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前一陣兒,12345頻頻上熱搜,讓人不安。
河北衡水一市民3次撥打12345咨詢物業費事宜,接線員給了他衡水市高新區建設局的聯系方式。結果,建設局一名工作人員卻說:“12345能辦什么事啊?打12345的這些人沒有一個辦成的,沒用!”
網友爆料河南商丘居民打12345時,商丘某社區書記韓立廣稱:“他打12345投訴,我有100個法子對付他。”……
老百姓遇到了待解的難題,通過12345政務熱線求助,結果卻碰到了鐵板上。所有的拒絕、奚落、對抗,指向同一個意思:要想解決問題,打個電話顯然不成,便捷的通訊方式繞不開手握實權的部門和負責人。
從2018年提出建立“12345”統一政務咨詢投訴舉報平臺以來,各地迅速開通12345,并形成了“統一接收、及時分流、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辦、評價反饋、行政問責”的運行機制。
從設計看,這套機制十分龐大,幾乎囊括了民眾日常所有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接收、分發、督辦、回饋、問責等一條龍作業,也呈現出一種理想模式。這樣的努力當然是有效果的。
然而,再理想的設計也需要解決好幾個關鍵問題。
一個是為什么要辦事?一般而言民眾打12345之前,應該已經經歷過辦不下去的困惑,之所以打一個電話就能辦了,根源仍在于這背后存在一個壓力機制。這也意味著,12345要想辦得好,當地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直接施壓,這樣才有可能讓大大小小的具體辦事機構轉變作風,提高效率,服務民眾。
再一個是如何擴大民眾參與?通過12345處理問題,與通過正常行政程序處理,其實沒啥大的差別,都是在一個閉環內進行。這也是為啥很多“強力人物”頗有些看不上12345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如何找,最終還得我來解決問題。這也提醒人們,不妨加大12345的公開性,不僅讓當事群眾可以舉報,也可以讓吃瓜群眾圍觀解決過程,這樣,因為民眾的高參與度,也會對辦事機構形成一種輿論壓力,使其更加主動、公平地處理問題。
當然,從根本上講,各級部門機關還是要多一些“以人民為中心”的意識,消除行政惰性,提高行政效率,真正把老百姓的事兒當回事,從源頭上就把問題解決了,而不是一拖再拖,推來推去,在無休止的反映、接收循環中拖出大事情來。
生活很復雜,行政很繁瑣。指望一部12345,就能包打天下,顯然不切實際。任何科技都不可能替代人,不可能包攬一切事務;任何技術創新在提升治理效率的同時,都會對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各個環節都應該跟上去。機構固然要激發新活力,各種監督要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