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士榮,謝忠萍,楊傳邦
(射陽縣植物保護站,江蘇射陽 224300)
水稻是射陽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8萬hm2左右。射陽縣水稻主要病蟲害有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1],目前全縣的水稻病蟲害防治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雖然植保技術有了顯著提升,但因為防治時期不整齊,導致用藥次數偏多,用藥量較高。水稻病蟲害發生與防治較為復雜,水稻種植戶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2],目前仍存在許多種植戶不能對癥用藥,根據經驗或農藥經銷商的推薦用藥,不但防治效果不佳還會影響水稻的品質[3]。有許多農戶把握不準防治適期,甚至為了追求防效,加大農藥使用量和使用頻率,不但提高了用藥成本,對生態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4]。為減少農藥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文章根據水稻田間病蟲害發生規律,探究農藥減量控害新途徑,以期為本地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科學參考。
試驗地點為新坍鎮小閘口村,試驗田土壤質地為沙壤土,試驗田基礎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8.98 g/kg,全氮1.21 g/kg,速效磷36.28 mg/kg,速效鉀187.78 mg/kg。
試驗品種為淮稻5號,種植方式為水直播,6月15日催芽,6月17日播種。試驗設計;3個處理,常規處理、減量示范處理和對照處理,1個處理3個重復,3個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常規處理按照當地常規的防治藥劑和防治時間,減量示范處理按照設定的方案進行用藥,具體設計方案(表1)。對照處理在雜草調查前不用藥,在雜草防效調查后,立即用常規和減量示范處理的莖葉處理藥劑除草,除草后不再用藥,有利于病蟲調查。

表1 試驗設計
1.3.1 雜草防效調查
使用莖葉除草劑處理前目測不同處理區雜草發生程度,在水稻分蘗末期,每個處理區分別選取4點,調查每個處理的雜草數量和鮮重。雜草防效計算公式:防效=(空白對照區殘存雜草鮮重-處理區殘存雜草鮮重)/空白對照區殘存雜草鮮重×100%。
1.3.2 稻縱卷葉螟防效調查
在藥后14天查卷葉率,調查卷葉率(上部三張葉)每樣本查100叢稻,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和卷葉率比較,計算防效。卷葉率=調查卷葉數/調查總葉數×100%;稻縱卷葉螟防效=(處理區卷葉率-對照區卷葉率)/(1-對照區卷葉率)×100%。
1.3.3 大螟防效調查
在為害穩定后,采用平行式跳躍取樣,調查白穗率,查100叢稻。調查殘蟲,每樣本查25叢稻,計算防效。白穗率=(對照區白穗率-處理區白穗率)/對照區白穗率×100%;殘蟲防效=(對照區藥后活蟲數-處理區藥后活蟲數)/對照區藥后活蟲數×100%。
1.3.4 稻飛虱防效調查
平行跳躍法調查25點,調查2叢/點,將涂有肥皂水的白瓷盤伸入稻行間,拍打稻叢,迅速統計白瓷盤上的飛虱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在藥后10天調查田間稻飛虱種群數量,計算防效。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活蟲數×100%;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1.3.5 水稻紋枯病防效調查
在紋枯病病情穩定后,根據水稻葉鞘和葉片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株為單位,分級標準按照0級為全株無病,1級為第四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頂葉為第一片葉),3級為第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為第二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為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為全株發病,提早枯死。1小區5點取樣,調查相連5叢/點,共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計算病指與防效。
病指=∑(各級病葉數×相應的發病級數)/(調查總葉數×9)×100%。
防效=(藥后對照區病指×藥前處理區-藥前對照區病指×藥后處理區病指)/(藥后對照區病指×藥前處理區)×100%。
1.3.6 穗頸瘟防效調查
在穗瘟穩定后或臘熟期調查。1小區平行跳躍式查50叢,調查總穗數和病穗數,穗頸瘟分級標準,0級為無病斑,1級為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病,3級為每穗損失6%~20%,1/3枝梗發病,5級為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癟,7級為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病,大部分癟谷,9級為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病,造成白穗。統計病情指數,計算防效,病指和防效計算公式同稻曲病的計算公式。
采用Excel2010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采用SPSS22.0對不同處理間進行方差分析。
減量控害示范處理禾本、莎草和總雜草防效顯著高于常規處理,說明減量示范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優于本地常規處理(表2)。

表2 不同處理雜草防效
藥后7天減量示范處理對卷葉螟的防效與常規處理相當。但是在藥后14天,減量示范處理卷葉率顯著低于常規處理,防效顯著高于常規處理,說明減量示范處理對稻縱卷葉螟的控制要優于本地的常規防治(表3)。

表3 不同處理稻縱卷葉螟防效
減量示范處理的大螟白穗防效和殘蟲防效都顯著高于常規處理,說明減量示范處理對水稻大螟防治效果優于本地常規處理(表4)。

表4 不同處理大螟防效
藥后10天減藥示范處理的稻飛虱防效顯著高于常規處理,說明減藥示范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明顯好于常規處理(表5)。

表5 不同處理對稻飛虱防效
各處理水稻紋枯病病情指數表現為減量示范處理顯著低于常規處理。病指防效各處理表現為減量示范處理顯著高于常規處理,說明減量示范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要優于常規處理(表6)。

表6 不同處理對水稻紋枯病防效
各處理水稻穗頸瘟病情指數表現為減量示范處理顯著低于常規處理。病指防效各處理表現為減量示范處理顯著高于常規處理,說明減量示范處理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治效果要優于常規處理(表7)。

表7 不同處理穗頸瘟防效
減量示范處理水稻產量高于常規處理,但差異性不顯著。農藥費用高于常規處理,但用藥次數和用藥總成本明顯低于常規處理。說明減量示范處理對產量與常規處理相近,能夠明顯壓縮用藥成本(表8)。

表8 綜合效益
減量示范處理對直播水稻的草害控制效果顯著,和常規相比都是經過“一封一殺”但減量控害示范處理的封閉效果顯著優于常規處理,封閉效果顯著有助于減少第二次除草的除草劑使用量。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大螟以、稻瘟病以及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明顯,可能是因為減量示范處理的藥劑持效期比較長,壓低了病、蟲源基數,最終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比常規的顯著。綜上所述,文章的減量控害示范處理能夠很好地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在保障水稻穩產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農藥使用量,可以進一步進行試驗示范,為今后推廣應用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