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快遞已放置快遞柜,請憑取件碼XXX到智能柜取件。”以后,在未經收件人允許的情況下,快遞員不能隨意發送這樣的取件信息。
近日,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下稱管理辦法)強調,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遞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
近幾年,快遞未經允許即默認不送上門已成常態,屢遭公眾詬病,卻無力改變。業內人士認為,管理辦法的出現或能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是貫徹快遞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
家住北京豐臺區的景先生經常在網上購物,幾乎每天都會有全國各地郵寄來的快遞。這幾年,景先生發現,快遞小哥基本都是不打招呼就把快件存放在快遞驛站或智能快遞柜,景先生收到短信取件碼之后要下樓去取,有時候快遞包裹較重,快遞員也并未跟他打招呼,直接存放到快遞柜。
“小件包裹還可以,自己下樓取一下也無所謂。有時候大一點的包裹,或者較重的包裹,他們也不通知你,就直接放快遞驛站了。”景先生說,被存放在快遞驛站的大件包裹自己帶上樓很不方便,遇到這種情況他還是會讓快遞小哥送上樓。
一次,景先生隱隱地感覺到快遞小哥的不滿,“是幾箱罐頭和奶制品,比較重。沒打電話就直接放快遞驛站了,我有些生氣,打電話讓他給我送進來。倒是同意了,早上到的,晚上8點才給我送上樓,態度也不好。”景先生說,那一次他和快遞小哥的溝通很不愉快。
事實上,像景先生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河北石家莊的田女士也有類似經歷,“他們(快遞小哥)每天要送好多件,如果一件一件都送上樓需要很多時間,每天工作量肯定會減少。他們是按派件多少掙錢的。”
田女士坦言,疫情期間,有些快遞員還會以疫情防控為由拒絕提供送貨上門服務,而對于同一個快遞員,提出發快遞時他們卻很愿意上門。因為發快遞的提成,要遠遠高于派發快遞的收益。
田女士表示,目前在國內一些電商平臺購物標注派件上門的,基本會接到快遞員的電話,但多數情況是未經允許就存放在快遞柜或快遞驛站,有時候快遞員直接讓收件人下樓取,他們會將快件攤一地,等著收件人自取。
北京房山某快遞驛站負責人孫先生表示,目前來看,要求每一件快遞都由快遞員派送上門不現實,尤其工作日需要快遞員和每個收件人電話溝通確認簽收方式,這會導致快遞員配送效率降低。孫先生坦言,目前,有快遞公司用智能客服的方式提前與客戶聯系確認,但用戶體驗并不理想。
有業內人士認為,用戶在電商平臺購物填寫具體地址時,用戶契約就已經形成。因此,快遞員遵守約定將快遞投放至指定地點是快遞服務的基本要求。但近年來,隨著快遞業業務量快速增長,快遞價格倒掛,快遞員激勵機制卻并未隨之變化,這就引發了服務質量與服務成本之間的矛盾。這也就不難理解,價格戰下,快遞業服務質量下降。

北京豐臺一小區外,等待收件人“自取”的快遞員。圖/于海軍
2021年,快遞公司之間的價格戰逐漸降溫,行業內卷行為得到治理。近年來,快遞業務量屢創新高,早已進入千億件時代。然而,快件無法送貨上門是快遞行業服務質量提升的瓶頸。
昆明市西山區中實法律服務所的劉國海認為,如果快遞公司未經用戶許可就將快遞投放至快遞柜,無異于此次服務沒有完成,根據合同法及相關法律規定,屬于快遞公司涉嫌違約。快遞公司應為用戶進行二次投遞,一旦用戶購買商品出現問題,快遞公司應負相應責任。此外,劉國海強調,對于上述問題,還需要相關部門完善法律法規。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現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于2008年7月公布施行,2012年修改后沿用至今。在上一次修訂的2012年,智能快遞柜剛在市場出現,大規模鋪開則是數年之后。未經授權就擅自將快遞放進快遞柜或快遞驛站,并不是在快遞柜流行之初就出現的,而是在快遞驛站興起后逐漸形成的潛規則。
因此,《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在此時修改,并納入不得擅自將快遞放入快遞柜與快遞驛站的相關規定,十分必要且及時。
管理辦法除進一步明確投遞細則外,還規定未按照與用戶約定的收件地址投遞快件的,未經用戶同意以代為確認收到快件或者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的,均可處3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可處1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多位快遞業內人士表示,以管理辦法發布為標志,快遞行業正在迎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在2022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強調,發展上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
事實上,作為全國性的部門規章,如何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后,讓這一規定正式落地成為硬約束,切實保障用戶的權益,是大家最為關注的。
有專家表示,通過價格戰以量取勝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接下來快遞業的競爭會是全方位的。對于快遞業而言,隨著消費需求旺盛,快遞業末端趨于多元化,快遞配送激勵機制也應該隨之轉變,這也將成為快遞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北京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申先生認為,快遞企業需要不斷拓展服務邊界,目前各大快遞企業市場份額相對均衡,將來不能適應新需求的企業可能會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