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希均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咸寧 437100)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決定性勝利,鄉村面貌、鄉村經濟取得長足改善與發展,鄉村振興已然提上歷史日程。加快對三農人才的培養,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是賦予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有關人力物力智力支持配套措施,同樣適用鄉村振興階段,力度不減、方式更優,建立健全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長效機制。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職擴招培養高素質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培養“永久牌”三農人才培養模式及規律,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以下簡稱“一村多”)。
2015年初,學校黨委在二級院部人才培養調研和對咸寧市通山縣廈鋪鎮西湖村對口扶貧工作中,認識到學校培養的學生不愿意回鄉就業創業和鄉村“空心化”嚴重的困境。
“當農村干部受氣受委屈是常有的事,關鍵是現在干部不好當,不像過去收公糧催稅款,現在要會用信息手段、云上辦事,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完全摸不到門路。”通山縣廈鋪鎮西湖村老支書梁其炎表示。崇陽縣高枧鄉是典型的山區,曾因信息閉塞、經濟落后,而誕生了好幾個光棍村。該鄉桃花村黨支部書記王初文說,山貨賣不出去,外面人進不來,老百姓普遍比較窮,外面媳婦不愿意嫁到這兒來。
“職教不進村,鄉村難振興”。這是學校黨委經過全面深入調研鄉村人才后的共識。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長期服務于鄉村?怎樣培養人才能滿足鄉村發展的需求?這個重大現實的課題亟須解決。
2016年3月,咸寧市委市政府委托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專家團隊對各縣市區農村人才現狀做專題調研,結果顯示:全市4161名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9.61%;初中以下學歷高達40.69%。全市73個鄉鎮農技中心762名農技人員,中專以下學歷占81.2%。2016年村“兩委”干部換屆前,咸寧各縣市區鄉村干部老齡化嚴重,年齡普遍在50歲開外,干部稀缺難選、人才大量外流、工作局面難打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從調研中不難看出農村基層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村“兩委”干部老齡化嚴重,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識結構老化,導致組織力不強,缺乏領導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理念、思維和本領。二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才流向大城市,大量農民工進城,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特別是缺乏產業帶頭人以及產業化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存在農村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與當下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奇缺的供需矛盾。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地方性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三農人才的重任。2016年底,學校黨委在咸寧市鄉村人才現狀專題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培養三農新型人才整體方案。
2017年,咸寧市委正式啟動“一村多”,正式確定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為培養單位,采用“地招校培、定向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全市行政村定向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電商創業合伙人”“農村基層組織接班人”三類“永久牌”三農人才,緞造一支能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能扎根的‘三農’工作隊伍”,使他們“來者有其尊,優者有其榮”。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一村多計劃”,人才從農村來,到農村去,為助推咸寧“新時代”鄉村振興,培養“永久牌”三農人才,找到了一條現實有效的解決路徑(圖1)。

圖1 “一村多”人才培養目標
建立“校地聯動、定向培養、多元協同、終身服務”工作機制。培養經費由咸寧市、縣(市區)財政、培養院校按照3∶5∶2比例分擔。“市縣鎮村”四級宣傳發動,縣(市區)組織部對學員政審,簽訂畢業后回鄉服務不少于5年的協議。
招生實行計劃管理,年度招生計劃由學校申報、市委組織部審核、省教育廳批準;實行單獨招生考試。嚴格把好政審關,堅持政治意識強,思想品質優,身體素質好,學習意愿強的標準;規范學籍、考勤管理,對嚴重缺勤、完成學業困難的學員,分別給予勸退、休學或留級處理。
實施“一村多”計劃以來,報名錄取人數穩中有升,平均錄取率68.6%,平均報到率91.7%(見表1),好中選優,確保生源的數量和質量。

表1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一村多”學員統計表
一是學校與各縣市區組織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學校制定《一村多名大學生學員管理制度》,選拔副科級以上的優秀黨政干部擔任輔導員,組建學員黨支部,加強學生管理與跟蹤服務,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把農藝技師、企業專家請到講臺,堅持能力培養和專業技術學習并進。二是筑牢思想根基。價值引領:把“五個思政”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開設地方特色產業和鄉村治理課程,筑牢學員“一懂兩愛①“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思想根基,增強振興鄉村的使命擔當,厚植興農富民的家國情懷。文化引領:打造校園“三香”文化②“三香”文化:書香、墨香、花香。,將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人梯精神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人梯精神:舍己為人、克己奉公的“奉獻”精神;迎難而上、恪盡職守的“擔當”精神;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攜手共進、薪火相傳的“團隊”精神“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滲透技術技能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農匠”精神。三是雙證書制。職業技能等級,代表企業或行業最新技術和工藝標準,是技能培養標準化的重要舉措(圖2)。

圖2 “一村多”人才培養路徑
2018級“一村多”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專業(鄉村旅游方向)學員彭金光,現任赤壁市車埠鎮雞公山村黨支部書記,他說授課教師中既有“學院派”專家,也有涉農行家里手的“土專家”,不僅現場教學多,老師們還都用百姓話講農村的事,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創新“五位一體、農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是構建“一村多”現代農業技術和鄉村社會治理兩個專業群,促進專業群與農業產業鏈深度融合、與農村工作無縫對接。二是深化產教融合,實行協同共育。實施“三導師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推進“學創一體”,搭建實踐教學、技術指導、創業教育、產業推廣平臺,以“專業+”為途徑,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三是對接三農需求,構建“六融合”課程體系,開發配套的教學資源。四是推行多元參與,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了“雙向三貫通④雙向三貫通:雙向即為三導師與學員互相評價;三貫通即為知識與技能貫通、學習與創業貫通、線上與線下貫通。”多維度評價體系(圖3)。

圖3 “一村多”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一是結合實情聚合科技、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相關部門政策資源,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關于支持“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學員回鄉創業的實施意見》。二是依托學校牽頭的鄂南職業教育集團和校內“鄂南特色農業綜合產業技術研究院”,構建“研究院—行企產業聯盟—種植養殖大戶”的產業發展體系。四是構建產業互補、資源共享、項目共建、互學互幫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羅望秀是2017級“一村多”學員,咸寧市強龍合作社聯合社副理事長。2018年,當選為咸寧市人大代表,榮獲全市“巾幗脫貧致富之星”,入選“湖北省艱苦地區專業技術人才奉獻崗位計劃”。
鄉村治理人才是基層發展的力量源泉,是基層建設的生力軍,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高素質的鄉村治理人才。近四年來,“一村多”計劃共計為咸寧市905個行政村定向培養了1436名大學生,實現了村平至少1名農民大學生。其中,培養鄉村治理人才人數(村兩委班子成員)逐年遞增,鄉村治理人才占比穩步攀升(見表2)。這些學員經過培訓學習,迅速成長,在鄉村產業振興、特色產品營銷與管理、法治建設、社會工作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表2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一村多”培養鄉村治理人才統計表
數據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6%,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3.4%⑤《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而“一村多”學員平均創業率為22.14%,遠高于應屆本科生和高職畢業生(見表3),他們利用自身人脈優勢、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經營創業,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脫貧致富,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一大批“一村多”學員先后榮獲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銅獎3項,“萬訊杯”高校聯盟創業大賽二等獎1項,湖北省“綠色田野”杯創業大賽三等獎3項,咸寧市創業大賽一、二、三等獎5項。

表3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一村多”學員創業經營情況統計表
“一村多”的實施,豐富了職業院校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了“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共同體”,建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學院;推進了涉農類專業的教改進程,受委托擬定湖北省“一村多”人才培養標準,構建鄉村振興公共服務平臺,基本建成現代農業技術專業資源庫;優化了師資機構,建成了一支高水平“農教融合型”師資隊伍。
對“一村多”學員學創一體培養實踐,形成了咸職特色的創業模式:咸寧市強農聯社⑥咸寧市強農聯社:由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咸寧市農業局的支持下和咸寧市農村經濟管理局聯合指導,以全市10家市、省、國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發起單位的首家綜合型市級聯合社。的政校行企一體模式;通城一村多的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嘉魚縣學員張亮的雞別墅315模式⑦雞別墅315模式:指一間“雞別墅”,一片荒山坡地,一年時間,養50只雞,年收入可達5000元。;嘉魚縣學員羅望秀以黑土豬精準扶貧的技術路徑推行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農戶”產業扶貧模式。這些創業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基本實現“三類人”的培養目標。
培育更多“永久牌”三農人才,要努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環境,讓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切實增強他們的自豪感、榮譽感、幸福感。鄉村振興政策措施千萬條,最終都得靠三農人才來落實。
1)出臺鄉村治理定崗定編政策。讓村兩委班子成員享受事業編待遇,或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待遇;優先選拔“一村多”學員家在農村、事業在農村的農民大學生擔任基層治理人員。
2)完善鄉村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圍繞農民大學生的產業發展和創業出臺相關激勵政策,給予資金支持、技術支持。
3)市縣鎮(鄉)三級政府公開選拔、定編定崗,學校培養、定向就業,培養涵蓋農業科技、基層治理、鄉村教師、鄉村護理等方向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