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可
(作者單位:鹽城廣播電視總臺)
廣播節目可視化是當前廣播搭乘融媒體快車,擺脫單一表現形式束縛的有效措施。當然,目前廣播節目的可視化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廣播媒體如果能針對這些不足進行改進,更好地提升節目的質量、制作團隊個人能力,加強廣告營銷,改善直播室布局,拓展受眾收聽渠道等,把傳統廣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就可以使原本只能聽的廣播節目發展成為視聽一體化的新型節目。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隨著融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需求。類似廣播、電視這些最為典型的傳統媒介在融媒體時代會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局限性,各種媒介之間原有的界限在逐漸消弭。在這種大的時代趨勢下,廣播節目很有必要朝著可視化的方向發展。在移動互聯網已經充分滲透人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當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瀏覽各類文字、圖片信息,也可以方便地收聽或者觀看各種音視頻節目,用戶的需求變得更加多元,這些都在推動傳統媒介不斷轉型[1]。廣播媒體想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求得生存,就必須不斷朝著可視化的方向發展,充分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的收聽需求,和用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廣播節目在可視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節目質量不高。在以直播為代表性的新媒體形式出現后,傳統廣播節目的局限性立刻體現出來,廣播節目的質量也相應受到了影響。廣播節目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可以和受眾建立緊密的聯系,尤其是彈幕模式推出后,受眾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可以留言,觀眾與主播之間,乃至觀眾和觀眾之間的交互可以順暢進行。和新媒體形式相比,傳統的廣播只能以聲音的形式給受眾提供信息,無法讓受眾直接進行觀看,更難以實現實時交流,這種單一的信息傳播渠道使得傳播的廣播節目很難高效地向受眾傳遞信息。傳播途徑的限制,也直接導致廣播節目無法基于畫面傳輸信息,廣播節目的容量受限,質量自然也會受到影響[2]。
當前,越來越多的受眾可以借助移動通信設備隨時隨地觀看各種視頻直播,這極大地提升了節目內容的傳播實效。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的網絡在速率、穩定性和收費上都存在各種問題[3],很多用戶群體反應移動設備信號不穩定,在有些地方信號較弱。視頻直播對于信號傳播有著很高的依賴度,一旦這個因素受到限制,就會直接影響廣播節目的可視化發展。除了用戶使用的設備因素外,廣播節目制作單位的內部設施建設也很重要。想要推進廣播節目的可視化,就要制作出更多優質的視頻素材,這對于各種節目制作設備的性能要求較高。但是,當前很多廣播電臺仍然沿用著之前陳舊的設備,這給節目制作帶來了很大的阻礙,直接影響了廣播節目可視化朝著更高的標準發展。
廣播節目在可視化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采取廣播節目視頻直播的方式,并且會要求各界名人參與到直播過程中。這種方式一開始能夠很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受眾在窺探欲望的驅使下,會對直播節目充滿興趣。雖然這種形式在不斷完善,但是節目的內容沒有更多創新,觀眾就會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很多廣播電臺在長期傳統節目制作背景下,缺乏對于節目運營和營銷的經驗,也不了解豐富廣播節目表現方式的有效渠道,所以會使廣播節目帶給受眾群體單一、枯燥的印象,受眾群體的數量進一步降低。長此以往,廣播節目將難以為繼,生存受到很大的挑戰。
想要解決廣播節目可視化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升廣播節目的質量。具體來說,節目制作單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索與嘗試:首先,努力調整原有的節目大版塊模式,可以將原有的大版塊進行合理細分,融入更多瑣碎內容,如聽眾感興趣的娛樂資訊、搞笑段子、熱門單曲等,當長節目的節奏更加明快,也就能夠讓受眾可以更輕松地聽下去。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拖沓繁雜的大布局模式已經無法進入觀眾的視野,這種小的節目拼接模式更符合當前聽眾的口味。其次,節目主播和參與者應當轉換傳統的語言表達方式,盡量讓語言內容、節奏都有更強的都市感、生活感、時尚感和人文感。節目在內容制作上要緊跟當下時尚潮流,追逐社會熱點話題,對問題進行獨到、深度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再次,想要大幅度提升廣播節目的質量,促進廣播節目可視化的順利轉型,就要提升現有團隊的綜合素質。節目制作團隊必須對視頻制作和視頻直播的流程十分熟悉,具備專業的背景知識,并且了解必要的運營策略。另外,團隊成員要進行合理分工,完成節目制作的各個流程,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的節目內容。
制作團隊要善于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打造全新的“看得見”且“聽得見”的廣播節目。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廣播媒體就需要對制作技術進行一定的優化和革新。首先,需要改善現有直播間的布局,定期更換原有的背景KT版,多在直播間增添各種能夠營造良好氛圍的小擺件、綠植等,吸引更多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其次,要對燈光布局進行優化,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視頻化效果打造過程中有效的布燈方法,營造更好的整體氛圍。再次,為了避免主播看上去過于嚴肅,可以適當在直播間增添一些輔助道具。同時,也應當對主播的服飾和妝發進行精心設計,要符合節目定位,貼合觀眾的喜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節目效果。最后,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技術方案。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傳統的直播間變為Live秀現場,這會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夠極大地提升收視率。還有很多值得探尋的技術路徑,廣播節目要在可視化發展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和轉變,給觀眾帶來更好的節目收聽體驗[4]。
想要讓廣播節目帶來“看得見”的好聲音,廣播媒體就必然要在宣傳策略上進行有效的優化與革新。從目前融媒體的整體背景來看,以廣播宣傳廣播的方法顯然不再適用,很有必要加強對多種媒體形式的使用,尤其是那些具備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傳媒,可以通過和這些媒介與平臺建立合作,快速提升廣播平臺的傳播效果。同時,廣播節目制作單位可以多開展一些線下活動,將可視化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這會更好地實現節目的宣傳與推廣,達到更好的營銷效果。
廣播節目可視化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在技術上獲得有力支持,總體上可以分為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在硬件上,可以保留直播間原有設備,給受眾提供熟悉的場景氛圍,現有背景墻可以替換為直播間需要的大屏幕,并且要結合具體的場景需求調整照明燈光。另外,還可以添加一些輔助設施,為主持人打光,從而營造更好的氛圍和場景。同時,可以參考專業化的錄影棚標準進行多機位布設,將攝像機、導播臺、音響、話筒等設備都進行合理的分布,一些特定的節目還可以配備效果器,這樣就能夠在演播室很好地開展直播秀。此外,要保證節目制作過程中有高速率的光纖設備,并且要提前給各種信號留出接口,為節目制作提供充裕的硬件支撐,讓各項準備工作充分落實到位。
軟件上則需要在以下幾點上提供支持:首先,室內演播在轉變為直播后,需要進行多機位的拍攝,并且進行多聲道的聲音收錄,所以廣播媒體應當根據這一特點,創建能夠數字化管控這些設備的綜合系統,讓一個人就有效解決機位之間相互切換的導播工作。其次,在和戶外直播進行對接、接入外來視頻流或者現場直播時,需要保證視頻流轉碼時的絕對通暢,并且應當對視頻內容進行錄存。再次,要設定一個節目把關的環節,建立快速審閱節目的系統,一旦發生突發狀況時,就可以立刻啟用配套的應急模塊,避免節目發生中斷。最后,節目制作團隊可以嘗試用戶端的開發,應用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模式,讓用戶上傳內容,這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廣播節目可視化后對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視化廣播節目將主持人從幕后直接調到了前臺,這雖然拓寬了節目的維度,但也對主持人的專業化水平和業務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新的節目制作背景下,主持人要帶給受眾更好的視聽體驗,為了達到這一效果,主持人首先要打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的親和度,以獲取受眾的喜愛。同時,根據不同類型的節目,主持人要善于展示符合節目特征的個人風格。比如,法治節目和體育節目對主持人的個人形象、主持語言等都會有明顯不一樣的要求,對此,主持人要讓個人的形象和業務能力更好地匹配節目特征。當然,隨著各種個性化廣播節目的推出,尤其是主持人有自己專屬節目的情況下,其可以進行更加多元化的個人形象打造,以帶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促進廣播節目可視化發展。
首先需要實現演播場景的升級。廣播節目在積極推進可視化發展的過程中,會形成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發展趨勢,只有把握這些趨勢潮流,節目制作團隊才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中,打造出“看得見”的廣播、“聽得見”的精彩。首先,廣播節目需要在演播場景上不斷升級,節目形態需要朝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式發展。比如,主持人可以跟隨制作團隊去到戶外,深入現場和人群中,捕捉最新鮮、最有活力的素材內容,這樣就能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想要達到這樣的節目制作效果,這對于節目制作的設備和團隊人員的專業化程度都提出了要求。制作團隊可以利用便攜式攝像機,配以5G通信設備,達到現場節目采編的目的。目前,國內不少廣播電臺都已經在這種方式上有了一些很好的嘗試。比如,海口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FM91.6與旗下文化品牌書店“未知學吧”合作,將未知學吧作為戶外直播間,實現了傳統電臺與戶外直播聯動、場景變換、立體呈現、多維互動的跨空間廣播產品,聽眾在現場活動的交流和互動中感受到了傳統廣播節目不一樣的樂趣。這種節目制作方式值得進一步推廣,不斷升級演播場景,會讓廣播節目更好地實現可視化發展[5]。
節目制作過程中演播場景的優化,必然會帶來節目形態的升級。當演播場景的空間局限被打破后,大量外延空間就可以成為廣播節目的制作場景,這讓節目形態實現了很大程度的豐富化與多元化。比如,電競游戲節目一直以來是一種深受聽眾喜愛的廣播節目形態,傳統的節目制作在場景上往往固定在直播間內,而現在就可以考慮將廣播情境建立在游戲的虛擬世界中,這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演播場景的轉變。以2018年一場重要的電競公開賽為例,整個賽事由廣西廣播某電臺主播全程參與解說,聽眾既能夠以收聽廣播的形式實時了解賽事情況,也可以基于手機客戶端隨時觀看游戲直播,還可以通過發送彈幕的形式和現場展開互動。還有2018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的開展過程,當時某個電臺推出了一個“人氣女主播”逛展的互動環節,現有的女主播以直播的形式逐一向受眾介紹場館內的各種展品,并且利用彈幕的方式解答受眾的各種疑問,這很好地實現了廣播節目的可視化,給受眾帶來了很好的視聽體驗。
傳統意義上廣播節目通常以電臺直播為主,也有一些錄播的產品,整體上采取的是線性傳播模式,節目只播出一次,很少會進行節目重播。傳統的節目形態可以逐漸發展為短視頻或者網絡直播,這種融媒體形式能夠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進行有效結合,然后利用微博、微信這些主流平臺加以傳播,這能夠讓節目傳播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此外,近年來一些音頻節目紛紛選擇在移動音頻平臺上進行播放,如果是視頻素材則可以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加以傳播。比如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央廣網便首次實施了節目形態的突破,在轉播期間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廣播節目形式,而是融入了多種新媒體模式,進行多端口的布局,包括微博、微信等多個新媒體平臺,實現了節目的立體多元傳播。
總之,廣播媒體要正視廣播節目可視化存在的各種問題,認真分析后采取有效對策,加強對新技術的探索與使用,優化廣播營銷和品牌宣傳模式,從而有效實現廣播節目的可視化,打造大眾喜聞樂見的可視化廣播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