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炬
(鄄城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山東鄄城 274600)
根據農機信息系統統計,目前為止鄄城縣農機保有量為8 342臺,其中輪式拖拉機3 489臺,自走式聯合收割機4 852臺(見表1);拖拉機報廢待注銷10臺,聯合收割機報廢待注銷1 505臺;這說明除報廢待注銷農機車輛外,應有大約3 479臺拖拉機和3 347臺聯合收割機處于正常使用狀態,但根據參加三夏三秋的農機實際年檢數量每年總計都在1 200臺左右,年檢數量僅占保有量的1/7,現有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使用率偏低需引起重視,根據一線實踐和深入基層調查了解發現,農機超期服役、私自交易未辦理轉移手續、不及時報廢更新是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表1 車輛保有量一覽表(單位:臺)
在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國家對三農政策的傾斜以及農機扶持力度的加大和重視,農機銷售市場十分火爆,全縣每年大約新增拖拉機330臺,聯合收割機270余輛,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同時,大量老舊農機超期服役的問題十分凸顯,監理人員為農業機械進行年度檢驗時,經常會遇到老齡化機器和設備。據系統統計數字(見表2),鄄城縣使用12年以上的大中小型輪式拖拉機有627臺,聯合收割機有1 401臺;使用8~10年的大中小型輪式拖拉機530臺、聯合收割機1 138臺。全縣存在約3 000臺超期服役老舊農機,占保有量的四成以上。超期“服役”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不利于節能環保。一是農機超期“服役”產生的摩擦、損壞、腐蝕、老化等,會導致農機整體狀況惡化,極易發生事故。二是燃油能耗增加,既污染環境,又增加了農機戶的生產成本。

表2 超期服役農機車輛數量統計一覽表
根據轉移登記農機數量統計(見表3),近五年鄄城縣共辦理轉移登記225臺次,其中本轄區內轉移151臺次占絕大多數,省內轉移51臺次,省外轉移23臺,平均每年轉出省外5臺左右。從實際情況可看出,本縣農機動態流動量外轉十分有限,對全縣數量影響不大。但通過電話調查詢問或走訪進行統計發現,在注冊登記5年以上的20個初始農機戶中,約有8個農機用戶已非初始登記申請人,約2/5農機戶主因交易形成“張冠李戴”而使系統原始登記注冊名稱名存實亡,部分農機戶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只要利可圖就私自進行交易,根本不經過農機監理部門辦理過戶手續,這也是農機保有量含有水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農機車輛已經交易兩年或多年,不辦理過戶手續“先斬后奏”情形,一旦出了問題或爭議,才到農機監理部門補辦轉移手續,給農機工作人員查驗車輛核實信息帶來困難和不便,導致年檢統計數量信息不實,這兩種情形所占數量比例較大。

表3 近五年轉移登記農機數量統計一覽表
據統計,鄄城縣共有約1 100臺輪式拖拉機和2 500臺聯合收割機符合強制報廢條件。《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實施,積極推進了鄄城縣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工作開展,使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報廢更新事項需要由回收企業、農機主管部門及農機監理或審批部門協作才能夠完成,一是對已注冊的農機車輛監理部門需要回收核發的號牌和行駛證;對未納入牌證管理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主管部門應將號牌收回,戶主應出具發動機號、車架號等機具身份信息證明和機具來源證明;但多數車輛機具信息難以辨認,尤其是“二手”車輛回收時以上證明材料難以出具;二是由于鄄城縣及周邊有資質的農機回收企業較少,報廢需要到離縣城偏遠的回收企業進行拆解,需獲得報廢農業機械回收確認表再交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審核,納入牌證管理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最后還要到農機監理部門辦理牌證注銷手續,報廢補貼手續方能完成。從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工作的整體情況來看,報廢程序需要機主來回奔波幾個部門,來回折騰費時費力,程序比較繁瑣,導致好多報廢的農機雖然達到一定使用年限仍然堅持“帶病作業”或者“一戰到底”,部分機手對舊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甚至幾年不對車輛進行檢驗,安全隱患較大、故障發生率高、經濟性下降。有的農機戶直接送垃圾站點當廢鐵處理,個別報廢車輛經過多次交易銘牌或出廠編號、車架號等機具身份信息丟失,或因找不到正規有資質回收企業無法辦理報廢更新手續,牌證注銷手續也就無從談起,許多老舊農機“名存實亡”是導致系統保有量數字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認真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工作,持續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減少農機事故隱患,保障農機安全生產,通過開展超期“服役”農機報廢專項行動,落實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一是對超期使用的危害性加大力度做好宣傳教育;二是根據使用年限或行駛里程嚴格落實報廢政策要求;三是雖達不到使用年限,但經維修和調整仍不符合機動車國家技術安全標準有關要求的農業機械將實施強制報廢;四是采取停止對符合報廢條件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進行檢驗服務強制更新。
加強管理工作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宣傳力度,持續開展農機安全警示教育,使有機戶認識到買二手車不進行轉移登記的危害性;二是進一步落實各級農機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利用在“三夏”“三秋”等農機作業高峰期以及重大時間節點,重點查處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無牌無證行駛、黑車、假牌套牌等違法行為,迫使辦理過戶手續;三是管理部門實行窗口“前移”或“下沉”鎮街,深入鎮街辦理手續,使駕駛員在家門口就能夠辦理轉移或登記,提高服務質量。
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促進農機報廢更新重點從以下工作抓起。一是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完善操作措施,明確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做好部門工作統籌協調;二是縣級部門將跨區作業、報廢、補貼、注銷設置一站式服務窗口,及時制定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最優方案,盡快完善購機補貼工作信息平臺,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網上辦理等便民措施,推行便民服務,打通農民辦事服務“最后一公里”;三是利用“3.15”消費宣傳日開展宣傳活動,或借助農機耕作和麥收秋收現場會加大農業機械報廢更新政策宣傳力度,通過老舊農機反面教材真實典型案例從中認識農機報廢更新的重要性和意義;組織召開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推進會,定期組織開展補貼業務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素質能力和業務熟練程度,提高補貼申請資料校核效率,提高農民機手對農機報廢更新政策知曉度;簡化農業機械報廢更新程序,提高服務水平;四是現場辦理檢驗、掛牌、補貼、辦證“一條龍”服務,所有農機業務一次性辦好,保證了補貼機具各項手續及時辦理齊全。
農機管理工作重點要做好兩方面的管理,一是抓好農機戶的管理,二是抓好農業機械的管理,農機駕駛員的管理是根本也是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型農機具的出現對現代駕駛人的素質和專業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結合近年來土地流轉及黨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鄄城縣農機管理職能不斷加強,個別地方已經建立了鎮街農機網絡服務體系,農機管理在管理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新階段,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和農業綠色發展,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農機現代化管理模式,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