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帥
(作者單位:龍港市融媒體中心)
201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民政部復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按照改革要求,龍港大幅精簡機構,黨政機構數量和人員較同類縣(市、區)縮減60%[1]。隨后,龍港市融媒體中心于2019年12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承擔起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改革探路和打通我國縣級媒體融合“最后一公里”的責任。
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成立之初,其中一線采訪記者僅有12人,其中6人來自原來的龍港鎮廣播電視站,2人來自蒼南電視臺,2人通過勞務派遣進入,1人通過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進入,1人來自廣電網絡部,平均年齡40.5歲。龍港綜合新聞從周一到周六平均每天播出5條新聞,一周要采寫至少30條新聞;另外,一年至少還要采寫12期以上包括監督類新聞“龍城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動類專題類新聞,記者基本沒有雙休日。
相比周邊縣(市、區)融媒體中心一線記者的數量,龍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的數量僅占其1/3,因此,龍港市融媒體中心在保證時政新聞采寫的力量后,對社會新聞的關注度自然會有所降低。同時,記者的平均年齡偏大,“跑新聞”的主動性不強,導致新聞采寫的質量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也無暇顧及融媒體傳播的多元化需求。
在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成立之前,新聞宣傳主要靠當地的廣播電視站。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發展,自媒體迎來大發展,新聞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方式更便捷。而傳統電視媒體的記者在接受新媒體技術和使用新設備上存在了解不充分的問題,使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傳統電視媒體的記者還存在著創新意識不足、創新能力不高、前期策劃不夠等問題,比如在龍港市“兩會”報道中,記者們因忙于“兩會”圖文直播、龍港發布、龍港電視頻道等平臺新聞,無暇顧及短視頻制作。同時,在溫州等其他縣(市、區)開展的“兩會”中早就有了短視頻報道,龍港市融媒體中心卻因缺乏短視頻制作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在創新“兩會”新聞形式和保證新聞時效性方面受到了影響。兩年來,龍港市融媒體中心一直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存在新聞報道中報道主體不突出、對新聞實踐的本質挖掘不夠、權威人士評論少等問題。然而,龍港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伴改革而長,應該說,龍港每走一步都具有她的色彩。因此,本文就如何破解采編隊伍“人少事多”困局提出幾點思考。
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成立后,按照“能整盡整”原則,整合了原龍港廣播電視站、原蒼南縣華數廣電網絡有限公司龍港分公司、蒼南縣廣播電視臺及蒼南縣新聞宣傳中心劃轉人員,共計142名職工。職工人數看似不少,除去負責廣電網絡和后勤行政的人員,從事新聞采編播制業務的共42人,其中一線采訪記者僅12人。為了占領龍港市主流輿論陣地,迅速建立起立體宣傳、多元傳播的融媒體矩陣,龍港市融媒體中心設立了“龍港綜合頻道”電視頻道、《今日龍港》報紙、龍港新聞網網站、“龍港發布”和“龍港綜合新聞”微信公眾號、龍港融媒體官方抖音、“龍港在線”新聞客戶端以及若干個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賬號。
占領龍港市主流輿論陣地是龍港市融媒體中心發揮互聯網輿論宣傳作用的關鍵。一方面,要發揮龍港市融媒體中心作為當地主流媒體的重要引領作用。例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龍港市融媒體中心不斷跟蹤報道,及時更新實時防疫政策,起到了正確引導輿論、及時澄清謠言的作用。另外,“快點溫州”“新華網”等媒體平臺對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所發布的新聞進行轉載,助推了龍港市融媒體中心對龍港市主流輿論陣地的占領。另一方面,龍港市融媒體中心要積極發揮媒體引導作用。龍港市融媒體中心主要通過由“龍港發布”和“龍港綜合新聞”微信公眾號、龍港融媒體微博賬號、龍港融媒體官方抖音賬號等各平臺賬號組合形成的網絡媒體矩陣發揮媒體引導作用,竭力做出“冒熱氣、帶露珠、貼地氣”的新聞報道。
在“大部制”背景下,龍港市融媒體中心重塑運行架構,實行采訪部“首單制”,由一線記者完成采集、拍攝、寫稿、初剪等基本流程,各平臺賬號管理人員再根據不同媒體的特點進行編發,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如監督類欄目《龍城聚焦》所攝制的節目《龍港智慧停車場為何無人停車?》,就是先由采訪部記者完成前期的采訪拍攝,再在各平臺進行推送。其中前期的采訪同期聲適用于電視端,能充分體現電視新聞節目視聽兼備、聲畫互補、水乳交融的整體宣傳效果[2];而報紙編輯則需要從同期聲里梳理出有現場感的文字,使報紙上的文字表達更加精準。同時,其他新媒體平臺可依據不同媒體平臺的特點,各取所需并進行編輯,最終實現一段采集、多平臺分發的運營模式,達到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如遇重大主題報道或重要新聞任務,可以實行總編室“派單制”,由總編室進行全面策劃、綜合統籌,協調采編部各相關科室、相關力量,成立“模塊化”工作專班,進行專項新聞報道的生產、加工、發布等工作。例如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抽調文字記者、攝像、播音、后期制作等工作人員組成“社教模塊專班”,利用融媒體資源優勢,在做好平時工作的同時兼顧專題片攝制,最終拍攝出專題片《創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派發的緊急任務。
龍港設市之前,僅有龍港鎮廣播電視站承擔基層新聞宣傳任務,人員較少。自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成立以來,基層新聞宣傳任務不會因為人手緊缺而被忽視。龍港市融媒體中心通過派采編人員外出培訓和邀請媒體資深專家來融媒體中心上課的方式,經過兩年的運作,將龍港市融媒體中心的采編人員培養成了“多面手”,即“提筆能寫、鏡頭前能講、舉機能拍”。他們對每篇稿件的編寫,都能兼顧電視、報紙、新媒體平臺等多種新聞發布平臺的發布需要,每條視頻的剪輯,都充分考慮電視和短視頻平臺的不同特點。而各媒體平臺的編輯,也逐漸練就了在紛繁復雜的稿件線索中梳理出自己所需要材料的能力。在龍港市第一次“黨代會”、市“兩會”宣傳任務和龍港市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三大考驗中,龍港市融媒體中心充分發揮了“大部制”優勢,并在新聞報道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如其中市“黨代會”和市“兩會”的圖文直播、報告圖解閱讀量突破34萬次,官方抖音賬號的粉絲數在短短一個月內超過龍港市民總數,達到42萬人。
另外,經過近兩年的歷練,一線記者的業務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2020年度浙江省縣市新聞獎評選中,龍港市融媒體中心有13件參評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10個;在2020年度浙江新聞獎、溫州新聞獎評選中,共有6件參評作品獲獎,其中浙江新聞獎二等獎2個,溫州新聞獎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兩年來,龍港市融媒體中心聚焦黨史學習教育、建黨100周年、龍港撤鎮設市、高質量改革發展等重大主題,全力做好市“黨代會”、市“兩會”、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改革高峰論壇、十大標志性項目建設、征遷攻堅、重點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城市精細化管理、交通秩序整治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宣傳報道,持續開設《龍城聚焦》《曝光臺》等新聞監督專欄,為龍港改革發展提供助力,凝聚正能量。
作為全國唯一不設鄉鎮的縣級市,龍港改革備受矚目。龍港市融媒體中心趁勢借力,聯合各級媒體,將自己打造成為龍港新聞的“集散中心”。自組建龍港市融媒體中心以來,龍港市融媒體中心與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溫州分社開展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個共享聯盟工作站,形成了浙報地方分社和縣域融媒體合作的先行樣本。共享聯盟工作站成立后,雙方定期召開重點選題策劃會,建立常態化的線索共享機制。例如,浙江新聞客戶端還開設了《蛟龍出港》專題,此專題成為其日常運行維護的重點欄目。且雙方合作組建了融媒體采編團,走進龍港各地,圍繞新型城鎮化改革怎么做、重點工作怎么干等問題,邀請片區負責人就思路、目標、落實等方面問題進行講解,每期節目都有視頻和圖文,平均閱讀量超過25萬。另外,雙方還通過營造“打擂臺、比學看”的良好氛圍,點燃群眾的熱情,匯聚起推動龍港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這些重大主題報道,不僅在《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刊發,還在龍港市融媒體的報紙、電視、微信、微博等平臺同步推出,充分利用了疊加傳播效應。
2020年8月,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藍媒聯盟龍港協作站成立。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定期派出骨干采編力量,使采編力量全面下沉,并不斷推出重大策劃。例如,浙江衛視的重磅系列報道《龍港“撤鎮設市”改了啥》,充分挖掘龍港市改革發展的鮮活新聞,使龍港的聲音傳播得更遠更廣。龍港市融媒體中心還與溫州日報社和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開展合作,溫州日報社派專人與龍港融媒體中心記者、編輯對接,形成“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合作機制,雙方共享線索、共同策劃選題,形成了采編互補機制。同時,刊播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報紙有專版,甚至刊發通版稿件,如《龍港改革身邊事》系列報道,就是采取刊發通版稿件的形式,集中呈現新聞。
“信息化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盵3]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媒體人的期盼。新時代媒體人要學習新技術、新設備的運用方法,以滿足融媒體發展的需求。尤其是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將會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不久的將來,物聯網將改變我們生活與工作環境,把我們帶進智能化世界。因此,我們應當學習更多新知識,努力提升新聞業務水平,適應智能化、數字化新趨勢。
隨著龍港改革不斷深入,各部門單位推行“模塊化”機制,以破解“人少事多”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員工既有自己的任務,也有“模塊化”專班任務,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機制。另外,運用5G技術、數字信息技術對新聞傳播進行數字賦能,一方面,購買新設備,重塑業務流程,優化編輯線,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數字賦能深化了“雙向觸達”,即新聞內容可以大范圍觸達受眾,受眾也可以向融媒體中心反饋意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增強播報效果[4]。
伴隨著互聯網和各種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受眾的閱讀習慣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面對這一狀況,電視新聞節目要不斷進行創新。在媒體融合中合理進行資源調配,統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欄目設置的比重,合理分配資源,不斷適應新環境對傳統媒體發展的要求。
龍港市作為目前浙江省最年輕的縣級市,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探路,全市上下都感到驕傲和自豪。但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沒有經驗可循,必定會碰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盵5]因此,融媒體在探索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考核機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給予員工鼓勵,激發職工創新動力,使其為龍港的改革貢獻力量。
為了提高媒體競爭力,在媒體融合的同時,要不斷提升軟、硬件實力。2021年7月12日,投資1168萬元的龍港融媒體指揮中心正式啟用,和“中國藍云”“天目云”平臺直接接軌,在平臺、資源、技術上與浙江廣電集團、浙報集團實現共建共享。2021年11月底,兩個“500萬”工程正式完工,其中龍港市應急廣播體系與省市應急廣播管理平臺實現互聯互通;電視播出系統將使龍港的電視節目質量、制作能力和播出效果得到全面提升。此外,數字視頻廣播前端系統二期改造工程、龍港市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改版工作進入掃尾階段。截至2021年12月,龍港市融媒體中心累計更新改造19個項目設備,花費3051萬元。結合現有“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傳媒格局,龍港融媒體還購置了智能化、便利化的采編設備。除了電視記者出門必備的攝像機、話筒之外,可轉換文字的錄音筆、可隨時拍照的微單相機也成為采編人員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