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賓,劉 丹,趙 鯤,付 鋒,趙 宇,張 俊,李怡瑩,陳翠紅
(白山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吉林白山 134300)
烏天麻在天麻6個原變型[1]中的生物學特性不同于紅天麻。現階段烏天麻種子繁育方法采用的是常規箭麻培育法,其有性繁殖栽培技術一直沿用紅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術,烏天麻在栽培技術上不能很好地滿足烏天麻自身生物學特性,人工種植烏天麻有性繁殖單位產量低、種植技術缺乏引導和規范。為了提高人工種植烏天麻的單位產量,本研究根據長白山區的氣候特點,從滿足烏天麻生物學特性及為天麻伴生兩菌搭建有利于共生環境的栽培方式入手,試驗中采用正交設計安排了4個可能影響烏天麻產量的因素處理,以探討利用林下資源進行優質、高產栽培,為烏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術的高產、穩產奠定基礎。
試驗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東亞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春季時間短、晝夜溫差大。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年平均氣溫3.8℃,歷史最低溫度-42℃,平均年降水量為800~1 000 mm,年無霜期110~125天。試驗地位于白山市渾江區甄家溝63林班9小班,林分類型為次生闊葉中幼林,郁閉度0.8,基地基點海拔高度610 m,半陰半陽坡,坡度21°,土壤為暗棕色森林腐殖土,pH 6.0。
烏天麻箭麻來源于吉林省撫松縣松江河鎮野生采挖的長白山烏天麻箭麻。天麻萌發菌母種為石斛小菇屬,天麻蜜環菌母種為A9,均來源于陜西省西鄉縣食用菌研究所。栽培中使用的木棒為帶皮鮮蒙古櫟棒材,短枝為鮮榛材,栽培樹葉為未腐干蒙古櫟樹葉,于栽培前1天浸泡透瀝水后備用。栽培基質為森林腐殖土,栽培使用烏天麻飽滿蒴果種子25個/m2、三級萌發菌1.5袋/m2、三級蜜環菌短枝菌種2袋/m2、木棒18根/m2(50 cm)、短枝1.5 kg/m2左右。
根據長白山區氣候特點,從滿足長白山烏天麻生物學特性及有利于天麻伴生兩菌的伴生環境入手,根據種植經驗,在本次試驗設計中,安排了4個可能對產量造成影響的因素。每因素設有2個水平處理,一個水平處理為試驗組,即本次試驗中對增產因素可能起到影響的試驗處理組,另一個水平處理為對照組,即我區在烏天麻有性繁殖栽培中普遍采用的處理。
因素A:不同栽培方式放置拌種萌發菌葉。因素B:補充蜜環菌營養源。因素C:采用不同箭麻培育法繁育的種子。因素D:拌種萌發菌放置不同天數,1個因素設有2個水平處理。試驗設計是采用四因素二水平的正交表L8(27),根據已掌握的經驗,4個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影響以A×B間的可能較大,其他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影響較小,在正交表設計中略去不計(表1)。
正交設計L8(27)的八種栽培方法的試驗號為:1、AⅠBⅠCⅠDⅠ,2、AⅠBⅠCⅡDⅡ,3、AⅠBⅡCⅠDⅡ,4、AⅠBⅡCⅡDⅠ,5、AⅡBⅠCⅠDⅡ,6、AⅡBⅠCⅡDⅠ,7、AⅡBⅡCⅠDⅠ,8、AⅡBⅡCⅡDⅡ。對8種栽培試驗方法,重復5次,每種方法栽培面積50 m2。
2.2.1 棒間放置拌種萌發菌葉和棒下放置拌種萌發菌葉的處理
棒間放置拌種萌發菌葉方法:①栽培床底鋪蓋少量濕櫟木樹葉后,順栽培床間隔3~4 cm擺放木棒。②在木棒端頭和木棒間的空隙處每間隔10 cm左右放置蜜環菌短枝菌種和短枝。③用腐殖土填充棒間空隙至2/3棒面層處,將拌種萌發菌葉放置在已填充腐殖土的棒間層空隙處,再在菌葉和棒面上覆蓋腐殖土蓋土厚度2 cm。④在栽培床上覆蓋地膜。棒下放置拌種萌發菌葉方法:①、②、④同“棒間放置拌種萌發菌葉方法”,③是將拌種萌發菌葉壓放在木棒下。
2.2.2 蜜環菌生長營養源補充的處理
補充蜜環菌營養源的處理方法:每年初春在栽培床面上重新覆蓋10 cm后蒙古櫟木樹葉。對照組是在栽培床面上鋪蓋草簾的處理。
2.2.3 梯度變溫差箭麻培育法和常規箭麻培育法
梯度變溫差箭麻培育法繁育種子的方法:主要是對箭麻培育期4個階段的溫度指標調控。箭麻頂芽萌動期:沙土溫度11℃~14℃,晝夜室內溫差≥3℃。箭麻抽薹期:沙土溫度14℃~18℃,晝夜室內溫差≥6℃。花序期:沙土溫度16℃~20℃,晝夜室內溫差≥6℃。蒴果期:沙土溫度18℃~22℃,晝夜室內溫差≥6℃。其它箭麻培育期管理同常規箭麻培育法[2]。對照組為常規箭麻培育法[2]繁育的種子。
2.2.4 拌種萌發菌放置3天和放置15天的處理
拌種萌發菌放置3天的處理方法:將拌好種子的萌發菌袋留出通氣口系好袋后,放置于溫度16℃~20℃的背光陰涼處重新發菌,滿3天后進行栽培。拌種萌發菌放置15天的處理法:前面同拌種萌發菌放置3天的處理法,待15天時用于栽培。栽培時間2014年6月上旬。有性繁殖栽培試驗的田間管理措施中,增加了一項對種子發芽期覆蓋地膜的控制濕度的管理措施。其他管理方法參照天麻有性繁殖栽培中的常規田間管理方法[2]進行。
2016年10月上旬,對8種栽培方法進行采收,測產統計總產量,總產量分析(表2)。

表2 總產量分析表(單位:kg/m2)
從總產量方差分析結果得到,因素A對總產量的影響最大,呈極顯著性,再依次從大到小排序是因素C和因素B,因素C和因素B對總產量的影響均呈顯著性,因素D影響不顯著。經分別對因素A、因素C和因素B的二個水平處理進行產量比較得到,AⅡCⅡBⅡ組合的水平處理法對總產量的增產效果為最好。其中,AⅡ處理法(棒上放置拌種萌發菌葉)比AⅠ處理法(棒下放置拌種萌發菌葉)可提高總產量101.72%;CⅡ處理法(梯度變溫差箭麻培育法)比CⅠ處理法(常規箭麻培育法)可提高總產量24.36%;BⅡ處理法(覆蓋蒙古櫟木樹葉層)比BⅠ處理法(蓋草簾)可提高總產量18.75%;由于因素D在箭麻、白麻和總產量上的影響均不顯著,從簡化作業環節考慮,采用DⅠ處理(拌種放置3天)為最合理。由此,本次正交設計試驗的最優栽培方法處理是AⅡCⅡBⅡDⅠ,其平均總產量為3.4 kg/m2,比我區常規栽培處理法平均總產量1.1 kg/m2增產209.09%,建議在長白山區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