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述德
(洪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北洪湖 433200)
小麥作為農作物,普遍種植于我國北方地區,其種植生產活動受到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極大,而在我國北方地區,又普遍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氣候環境惡化等問題,小麥的生長也受到影響。這就要求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要根據小麥的生長特點開展科學的管理,并對其病蟲害進行防治,才能將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就目前來看,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的防治在具體實施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盲點,有待進一步探究。因此,就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探討非常有必要。
小麥種植管理指的是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所開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主要是為了推動小麥的生長發育,促使小麥盡快結實成熟,獲取豐收。從小麥的發育來看,其生長發育周期一共需要經歷種子萌發、出苗生根、開花抽穗、結實成熟等幾個階段,因此小麥種植管理活動也需要貫穿這幾個階段,保證小麥良好的生長狀態。小麥屬于禾本科植物,種植范圍比較廣泛,多見于我國華北地區。
整地是小麥播種前必須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小麥多采用小型拖拉機旋耕的方式進行整地,連年耕種導致土壤耕層變淺,容重過高,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結問題,形成硬實的犁底層,這對小麥根系的下扎而言非常不利,同時也影響到小麥對土壤養分的吸收。近些年來,秸稈還田政策的施行,使得表層種植土過于懸松,產生了透風跑墑的問題,使得小麥根系不牢、出現弱苗的問題[1]。
小麥種植對播種密度有著較高的要求,播種密度的大小將直接影響到小麥的生長發育情況。這是因為相對范圍內土壤的養分是一定的,播種密度過高會使得土壤養分不足以支持大量小麥的生長需求,產生爭奪養分的情況。播種密度過小,會造成產量的下降。因此,合理確定播種密度非常重要。就目前來看,許多種植戶過于依賴種植經驗進行播種,對播種密度問題沒有明確的標準,導致種植密度控制不當,引起小麥減產。
化肥使用問題主要表現在化肥的用量、類型控制兩方面。部分種植戶并未建立起科學的施肥理念,重視底肥的施用,忽略了對小麥生長區域本身所富含的養分情況的考慮,使得最終所構成的養分結構存在嚴重的比例失衡問題,無法滿足小麥各階段的生長要求。另外,施肥工作不夠精細化。只根據經驗來進行施肥,也經常會不可避免地造成施肥過多而燒苗或施肥過少而營養不良的問題,對后期小麥生長帶來了不利影響[2]。
小麥在整個生長發育期,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擾,對病蟲害的防治也一直是種植管理工作的重點。當前小麥種植管理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無法準確把握防治的時機以及農藥的濫用等問題。防治時機把握不準,不僅無法起到應有的防治作用,同時還會加重病蟲害問題的影響,而重治不重防也是一直都存在的情況。農藥的濫用會造成病蟲害產生耐藥性,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同時也容易導致一定的農藥殘留問題。
2.1.1 土地整理
小麥播種前,需要對土地進行整理。主要是進行土壤的翻耕作業,將下層土翻至上層,為小麥種子的發芽、生根等生長活動的進行,提供一個良好的苗床環境。土地整理一般采用機械深耕,深度保持在20~25 cm,深耕后對土壤進行整平,充分松散土壤,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足夠的墑情。若是土壤比較貧瘠,則還要進行適當的施肥和澆水等作業,以保證小麥后期的出苗率[3]。
2.1.2 麥種選擇與處理
品種選擇是小麥種植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同小麥品種抗病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均有所差別。因此,麥種應當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土質情況來進行選擇,優先選擇抗病能力強、品質好的麥種。麥種采購完畢后,也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剔除其中的破損、霉變等無法發芽的種子,保證良種下田。另外,考慮到病蟲害的問題,在播種前需要通過包衣或者拌藥劑的形式,來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同時也為小麥的生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1.3 播種管理
小麥種子處理完畢后,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選擇合適的播種期進行播種。原則上要依墑情播種,墑情不足適當搶墑播種,墑情足時可適當晚播種,錯過最佳播種期的情況下,可在適播期內進行補播。播種時使用精量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等多項工作。一般情況下播種量在18~20 kg/667m2,考慮到土壤墑情等因素對出苗率的影響,可適當增補播種量。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播種前應當對播種機械進行調整,保證播種時能夠均勻前進,保持深度一致,避免漏播或者重復播種問題的發生。播種后可適當進行壓實,以提高麥苗成活率[4]。
水分是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在小麥的種植管理中,適時灌溉也屬于一項重要內容。對小麥而言,水分并不是越多越少,要將其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才能促進小麥的生長。一般在干旱時節,降雨量小,土壤含水量較低,不足以支持小麥生長的情況下,就要引水進行灌溉,為小麥提供足夠的水分。灌溉時,應當考慮小麥的實際蓄水量,進行科學的灌溉,避免過度灌溉造成土壤養分流失,引起小麥根系壞死等問題的發生。
小麥苗期對養分需求不是很大,科學施用基肥,即可滿足需求。基肥的用量要根據土壤肥力來進行具體的確定,一般情況下,氮肥用量在80 kg/hm2、五氧化二磷肥用量在82.5 kg/hm2,氧化鉀肥用量在5 kg/hm2,缺硼地區可適當增施硼肥。小麥發育至三葉期后,根據小麥植株狀態,還要適當進行追肥。小麥葉片肥厚且呈豬耳狀,說明其生長過于旺盛,控制水量即可。葉片偏長且呈驢耳狀,說明植株長勢良好,可用碳酸氫銨或者尿素結合灌溉作業進行追肥,用量分別為20.5 kg/hm2、7.5 kg/hm2。相較于化肥而言,農家肥釋放速度慢,比較適合小麥的生長特點,在施肥時,要考慮應用農家肥[5]。
麥田雜草是影響小麥生長的重要元素,會同小麥爭奪土壤中的養分,造成營養的流失,因此,必須開展麥田除草作業。除草作業一般采用除草劑進行噴施,闊葉類雜草采用苯氧乙酸類、苯甲酸類、腈類除草劑等類型的除草劑。闊葉雜草與其他雜草并生的麥田,選用取代脲類除草劑進行防治,而以野燕麥為主的麥田,則選用燕麥畏、野燕枯等針對燕麥的除草劑。
小麥的一些病蟲害發生是由于種子處理不到位而引起的,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在小麥播種期開展防治,減少小麥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播種階段,重點要進行防金針蟲以及蠐螬等病蟲害,采用農藥進行拌種或者包衣的形式對種子進行處理,殺滅土壤中病蟲基數,同時提高小麥抗病蟲的能力。
返青拔節階段,小麥容易出現麥蜘蛛、紋枯病、吸漿蟲等病蟲害。在這一階段,要將地上地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相結合,使用螨特乳油等農藥進行噴施,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穗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時期,容易出現白粉病、麥蚜等病蟲害。針對白粉病,除了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外,要增施磷鉀肥,提高灌溉的合理性,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弱化白粉病的影響。麥蚜等蟲害一般采用藥劑噴施的方式進行防治,在早春噴灑除草劑的過程中,一起進行噴施,弱化麥蚜的生存能力。
綜上所述,小麥作為重要糧食作物,其品質與產量受到種植管理的影響因素較大。就當前小麥種植管理現狀來看,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須要進一步對種植管理工作進行明確,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保障小麥的正常生長,提高小麥的品質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