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東 王 東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涉農紀錄片主要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題材,展現最真實的鄉村生活和民俗風情,客觀反映農民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中的心路歷程,并展現整個社會的變遷。
我國涉農紀錄片主要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這個時期許多影視紀錄片的創作者開始把以農村為題材的紀錄片作為主要的拍攝主題,越來越多的農村紀錄片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但是這個時期的紀錄片大多是展示相對落后的農村生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農村建設力度也越來越大,農村不再是破敗不堪的景象,此時許多反映農村建設現狀的紀錄片也應運而生[1],比如《空山》《學生村》等優秀的電視紀錄片。步入新時代,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政策,鄉村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在紀錄片作品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涉農作品的數量大幅增加,同時作品的質量也越來越高。比如,2015年的紀錄片《美麗鄉村》記錄了從南海漁村到極北之地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村莊風光,將鄉村的生活百態展示出來;2021年的紀錄片《中國減貧密碼》主要圍繞我國精準扶貧工作,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和鮮活的故事,真實地反映出減貧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輸出極具中國減貧特色的智慧和經驗。
紀錄片本身就呈現出一種自然和真實性,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能夠進入某種特定的情感狀態,并且接收紀錄片中蘊含的各類思想表達,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紀錄片更容易實現對政策宣傳的包裝,通過紀錄片能夠更好地達到政治宣傳目的。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導演弗蘭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該紀錄片詳細介紹了美國參加戰爭的目的,向廣大觀眾傳播了“為正義而戰”的觀點,起到了政治宣傳的作用。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戰略,通過紀錄片的創作與包裝,能夠更好地向公眾傳播國家戰略,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提升民眾對這一戰略的認知程度與支持力度。
一部優質的紀錄片存在“溢出效應”。“溢出效應”主要指的是某一個主體的特征或行為,對該主體以外的其他事物產生顯著的經濟影響。比如,2012年拍攝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首播后,許多觀眾開始追捧紀錄片中所出現的特色農產品和美食,通過電商平臺等方式購買節目相關美食產品,甚至有觀眾前往紀錄片中的特色鄉村,帶動了當地村莊的旅游業和餐飲業的發展,這種鄉村美食紀錄片的“溢出效應”,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助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中國千千萬萬個農村除了有獨特的食材、農產品,還有許多富有地域特色的“產品”,如原生態田園生活方式、地域性鄉村生活文化等,這些都可以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通過紀錄片“溢出效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從而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涌向城市,鄉村傳統文化逐漸被許多離鄉年輕人拋棄、遺忘。實際上,鄉村傳統文化既蘊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又蘊含了人對自然的態度及其生活方式,鄉村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內容。要學習與發揚鄉村文化,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適的表現形式。紀錄片在取材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操控性,創作者可以針對某一鄉村文化題材進行設計,構建出一個客觀真實的故事。被精心設計的紀錄片能夠很好地激發觀眾對鄉村文化的想象,進一步引發觀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從而充分發揮鄉村紀錄片弘揚文化的作用[2],讓觀眾接受和學習鄉村文化,增強鄉村文化自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高速發展,并不只在城市留下了發展印記,在鄉村也同樣留下了發展痕跡。從改革開放之初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2006年取消農業稅,再到2020年全面脫貧,鄉村正在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從基層上去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3]而記錄這種歷史、過往、發展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紀錄片,如紀錄片《小崗紀事》用鏡頭記錄了新時代小崗人的面貌,講述了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中人們為鄉村振興建設不斷奮斗的故事,跟蹤記錄了小崗村近年來的發展變化。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的重大決策,常常從宏觀上記錄這一戰略的歷史進程,并且通過鄉村振興發展指數、農村收入指數等數據來衡量鄉村的發展成就,而參與鄉村振興的個體的命運往往被忽視。通過記錄某個人或某件事來反映鄉村振興,能夠更好地從側面反映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如何實施的,記錄下個體為鄉村振興發展作出的貢獻。例如筆者拍攝的紀錄片《“00后”鄉村教師》作品中,講述了主人公在完成國家鄉村教師扶貧計劃后,悄然無聲地走向鄉村教師崗位,默默為鄉村教育發展、振興鄉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鄉村振興是一個很大的范疇,以鄉村振興為視角拍攝紀錄片,必須體現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縮影,即秉承“典型性”原則,把焦點聚集在有代表性的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上,否則拍攝出的紀錄片沒有重點,無法吸引觀眾。紀錄片在選題時要堅持以小見大原則,通過一個個人物或故事展現出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時代縮影,用有限的記錄時長和故事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比如,紀錄片《記住鄉愁》為更好地體現中國勞動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其中一集描述了世界最險要十條道路之一——郭亮洞,該公路位于河南省輝縣郭亮村,是全村村民用無數心血和時間開鑿的生命之路。郭亮洞的成功修建,不僅開辟了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而且讓郭亮村的各位村民放棄了曾經封建保守的理念。一條公路的修建,體現了郭亮村村民不畏艱辛困難的勇氣,展現了當今社會中國老百姓的新面貌、新形象。
紀錄片的生命力是時代性所賦予的,時代性是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原則。鄉村振興是當下重要的時代背景,讓觀眾有代入感、有認同感的紀錄片,必須要把握好時代性原則,與當下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緊跟時代步伐,體現中國特色[4],用鏡頭精準記錄鄉村振興中發生的各種故事。筆者在拍攝作品《“00后”鄉村教師》前,認真學習了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了解到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能夠發展更加公平有效的鄉村基礎教育,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從而確定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向和內容,契合鄉村振興時代背景。
紀錄片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最重要的本質屬性——真實性,創作者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需要在真實的環境和條件下記錄主要人物的事跡和故事。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觀眾不再滿足于傳統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更希望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能夠感受片中所記錄的人生百態。特別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拍攝的紀錄片,更要把握真實性原則,不能有任何編排設計的痕跡,讓紀錄片中的主要人物流露出真情實感,讓觀眾最大限度地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比如,紀錄片《四十年四十村》,真實記錄了自我國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村發生的實際變化,通過40個村莊發展自身特色產業并取得成功,村民過上更好生活的實際案例,讓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能夠了解當代農村發展的現狀,了解美麗鄉村的新形象,對于鄉村認識有了質的改變。例如,片中永州桐沖口村結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開發旅游產業,讓許多貧困戶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用紀實性的手法帶領觀眾感知農村變遷之美。
自然的畫面構圖能夠起到氛圍營造和渲染形象的作用,直接影響觀眾對紀錄片的感受,因此在片中運用某種特定的構圖場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比如,紀錄片《拉林河畔》中有一個畫面是陽光照射在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5],此時淡黃的陽光就象征著秋天的豐收,象征著村民的喜悅,整個畫面從側面反映出村民們對于農村經濟轉型的熱情。在筆者拍攝的紀錄片《“00后”鄉村教師》中,有一個畫面描述了主人公騎著電動車迎著朝陽去學校教書的場景,“騎車”展示出許多鄉村教師不懼艱辛險阻,仍然踏上回報鄉村、振興鄉村的道路;“朝陽”一方面反映出學生朝氣蓬勃、前景光明,另一方面展現了鄉村振興正當時、勢不可擋。
合理運用聲音語言能夠更好地傳遞真情實感、講述貼近人心的故事。鄉村振興下的農村紀錄片既要展現真實的鄉村生活,又要帶給觀眾強烈的參與感,因此對同期聲的運用十分重要。如果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完全不使用同期聲,則創作完成后的紀錄片會有不接地氣的感覺,同期聲的使用保持一定比例,能夠最大限度地從客觀角度上還原最真實的鄉村生活。比如,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全片都采用同期聲講述故事,并未出現任何一處解說詞,所有的聲音都來源于村民之間的日常溝通,還原了最真實的鄉村場景,讓觀眾從農民樸素的話語中對鄉村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筆者拍攝的紀錄片《“00后”鄉村教師》也全部使用同期聲,以傳達真實情感,還原鄉村教師的真實生活。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涉農紀錄片要盡量采用平民化敘事視角,立足于普通群眾的生活點滴,拉近觀眾和影片的距離,拉近鄉村振興戰略和普通農民日常生活的距離,使觀眾真切感受影片的魅力,產生情感共鳴。例如,紀錄片《山路彎彎》主要講述了村干部談永剛的故事,用平實的拍攝手法,描述了村干部帶領農民開展水果種植、共同奔向富裕生活的故事,讓觀眾能更好地感受村干部的勤懇熱情、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同時,紀錄片要有不同角度的話語主體,從多個維度表達主旨,進一步提高鄉村振興視角下的紀錄片敘事效果和傳播范圍。比如,筆者拍攝的紀錄片《“00后”鄉村教師》,除主人公外還拍攝了其他鄉村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等,通過他們的視角反映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讓更多觀眾了解鄉村教育的現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要達到該要求就要有具體的振興路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五駕馬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五張藍圖”。所以,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紀錄片的拍攝不能僅局限于某個著力點。未來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紀錄片拍攝應該覆蓋鄉村振興各項內容,更加全面地記錄鄉村建設和發展情況,吸引觀眾關注鄉村振興,參與到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
鄉村振興絕不是一個人或是一類人努力就能實現的,需要數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實現。鄉村振興除需要鄉村教師外,還需要鄉村治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人才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在農村生活的原鄉人。因此,在鄉村振興視角下拍攝農村紀錄片時,要盡可能覆蓋所有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通過呈現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百態,讓更多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產生情感共鳴。
鄉村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農耕文化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上有著獨特內涵。近年來,我國部分鄉土藝術面臨失傳的困境,沉淀了幾千年的鄉村文化逐漸被人們所淡忘。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重要的一步,將村落文化與鄉村紀錄片結合是傳承文化關鍵點[6],通過拍攝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紀錄片,傳播鄉村文化,不僅可以保留不同地域特色鄉村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底蘊,同時也能向海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中國鄉村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