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衛
(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鎮江 212134)
近幾年來,隨著低空空域改革的逐漸深化,中國通用航空呈現快速發展的新態勢,整個通航產業覆蓋范圍廣泛、綜合性較強,涵蓋無人機、通航機務、通航飛行技術等多種新型行業,被認為是當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國務院出臺的《通用航空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可知,預計至2030年,中國通用機場布局將實現縣域全覆蓋,每個縣均有一個通用機場,總數超2000個以上的目標。根據常用的人機配比比例,全國對各級各類通用航空人才的需求總量將逐漸增加,高校如何使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校通航人才培養新的課題,各大高校在積極探索的同時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截至2020年,江蘇省內航空類高校僅有兩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分別開設了本科層次的交通運輸(民航機務工程、民航維修工程)兩個相關專業,專科層次的通用航空器維修、通用航空航務技術等通航專業。雖然江蘇省內有相關專業開設,但是在專業人才培養人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上都未能滿足通航產業的人才需求,尤其在通航產業鏈上游的通航飛行器制造生產、下游針對城市發展的商業服務方面所需的通航專業人才仍然主要來源于軍隊退役人員、公共運輸航空和外省培訓機構、高校,本省自我培養通航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明顯不足,成為限制江蘇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短板。
江蘇作為經濟大省,更是成為通航人才的需求大省。截至2020年底,江蘇省共有通用航空企業34家、各類通用航空器119架,比2015年新增了22家、88架。完成飛行小時1.87萬小時,起降架次6.29萬架次,年均增長23.4%、19.2%,實現通航運營的較快增長。全省建成通用機場25個,通用機場數量位居華東地區第一,全國第三,比2015年新增了21個,實現機場數量初具規模。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江蘇省中長期通用機場布局規劃》和十四五規劃顯示,至2025年,江蘇省通用機場的布局將更趨完善,智慧通航會廣泛融入,更需大量的通用航空專業人才作為智慧支撐。
江蘇省的通用航空專業人才供需已隨產業變化而變化,對于人才的需求朝著新興性、綜合性、專業性、安全性、協作性等方向發展:一是新興性。伴隨商務通勤、應急救援和無人機植保等通用航空新業態的涌入,對通航從業人員也提出與時俱進的要求,要保持一定的技術追隨度,走在產業前沿。二是綜合性。通航企業業務比較多元,因此要求通航從業人員要具備全面而綜合的業務知識;同時,通航企業面臨規模小、員工少的現狀,人員往往一人多崗,要求通航專業人才要擁有多樣技能和要求。三是專業性。運輸航空與通用航空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在通用航空專業人才培養中要明確通航的專業性,找準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領域。四是安全性。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通用航空的飛行事故發生率在逐年增加,帶來不同程度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可見,通用專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培養和安全教育培訓具有迫切性。五是協作性。縱觀國外通用航空發展歷程,快速的發展離不開對專業人才的團結協作、信息溝通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通航發展的趕超中,也要借鑒歐美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對學生團隊意識、協作溝通、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應用型人才是與學術型相對的概念,重點關注的是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各自的專業實踐領域,即能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所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西方歐美國家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比較早,目前運用比較廣泛的主要是以下三類:
該模式是對“實踐-學習-再實踐”的形象說法,要求學生第一年先去企業實習鍛煉,對專業有初步認知,第二、三年回到學校學習專業知識,最后一年再回到企業進行再實踐。將所學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升華,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畢業即具備高就業力。在英國該模式已經形成政、企、校三方深度融合并配有一套完善的考評考核機制。
此種模式即“3+1”的人才培養模式,規定學生前三年要在學校完成規定的課業內容,第四年深入專業相關企業進行企業實習,同時完成最后的畢業設計與答辯方可畢業。該模式的鮮明特點就是凸顯實用性,一是理論課的教學素材大多來源于企業案例;二是實踐課的授課內容以服務所需為前提,注重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助力順暢就業。
該模式是現在各國接受度比較高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美、澳等國得到廣泛運用。該模式建立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之上,據此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根據實際崗位需求確定實際可行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實踐教學的目標和評價標準,按照由易至難來安排實踐計劃,學生畢業后便能直接到為社區服務。該模式最大的特點便是以實際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注重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
綜上,以上模式均是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市場需求的主導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提升應用性。不同之處在于,學習和實踐的先后安排(如英國模式是“實踐-學習-再實踐”;而德國模式是學習-實踐)以及培養對象的指向性,德國模式和英國模式更多針對本科生的培養;加拿大模式普遍針對高職學生和社區服務學生的培養。
通過走訪發現,因市場調研不足,江蘇省內航空類院校在制定通航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存在定位不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與市場需求匹配度偏低的問題。可見,通航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前提便是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目前通航人才需求呈現多樣化,對于通用航空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首先,高校要注重學生專業的綜合性,即讓學生具備通航崗位所需的多種技能,擴展工程運行安全、質量控制等相關學科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其次,樹立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在通航飛行中的安全認知和潛在安全風險的關注力。最后,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養成,將每次通航任務都看成是多部門協作保障的結果,強化協作溝通和信息交流能力的培養。
目前,通用航空專業的課程體系大多參照或復制運輸航空的一些課程,尚未體現通航特色。在對通用航空應用型人才培養時,首先要將課程內容與執照考取相結合。因通用航空駕駛崗、維修崗等都有嚴格的職業資格要求,所以課程設置時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對接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與內容,動態調整優化教學內容,以實現教學、考證的融合。其次要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相結合。在充分調研通航企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將課程內容與通用航空相關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相對接的課程體系。最后,要實現課程體系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對接。核心素養是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所必需的重要素質,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一不可。所以通用航空專業設計課程時,不能忽視對于學生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等基礎核心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拓展核心能力培養的課程。
結合歐美國家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國內各高校也開始積極地進行探索。結合江蘇省通用航空產業特色和專業特點,校企合作的聯合培養與訂單式培養模式更適合江蘇通航人才培養實際。因為從全國范圍來看,江蘇省的通用航空產業起步較晚,綜合水平與發達各省份還有一定的差距,加之省內航空類專業院校數量較少,受限于本省通航現狀。所以綜合來看,高校應拓寬人才培養思路,積極借助外力,尋求與本地龍頭通航企業的合作。
在通用航空相關專業建設方面,企業和高校雙方共同制定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共同參與課程設置和課外實踐安排,企業所需內容以項目或選修課形式嵌入到專業教學中,以滿足需求側的用人要求。其中,對于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而言,在第三年的下半學期,通航專業學生參加高校應聘,符合要求的學生則與企業、高校訂立就業協議。在第四年,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有選擇地進入相關企業實習鍛煉,由企業具體負責學生的管理和培訓,企業成為學生培養的聯合單位。而訂單式培養模式,基本運作方式同于聯合培養方式。不同之處在于,最后一年由學校和企業有經驗的教師共同對“聯合培養班”進行授課,授課內容既包括通航相關專業知識,又包括企業基本認知。使學生提前熟悉企業文化和生產管理過程,以便畢業后可以直接走上通航企業崗位。
綜上,伴隨江蘇省通用航空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更需通航專業人才的保障。為緩解人才供需的失衡,江蘇省航空類院校應以通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指向,借助企業聯合培養,提升通用航空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全省通航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