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君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紅莊林場,寧夏固原 756000)
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林業是比較重要的物質基礎,通過加強林業育苗技術和造林技術之間的融合,可以進一步推動林業資源的保護建設。我國加大力度對林業資源集中保護,關于林業育苗技術和造林技術方面的管理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現階段,林業技術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給林業建設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文章分析了林業育苗技術和造林技術當中常見的問題,通過展開細致化的分析,針對具體問題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可以推動林業的持續發展。
樹木在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預處理,整個過程所應用到的就是林業育苗技術。林業育苗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核心內容就是選擇質量上乘的樹木種子,后續需要經過浸泡、粒選、風干等相關的程序,選擇各方面質量符合種植要求的種子,最終進行消毒處理。消毒工作在整體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清除存在種子內部的病菌和蟲卵,方法主要是紅外線照射和燙種子,通過這樣的方式確保種子的質量。合理地運用育苗技術可以達到催熟種子的目的,此外也可應用浸泡種子技術,將種子放在溫水中浸泡,從而可以確保種子水分分布均勻,然后將種子放在陰涼的地方,完成后續的催熟操作。
社會經濟在快速向前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給林業資源帶來了巨大的消耗,有關于林業發展的問題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近幾年,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受到了各個行業的推崇,人們越來越關注林業資源的消耗問題,隨著各行各業對林業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保持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此外,林業技術的應用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我國在推動林業資源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合理應用林業種植技術是比較重要的舉措之一,林業資源在逐漸減少,但是林業生產的相關任務卻越來越繁重,通過合理應用林業技術可以有效緩解林業資源消耗問題。經研究表明,如果不合理應用林業種植技術會導致種子的成活率降低,使得種子的根系發育不充分,不能滿足林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求,故此,需要針對林業種植技術做好應用工作。
林業建設開展的過程中需要現代林業育苗技術大力的支持,通過合理應用林業育苗技術,可以對林業發展的整體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也為后期的林業建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現代林業發展的背景之下,針對林業技術的實際應用要求比較高,現階段,林業規劃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對整體進行系統性的規劃,確保規劃工作可以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性的內容當中,進一步推動我國林業穩定可持續發展[1]。
在推動林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整體的林業建設進行合理規劃。通過規劃使得內部的結構更加的科學以及穩定。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造林規劃工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對各類林業科技進行創新,可以使規劃工作更加符合當下發展的實際需求。
部分林場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選苗時會應用傳統的選苗技術,種苗培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缺少對現代化林業技術的應用,造林工作開展時并未結合實際的情況對育苗的地點進行選擇,以至于現代化的技術在應用時并不能發揮最大化的作用。林業育苗技術在應用時,缺少專業的工作人員,工作開展時缺乏專業的人員進行監督和指導,降低了林業育苗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使育苗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當中并不能滿足林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林場種苗培育的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相關的育苗技術,但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并沒有對育苗技術進行合理的應用,使得育苗工作無法得到有效開展。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林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相關林業育苗技術需要實際應用在工作中。林場管理工作在持續引進現代化的林業技術,針對造林的方法和疫苗的措施都在進行優化和調整,貫徹落實有關于林業發展的相關策略,部分地區在發展林業工作的過程中,并沒有對管理的模式進行優化和調整,大多數的管理模式仍然是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沒有對林場的細節性工作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維護,使得部分育苗工作并沒有得到正確的落實。
容器育苗技術是在指定的容器內對苗木進行培養,應用容器育苗技術所培養出來的苗木根系的生長會較為粗重和發達。容器育苗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要遵循相關的原則,促進苗木的根系進行生長最終成為愈傷組織,從而可以有效提高苗木的成功率。容器育苗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也會存在缺點,比如在培育苗木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劣質的更新。
現階段,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先進,林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對容器育苗技術進行優化和調整,針對容器的構造進行了改良,希望可以減少容器育苗技術在應用時所出現的問題。無紡布育苗容器是目前比較先進的育苗技術,在容器育苗的過程中會有專門的機械設備作為輔助,強化容器育苗的效果,通過機械設備可以對苗木的育種基地進行建設。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優質的肌理肥料,保障各方面的性能可以達到容器育苗技術應用的標準。
現代林業在整體發展的過程中涌現了越來越多的育苗技術,其中包括航天育種技術、容器育苗技術、組織培養育苗技術、分子標記育苗技術,這些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分子標記育苗技術的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針對早期階段所發展的苗木基因性狀進行識別和鑒定,具有比較明顯的技術應用優勢[2]。
組織培養育苗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比較適合遠緣雜交育苗,可以開展快速地繁殖樹種工作。航天育種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會將工作重點放在容易引起苗木發生基因突變的相關影響因素,對未來的育苗工作方向也會進行明確的設定,不同的林業育苗技術具有不同的優勢。結合工作的實際情況,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林業育苗技術,保障林業育苗技術應用的基礎條件,有效提高苗木的存活率。
現階段,栽苗造林技術是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技術,造林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操作比較簡便,且應用的范圍也比較廣泛。栽苗造林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針對一些培育已經完成或者是根系比較發達的苗木,可以直接在土壤里栽培。栽苗造林技術雖然操作起來比較簡便,但也需要關注苗木的成活率,只有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才可以進一步強化栽苗造林的技術應用效果。栽苗造林技術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要確保根系的完整性,此外,還需確保苗木生長有充足的水分,從而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嫁接育苗技術在具體應用中需要應用到相應的技術手段,在不同的根或不同的分枝上,將枝條聚集在一起形成獨立的植株。種子在成活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外來枝條的再生能力以及親和力、室外溫度、通風、室內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砧木的生物學特性等。播種工作在開展過程中要嚴格地遵守相關的工作準則,要將種子的成活率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接穗和砧木,開展親和力試驗,根據苗木的生長情況選擇適合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加強對接穗和砧木的養護和扦插,此外要關注整個運輸工作的規范性,加強整個工作流程的施肥管理。
苗木培育工作需要應用到分殖造林技術,樹木的枝干是苗木的主要來源,為了發揮分殖造林技術的經濟優勢,需要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分殖造林技術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針對技術的條件要求較高,比如需要要求較松軟的土壤,對土壤的濕潤度也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土壤的質地不符合要求,苗木的生存率就會有所下降,也會影響到苗木未來的生長情況。
插條造林技術和分殖造林技術比較相似,插條造林,就是通過樹木的枝條作為苗木從而開展后續的一系列培養工作。插條造林技術在具體應用中,對枝條的要求比較高,可以當做苗木培養的枝條,需要具有1~2年的樹齡,這是對于苗木最為基本的硬性指標。在選擇好適合的種植苗木之后,還需對多余的枝杈進行修剪,整個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合理控制樹苗插入土壤的時間。通常情況下,枝條栽培工作在開展過程中要在土壤外預留出3 cm左右的枝條,從而保障枝條可以獲取后續增長所需要的水分,也可以確保枝條周圍的土壤保持平整。此外,需要對周圍的土壤進行覆蓋,確保可以避免水分過度蒸發。
浸泡種子過程中,植物會對沼液當中的營養成分進行吸收,葉面施肥技術具體所利用的沼液是發酵之后形成的水肥,可以促進苗木更快代謝,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加強光合作用的效果。施肥工作在實際過程中需要采取科學的比例,選擇適當的量對沼液和清水進行融合,攪拌均勻之后,放置一段時間內使得雜質沉淀下來,在裝置中澄清完成后即可向植物的葉面施肥。通常情況下,向植物的葉面施加4次肥料可以強化施肥的效果,針對植物的根部進行追肥時可以應用沼液。
林木在生長的過程中,病蟲害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影響,比如蛀蟲和紅蜘蛛,是比較典型的病蟲,僅僅通過藥物治療無法實現防治的目的,施加過多的藥物還會影響到樹木的生長,殘留在樹木上的農藥也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在治理樹木病蟲害的過程中,要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選擇適合密度的過濾沼液開展連續噴灑作業,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3]。噴灑時,要選擇晴朗的天氣,降水天氣無法發揮沼液的最大化作用,應用沼液可以對化學殘留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降低化學藥物對植株的影響。
合理密植就是控制單位面積中所栽種的樹木,確保行距保持一定的距離,結合實際情況對每一棵樹的距離進行調整,有效保障樹木個體生長的協調性。通過開展合理密植,可以確保樹木在生長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使樹木都能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合理分配空間,使樹木得到自由的生長,也可以從根本上增加樹木的成活率。
實現大規模的林業發展,可以產生大量的氧氣,有利于凈化空氣,植物在釋放氧氣的過程中又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是天然的呼吸機。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可以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氧氣,此外也可以吸收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從根本上提高了空氣的質量,有利于實現綠色發展[4]。
隨著沙漠化面積逐漸增加,如果不及時加以制止,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如果土地缺乏樹木的支撐,會慢慢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如果不進行及時的解決,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引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林業管理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既要保障育苗工作的質量,也需要對人們的發展觀念進行及時的引導。
為了更好地解決現代林業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需要對林業育苗技術進行創新加強,對林業育苗規劃工作進行管理,確保可以將規劃的工作落實到實際中,合理引進造林技術,推動林業穩定可持續發展。林業育苗管理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對育苗的方法進行創新,調整現階段的管理體制,完善育苗工作的各項評定制度[5]。加強對林業育苗創新機制的重視,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合理應用育苗技術和造林技術,將創新工作放在首位,推動林業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林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幼苗的選擇和系統培育要求較高,林業育苗質量管理工作如何保障苗木的質量是比較重要的工作內容。從現階段的保障工作現狀可以看出,造林工程的質量會受到苗木成活率的影響,林業育苗整體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種苗的種植成活率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全面推動林業穩定可持續發展。林業部門應設定專項扶持資金,加大力度對林業育苗技術進行研發,推動林業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合理規劃林業育苗的工作內容,遵守森林安全管理條例,加大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力度,明確管理的各方面職責,確保管理內容得到有效的落實,管理人員也需要恪守林業育苗職責。
針對苗木管理,應了解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展開定期或不定期的除草和施肥工作。根據環境變化的具體情況,對苗木的種植密度進行調整,確保苗木生長有足夠的養分,有效保障苗木健康成長,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育苗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苗木的健康成長,苗木在生長過程中很容易感染病蟲害。為了有效防治苗木病蟲害問題,需要指派專門的工作人員對苗木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一旦發現病蟲害現象就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病蟲害進一步擴散影響更多的苗木,從根本上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免疫力[6]。
綜上所述,我國林業育苗和造林技術不斷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林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通過健全林業管理的相關制度,開展更全面的預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理念管理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