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典 徐 煒
(作者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網民數量越來越多,其中大學生網民的占比更是不容輕視。網絡平臺成為大學生表達觀點、抒發情感的重要陣地,這有助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隱匿性和自由性,加之大學生的價值觀尚未成熟,極易出現偏激、盲目的非理性表達,甚至做出一些影響社會秩序的事情。因此,高校應當重視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平臺,理性表達意見,凈化網絡環境。
新媒體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通過智能手機、數字電視、電腦等新型媒體傳遞信息。與書信、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快、限制少的特點,使公眾能夠更加便捷地表達個人想法和意見。
在傳統媒體時代,只有少數人能在報紙、雜志等媒體公開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多種表達渠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擁有網絡表達與討論的權利,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參與其中。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環境有著開放性、包容性、即時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也因此孕育出了更加多元的觀點、態度、思想和文化。這種多元化有利于豐富網絡言論空間,提高網絡意見表達的影響力。但是,目前對信息傳播的監督管理力度還不夠,整體呈現出松散狀態,有些負面輿論的擴散和發酵不利于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
由于網絡平臺的準入門檻比較低,用戶以匿名居多,難以用道德來約束其言論,這加大了網絡平臺的監管難度。大學生作為網絡主流用戶,在新媒體平臺獲得了空前的話語權,但他們缺乏自律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發表一些沖動、不理性的言論,從而導致表達內容出現偏差。
根據調查,QQ、微信、貼吧和微博這種社交平臺是現代大學生發表網絡言論的主陣地,視頻類應用軟件和官方網站是他們獲取熱點信息的主要途徑。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眾多,大學生獲取信息十分便利,而這些網絡平臺的廣泛運用,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進行網絡意見表達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條件。
作為網絡使用主體的高校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階段,思維活躍,會積極主動地在網絡平臺表明自己的思想和態度,反映自己的需求和意見,為網絡空間增添了勃勃生機。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娛樂話題、網絡時事、社會事件等各類熱點新聞,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及時獲取信息,針對感興趣的內容表達意見,與周圍人積極展開討論,甚至會主動轉發,而這種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熱點信息的傳播,擴大了事件的影響力。
身處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平時或多或少會關注社會熱點新聞。但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于娛樂話題的關注度明顯更高,這也使大學生在對待事情時容易帶有娛樂情緒,追求刺激感和新鮮感。也正是因為這種心理,很多無良媒體為了博關注而變身“標題黨”,過度包裝尋常的網絡事件,制造噱頭,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大學生對官方校園媒體的關注度也不容樂觀。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團委和學工處本應起到輿論導向作用,但實際情況卻是把校園媒體平臺當作布告欄、通知欄,內容單一枯燥,無法吸引學生,未能真正發揮出官方校園媒體在宣傳和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網絡平臺在傳播事件真相的同時,形形色色的信息也充斥著網絡環境,一些無稽之談經過眾多網民的轉發、評論和添油加醋,成為謠言,造成信息的無序傳播。而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鑒別網絡信息的能力較弱,容易被不當的網絡言論所誤導,產生錯誤的價值判斷,甚至產生對人生的消極態度,造成嚴重的社會輿論危害。
在網絡意見表達的過程中,由于大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強、做事沖動,容易被網絡內容所影響,尤其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大部分網民觀點一致時,極易受到從眾心理的誤導,出現集體抱團、感情用事、破壞校園的行為。
新媒體時代,相較于學校官方媒體平臺,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個人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社交平臺來發表意見,學校的官方媒體平臺僅用于查看通知和瀏覽校園新聞。從媒體分域角度來看,校園官方平臺屬于學校的可控網絡領域,由專門的監管部門負責,而社會平臺則屬于學校的不可控領域,這種不可控性增加了高校正向引導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的難度。此外,很多高校在面對網絡輿情時,缺乏成熟的應對處理機制,沒能夠及時跟蹤網絡言論走向,錯過了最佳的處理時機。
網絡屬于一種互動載體,涉及范圍寬廣,能夠容納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也正是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其中交流碰撞,極大地沖擊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此外,有些網民違反網絡規則,為博人眼球而發布大量虛假信息,使網絡空間中充斥著負能量,從而導致大學生在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上出現偏差。網絡管理法規制度的不健全,傳播載體的多元化,長輩沒有及時、準確、有效地規范引導,這些都給不當網絡意見的表達提供了可乘之機。
新媒體時代,高校的相關網絡輿論工作雖然相比之前有了很大進步,但在隊伍建設、管理體系、專業技術等方面還有較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是在出現重大網絡輿情時,高校仍舊習慣于息事寧人,忽視了大學生強烈的網絡意見表達意愿,只顧降低事件影響,缺乏對學生的有效正向引導,與新媒體時代所要求的網絡應對能力相距甚遠,難以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生普遍處于剛成年的年紀,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又缺乏社會閱歷和經驗,難以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偽,因此極易產生從眾心理,造成主觀想法的偏失,在面對網絡熱點事件時表達意見較為情緒化,無法保持客觀與理智。對于喜歡關注新鮮事物的大學生來說,網絡是他們了解各種信息的主要渠道,但長期自由地在網絡平臺發表言論,使其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覺得可以在網絡環境中不受限制地高談闊論,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這也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學生在網絡上隨意發表不當言論,甚至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極大地影響了網絡秩序,造成不良后果。
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已悄然發生變化,《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等的發布,對高校網絡宣傳思想工作、師生網絡素養教育、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不僅反映出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增加了網絡輿論和宣傳工作的挑戰性,還表明國家格外重視和支持高校在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方面積極發揮正向引導作用。
構建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正向引導機制,應從提高表達主體即大學生的素質入手。第一,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教育的傳統優勢和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合,強化時代特征,看學生所看,想學生所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整體素質,避免出現網絡表達偏差;第二,提高大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杜絕盲目從眾心理,理性辨析網絡信息,規范網絡表達用詞,從而使網絡環境更加健康和安全;第三,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使其能自覺遵守網絡秩序,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提高自控能力,脫離對網絡的沉溺與依賴。
根據傳播學理論,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常給他人傳達信息且具備影響力的個人或群體,他們在互聯網中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覷。高校要正向引導大學生的網絡意見表達,就需要將政治素養深厚、能夠獨立思考、感染力強的學生或教師培養成意見領袖,并對校園內自發產生的意見領袖加強監管,適時引導,使兩類意見領袖能夠合力發揮作用。此外,意見領袖可以借助“共青團中央”等新媒體思想陣地,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網絡平臺發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與官方校園媒體平臺相比,大學生更常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其他平臺,針對這種現象,高校應當積極創新工作形式,組建或聘請專業團隊來運營官媒,吸引學生關注,以便充分發揮宣傳引領作用。第一,用有趣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易班、微信、微博等平臺發布一些實用信息,如考證、講座、比賽等,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利用富含教育價值的題材,如優秀學生、優秀班集體、青春榜樣故事等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第三,結合校園文娛題材,如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文藝演出與體育比賽等,適時展示活動圖片與視頻,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用有趣的內容使其感受青春正能量;第四,針對學生關注的校園熱點,引導其辯證看待,理性分析,并及時作出回應。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迅速,不當言論很容易被放大發酵,這也是高校時常發生輿情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必須完善現有的網絡輿情應對干預機制,及時掌握學生的輿論動態,力爭化解隔閡、降低消極影響。第一,建立監測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優勢,匯總整理相關信息并找出規律,預測言論走向,以便進行后續處理。第二,強化預警機制。高校有關部門要提前準備好應急對策,定期進行演練,這樣才能在輿情危機發生時不慌不亂,有條不紊地盡快解決問題。第三,完善處置機制。安排專業人員負責阻止不良信息的傳播,緩解網絡危機,并將管理與引導相結合,防患于未然。第四,構建恢復機制。解決網絡危機后,還需要及時總結教訓,提高危機處理能力,并以實際事件引導大學生合理、正向地發表網絡意見,共創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正向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表達意見,使其傳遞更多的青春正能量,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網絡惡性事件的發生,有利于推進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開展,促進和諧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