用采煤塌陷水域豐富的水資源,面向南四湖流域水環境安全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策略研究發展高效水培植物種植、養殖產業和湖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以南部湖區為引領,東、西、北部特色鮮明的濟寧現代高效生態漁業發展布局。
一方面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開發建設礦山文化-生態康養-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實現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轉型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推進生態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生等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好山水資源的合理規劃,明確生態功能定位,深度挖掘濕地生態旅游潛能,在保障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
立足濟寧市文化底蘊,充分利用塌陷區農業資源、水域資源,有機地將傳統文化和當地特色文化相結合。按統籌開發與協調發展,逐步深入,分層次、分階段地發展集休閑、食宿、餐飲、娛樂、觀光與文化體驗等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結合采煤塌陷區的具體規劃,按照“文化引領、商業支撐、旅游帶動、產業融合”原則,依托曲阜-鄒城孔孟文化、兗州佛教文化、濟寧運河文化,實施塌陷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礦山文化-生態康養-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
通過景觀功能分區、濕地生態恢復、生態旅游開發等措施,構建濕地公園,最終實現濕地生態的良性運轉,有效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以及旅游資源利用的永續性,在保障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優勢、境內豐富的濕地資源優勢以及孔孟文化吸引的國內外大量游客,構建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濕地科普文教基地。建立大、中、小學的校外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宣傳工作,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本文從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發展能力三個方面評價濟寧市綠色發展水平,剖析濟寧市綠色轉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借鑒國內典型案例,提出南四湖流域農業、文旅產業領域的綠色轉型發展建議,為南四湖流域經濟發展、水資源利用、污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南四湖流域產業綠色轉型是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的過程,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農業綠色轉型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休戚相關,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需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公眾參與、輿論監督等積極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培育全社會綠色轉型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