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娜CAI Fang-na;石道鑫SHI Dao-xin;苗家凱MIAO Jia-kai
(三明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三明 365004)
為應對外部復雜風險,暢通國內消費體系,“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勢而生。世界經濟持續呈現L型低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重施貿易保護主義、退出主義和拒絕主義等伎倆,多米諾骨牌效應下,逆經濟全球化加劇。[1]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雖外部形勢嚴峻,中國在有力有序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憑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整的工業供應體系實現經濟的逆勢增長。在“雙循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發展以國內循環為主,供給側促進產業升級,需求側擴大居民消費,同時擴大對外貿易,助推國際大循環和世界經濟的復蘇。三明市的巖前鎮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在“雙循環”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經濟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巖前鎮坐落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西北部,距三明市區15千米,區位優勢顯著,附近旅游資源豐富。萬壽巖國家遺址公園是是中國南方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的遺址公園和中國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址,是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福建省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周邊還有忠山民俗村和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等。同時,巖前鎮為傳統的農業大鎮,現有耕地2.7萬余畝,202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8億元。自2020年8月開放以來,一年的時間內巖前花海接待游客已經超過15萬人次。從初春的金魚草花海到盛夏的姜荷花海,巖前花海在各大節假日及周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游覽。游客的絡繹不絕給巖前鎮帶來了餐飲業的繁榮,大批游客中午在巖前鎮用餐、去農家樂游玩及購買巖前特產,巖前鎮的農旅融合發展已初具規模。
受到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低迷等因素的影響,2020年三明市的外向型經濟逆轉以往年份的持續增長走勢,經歷拐點之年。2020年進出口貿易大幅度萎縮,相比2019年下降了37.4%,進出口總值為115.4億元。[2]同時2020年旅游業嚴重受挫,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雙下滑,全年接待旅游人數由2019年的3917.56萬人次下降到2910.3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由2019年的416.86億元下降到293.38億元。[2][3]由數據結合現實,三明市的外向型經濟面臨非常大的考驗,在逆經濟全球化和新冠疫情不明朗的雙重影響下,外循環風險因素復雜,貿易增長受阻,復蘇腳步艱難。
在嚴峻的外部形勢下,三明市總體經濟運行依然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202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2.19億元,比上年增長4.1%。[2]自2013年以來,三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攀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高達39259元,農村居民的為19533元,較20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作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刻度尺,恩格爾系數在2013年到2019年間均有所下降,說明三明市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升級優化,在經濟發展中得到了實惠,收益頗多。在2020年,在物價波動和食品消費轉型升級的綜合影響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與2019年持平,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有所上升。
2020年,三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4.49億元,同比增長4.0%,增幅并列全省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3元,同比增長6.7%,增幅并列全省第4位。稻米、大豆、油菜、花生等為三明盛產的農產品,經濟作物亦品種多樣,年產各種水果91.44萬噸,年產茶葉4.9萬噸。“建寧水稻種子”為全國唯一的水稻種子地理證明商標,泰寧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出口雜交稻種質量安全示范區”。建寧黃桃、建寧黃花梨、建寧獼猴桃、尤溪金柑、三明早熟蜜桔、大田高山茶、沙縣紅邊茶等是三明特色果茶產品。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生態養殖和現代煙草等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2020年,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實現產值1620億元。全市“三品一標”累計認證504個產品,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68個;綠色食品174個;有機農產品4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18個。
鄉村旅游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可以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方面裂變式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聯結農村生活和城鎮居民的紐帶,可以無痕地促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現代農業在鄉村旅游的刺激帶動下跟隨市場機制,拓展產業鏈,研制新品種,應用新模式。“旅游+”帶動“農業+”的發展,兩者融洽地落地生根,并駕齊驅,帶動農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農村是鄉村旅游的場合和載體,農業是鄉村旅游的基礎和平臺。通過資源要素重新整合,變原有的農田耕地、務農設施、農業景觀和農莊村落等傳統的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場景和農產品為獨特的旅游資源。農業耕作方式是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的載體,通過挖掘重現農業文化符號,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思路。通過打造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提升鄉村旅游的品位和科學性,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和價值。
現代農業雖然引入了現代化的技術,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天花板,如利潤空間小,產品無差異化優勢,顧客粘性不強等,需謀求其他出路。在鄉村旅游的促進下,現代農業企業可以拓展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做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發展休閑農業等發展新的產業形式和產業形態,深度發揮現代農業的多種復合功能,成為拉動鄉村振興的一輛馬車。同時,鄉村旅游帶來新的客源和理念,促進當地農民和農業企業家改變固有市場觀念,引入新的營銷方式,銷售農產品和深加工商品,增收致富。
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正面臨諸如農產品價格調高空間縮小,吸納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收入提升有限等瓶頸問題。推動農旅融合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將新興的信息技術應用轉化到弄產品研發、生產、深加工、營銷、物流和服務等各個鏈條,激發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商業運作模式的變革,促使現代農業朝智能化、多維化和高效化發展,推動產業內資源的重組優化,實現效率的提升。實現科技促進農旅融合的功能,教育包括鄉村教育和職業教育,具有基礎性和建設性的作用。
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旅融合的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教育類型。通過技能鑒定培訓、實習實踐進修、學歷教育、專項對口培訓等方式,更新與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隨著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開闊,勞動者即可實現自我轉型,優化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側,為農旅融合培養生力軍,緩解人才短缺狀況,同時能夠為鄉村振興儲備人力資本,促進人力資本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在農旅融合發展的初期,各個先行主體舉步維艱,這時候需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兩個角色的共同作用[4]。從現有的稟賦資源要素優勢出發,逐步完善交通線路和停車場、飯店賓館等硬件基礎設施,制定相應的招商引資、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軟件制度設施,彌補先行企業作為先驅者和排頭兵的超額成本,消除該類先行企業的初期增長約束。先行企業做大做強之后,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和虹吸效應,會吸引同類企業和關聯產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農旅融合發展,實現了產業興旺,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起來之后,有了牢固的經濟基礎,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繁榮昌盛,實現鄉村振興大有可圖。
初級實現了產業集聚之后,不能再靠單一的政府補貼,需要發揮有效市場的機制,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農旅園區的企業可進可退,形成良好的評比機制和淘汰機制,遵循產業的運行機制,實現繁榮有序的農旅融合市場經濟。在競爭、開放、有效的市場中,能夠產生反映本地區稟賦結構的各種生產要素和商品的價格,按照準確價格供應、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才能存活和發展[5]。如此以來,才能保證存續的企業是有核心競爭能力和自生能力的符合本地區比較優勢的企業,才能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的產業升級與持續發展。在農旅融合的初期,主要發揮的是有為政府,通過政府的幫助之手扶植弱小的企業在初期能夠初成規模,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政府的手應逐步轉換作用力方向,側重于軟性的制度環境,通過良好的制度環境建設消除市場的外部性和不完備性,目的是為了保障“有效市場”發揮作用。
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喚醒村民對故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推動農旅融合具有重大意義。農旅融合和產業經濟的發展帶來的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農民的精神文化層次也亟待提升,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可以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引導村民追求更高級和高層次的生活,提升村民的綜合素質。隨著對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追求,引導村民消費的轉型升級,需求側的變化引導供給側的轉型應對,曲徑通幽可以促進本地區的產業升級。如位于中原核心區的河南省開封市張莊村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成績斐然,值得借鑒學習效仿[6]。張莊采用的是文化陣地建設,建立系列的文化產業設施如圖書館、書畫院、民俗館和戲院等等,并配套具有各式各樣健身器材和電子屏幕的文化廣場,寬闊先進的村民公共文化空間給村民以巨大的文化熏陶和文明享受。
當農旅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應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農旅產業反哺當地村民的機制制度,從財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經費,用來提升當地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在節假日和周末,引進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娛項目和表演活動。硬件的文化基礎設施和軟件的文化活動為鄉風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基層黨組織必須發揮主觀主體的引領作用。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學習,帶頭參與文化活動,主動進行入戶宣傳動員,帶領村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本地的農耕、民俗、地方曲藝等文化傳統和特色文化資源,在農旅融合的基礎上升級為文旅融合。將地方特色融入到旅游區規劃設計和文創產品中去,增加本地區的辨識度和鮮明特色,完成從文化價值到經濟價值這一驚險的跳躍。
頂層設計方面,我市印發的《三明市實施“六大行動”推進鄉村振興再出發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多渠道多形式推進人才回引,推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各級政府應通過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等途徑,培育精通技術、善于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在農村能夠有所作為。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業類職業教育,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的中流砥柱和先鋒模范,吸引帶動同鄉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中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僅僅要從知識和技能方面發力,更要用創新思想轉變農民固有思維,堅定他們在農村就業創業的信心,激發他們的潛能活力。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切入點,吸引年輕人等各類人員回流,回歸創業、就業為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提供智力支持。
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都需要因地制宜,發揮自己的特色優勢。各級政府應從實際出發,深入調研本地的產業基礎,以“一村一品”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等切合本地稟賦優勢的產業,帶領村民提高收入勤勞致富。如泰寧縣上青鄉獨創的“油菜-水稻”輪作模式,油菜花開時候發展觀光旅游業,水稻豐收時候進行研學旅行,一舉兩得提高農業效益。其他各地應立足本地資源,大力發展本地特色農優產品,同時建設電商服務平臺,聯絡直播平臺,搭建土特產微店、網店、助農直播間、小程序等電商平臺,促進農特產品生產、銷售和售后的無縫對接,孵化培育本土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幫助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通過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
三明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農村四季自然風光秀麗,有摏糍粑、做擂茶、包艾粿和做米酒多彩多樣的風情民俗,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等鄉土文化氛圍濃郁,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得天獨厚的稟賦。鄉村旅游的差異化發展得益于創新驅動,三明市現有鄉村旅游典范如“城市后花園”-陳大鎮清楓谷、“靈動濟陽”-大田濟陽村、和“香溪花谷”-建寧高峰村等無一不是采用創新驅動,整合重組現有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或者二次開發。鄉村旅游的差異化發展,離不開優化基礎設施、凸顯文化符號、倡樹文明鄉風等多方位的創新和改革舉措。停車場、運動場所、娛樂設施和生態廁所等基礎設施必須提檔升級,美化村容村貌,為旅游景點的A級景區創建創造條件。本地名人傳說、經典事件和自然風光的美學價值需聘請團隊深入挖掘,并以墻繪為載體陣地進行外化彰顯。大力氣倡樹文明鄉風,通過橫幅宣傳、標語張貼、智慧音箱播放、倡議書發放等方式廣泛開展宣傳引導,設置文化展示牌,宣傳文明鄉風。創新驅動,高位嫁接臺灣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差異化發展鄉村旅游,打響“悠然三明”品牌。
為了實現農旅融合,以及進一步的文旅融合,需要上文提到的教育培養各類人才、有效市場的價格信息以及有為政府的引導調控。巖前鎮現有的稟賦有巖前花海和萬壽巖古人類遺址,附近的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和忠山十八寨古村落,產業優勢顯著,通過各方努力,巖前鎮的農旅融合和鄉村振興指日可待。巖前鎮作為三明市的一個窗口,農旅融合發展可圈可點。除此之外,三明市還擁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尤溪聯合梯田和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建寧修竹荷苑,以及以寧化縣石壁村為代表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10個和以尤溪縣桂峰村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村落62個,金牌旅游村的建設正全面推進,農旅融合正成為三明市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