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芳卿
龍江劇是黑龍江的地方戲,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劇種經過龍江劇藝術家半個多世紀的耕耘,屢次獲得全國大獎,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戲曲劇種。龍江劇三部曲《雙鎖山》《荒唐寶玉》《木蘭傳奇》以及一系列精品更是呈現出愈加成熟的龍江劇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品格,終成經典,綻放在中國戲曲的百花園中。2002年,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牽頭成立龍江劇聯合體,至2019年龍江劇聯合體已經有十九家分院,為龍江劇發展提供了有效路徑。龍江劇是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為基礎,以東北民間音樂說唱和歌舞為表演形式的戲曲樣式,六十多年來秉持兼容并蓄的原則,以東北民間音樂、二人轉以及姊妹劇種為土壤吸收并創新,逐漸形成個性化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色。
龍江劇建設的基礎是黑龍江省民間藝術劇院地方戲隊和黑龍江省評劇院青年隊,1958年響應周恩來總理的號召成立了龍江劇這一新的劇種隊。最初,龍江劇與其他劇種最大的區別就是唱腔。經過科學論證和藝術實踐確立了龍江劇的唱腔體系。以【四平調】【盤家鄉】為主調,以【文嗨嗨】【武嗨嗨】【紅柳子】等為輔調。1980年以后,通過藝術實踐進行了進一步調整,規范為【四平調】和【花四平】兩大腔系,形成一個板腔體與曲牌聯綴體相結合的音樂體制。兩大腔系各自成套,【四平調】可以融合【文嗨嗨】【武嗨嗨】【胡胡腔】【喇叭牌子】等輔助曲調,【花四平】可以融合【紅柳子】【大救駕】等輔助曲調。兩大腔系也可以融合運用,為劇情發展、人物塑造、感情變化服務。在龍江劇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民間音樂、二人轉中的小曲小帽,拉場戲里的專腔雜調,進一步豐富了龍江劇唱腔的表現力。音樂唱腔的結構形式以主調貫穿,融合輔助曲牌板腔體戲曲音樂形式。比如龍江劇《鮮兒》女腔基調是【紅柳子】融合【四平調】,男腔基調是【靠山調】融合【紅柳子】。
龍江劇的表演從生活出發,承襲二人轉、拉場戲表演方法。因此龍江劇的表演里融入了很多詼諧幽默的表演要素,決定了龍江劇民間性、本土化、地域化的特點。在表演形式上既有民間音樂的載歌載舞,又有二人轉拉場戲的插科打諢、絕技絕活等。尤其是對道具的繼承和利用,比如手絹功。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龍江劇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增加了手絹功的技巧性和觀賞性。因此我們在龍江劇的舞臺上不僅能看到頂絹、立絹、平甩絹,還能看到里翻絹、回旋絹、片花、挽花等,一方小手絹在龍江劇表演者手里上下翻飛、朵朵花開,讓觀眾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在藝術實踐中龍江劇還吸收了京劇、昆曲等戲曲的表演方法,在劇目中加入圓場、扇膀、云手、順風旗等身段招式,奠定了龍江劇武戲的戲曲性基礎。在形體上借鑒了秧歌和武術的特點,因此在動作上起到放大的作用,招式更加舒展挺拔。龍江劇武戲好看,文戲更不能示弱。龍江劇演員不但要有立得住的技巧基本功,更要學會文戲武唱,甚至武戲文唱。演員要能文能武,指的就是在文戲表演時既要能唱,要有嗓,又要在形體上展現舞蹈的“武”功,習得手絹功、扇子功、水袖功、秧歌步等“舞”藝,有的武戲中更是運用了真刀真槍,對演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龍江劇的劇本也有濃烈的劇種特點。不但在內容上呈現出北方人民粗獷熱情、敢愛敢恨的性格特點,在語言上也反映出一方水土的地域風情。龍江劇中運用了“念白”的藝術表現手法,它是介于說和唱之間的語言方式,語調音樂化,節奏變化,字音拖長,連接唱腔與唱腔之間,起到展現人物內心、表達真實情感、配合身段表情的作用。以京劇為例,身份卑微的人說京白,身份尊貴的人說韻白。龍江劇中念白一般分為鄉音白、普通白和韻白,還有一種特殊的、不常見的念白稱之為“說口”。“說口”兩三句以及七八句不等,也帶有韻味韻腳,脫胎于二人轉“唱、扮、說、舞”四功中的“說”。龍江劇文本語言呈現出生活化、口語化、地域化和趣味化的特點,這與龍江劇大眾化的風格脫不開關系。龍江劇語言中總會出現一些俗語諺語或者俏皮話,因此會讓觀眾在輕松詼諧的氛圍中體驗劇情。比如龍江劇《木蘭傳奇》中一段“新媳婦兒美滋兒滋兒,坐在轎里顫巍兒巍兒,顫巍兒巍兒美滋兒滋兒,就跟騰云駕霧差不離兒”,幾句話勾勒出迎親的歡快氛圍。龍江劇語言也常常出現方言——嘎咕嗑兒,越嘎咕越受老百姓的歡迎。這些詞語在東北地區通俗易懂,富有特色,充滿風趣,具有親和力,體現了龍江劇語言質樸鮮活、幽默風趣的特點
龍江劇從發展之初就呈現出地域特色。因為它扎根于民間藝術,著力于為人民服務,是人民生活化的藝術,因此越貼近老百姓就越受歡迎。在龍江劇的基本內容、主題內涵、人物形象、語言運用、音樂唱腔、表演形式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黑土文化的地域特色。在內容上展現龍江人的風土人情,在人物上塑造了敢愛敢恨個性鮮明的形象,在語言上運用方言土語生活化的口語俚語,在唱腔等表演方式上脫胎于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二人轉拉場戲民間音樂等。因此當舞臺上荒唐寶玉、劉金定、花木蘭等一系列人物一張口,觀眾就知道這就是龍江劇,在中國劇壇刮起一股強烈的“黑旋風”。它唱念做打的舉手投足之間,裹挾著濃郁的的山野民風,滲透著淳厚的黑土鄉情。縱觀龍江劇一部部承前啟后的經典作品,也能品味出龍江開放自由、博大厚重的黑土文化,正是這樣的土地才能孕育出龍江劇的樸實淳厚、熱烈奔放。
龍江劇的綜合性是它“博采眾長”的發展方針決定的。龍江劇創造與崛起之初從機械地模仿二人轉和民間音樂的皮毛,發展到在母體基礎上吸收京劇、評劇、梆子戲以及各民間藝術成為獨特的民間小戲。龍江劇集各家大成于一身,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的長處,擷取二人轉、拉場戲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京評戲曲的身法唱腔和音樂鑼鼓,積累各行當的表演程式。因此龍江劇既有戲曲程式化的藝術美,又有民間藝術熱情豪邁的自由度。這在經典劇目中可見一斑。比如,龍江劇《雙鎖山》劉金定“亮相”的幾個層次頗為講究,先是武術招式“小彈腿”,緊接著京劇的“打地雙掏翎”和二人轉的“抖肩”,自我介紹時扭起的大秧歌,把一個熱情、潑辣的巾幗英雄表現得地道鮮活。
龍江劇崛起之時正是中國戲曲百花爭艷,各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面臨著突破窠臼之時。龍江劇讓當時的戲曲界眼前一亮,這股“黑旋風”以奔放的土野之美和不羈的自由精神征服了戲曲專家和觀眾。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龍江劇始終高揚著先鋒意識,以全新的姿態和面目向陳舊體系發起挑戰。在藝術上敢為人先,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在思想上以無限的想象力和自如的創造力深入挖掘“人的價值”和“人的精神”。郭漢成曾評價龍江劇對于“首都戲劇改革是一個推動力”,可見龍江劇的獨特魅力和精氣神兒。縱觀龍江劇發展的過程,每推出新劇目總有對自身的突破和創新,比如《松江魂》根據現代人欣賞習慣對劇本進行修改,在舞美設計上也重視了戲曲視聽的雙重體驗。龍江劇就是這樣一步步積累、創新以趨日漸完善。
龍江劇是黑土文化的一張名片,它順應時代的呼喚而誕生,在發展中不斷豐滿,不斷向藝術高峰邁進。雖然在新媒體沖擊下面臨挑戰,相信在龍江劇藝術家的努力下龍江劇會再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