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
電視新聞節目有著“嚴肅”“正式”的標簽,它可以通過電視信號、簡明扼要的文字,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件,同時也是宣傳政治思想的重要工具。相較于報紙和廣播,電視新聞具有更加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聲音,可以讓人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傳達的內容,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點。例如,電視新聞節目與文藝節目相比過于單調,畫面內容有局限,新聞形式不夠豐富。影視包裝藝術的出現,最明顯的作用就是豐富了電視新聞節目的形式。例如,制作人員將影視包裝藝術運用到節目的片頭、片尾、片花等,這些合理的設計與節目內容融合后,可以將原本畫面單調、音樂不夠豐富的缺點逐漸淡化,并且隨著節目的不斷發展,還可以進一步總結與影視包裝藝術結合的技巧,為后續的發展作好鋪墊[1]。
黑格爾說:“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毙问皆谒囆g作品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來說,其只有形式多樣,才能符合不同層次的大眾的審美需求,而影視包裝對于促進電視新聞節目形式的豐富起著顯而易見的作用,所以這種技術手段也正在逐漸被推廣和使用。
一檔好節目不僅需要表達形式多樣,更需要內容豐富。也就是說,形式應該服務于內容,最重要的是突出節目的特點,將節目效果最大化。一些經典的電視新聞節目都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在包裝形式上都有所體現。例如,中國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的《朝聞天下》是播放時間長達1~2小時的滾動式新聞欄目,而《新聞聯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一檔欄目,它是央視播出時間最長、播出規格最高、內容把握最為精準的新聞欄目,它播報的內容直接傳達官方意見,代表著中國官方的話語形態。還有一些常見的新聞節目也都有自己的節目特點,并且與影視包裝緊密結合很大程度上是形式與內容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缺少對影視包裝藝術的應用,這種特點不僅不會這么清晰地凸顯出來,反而會使得節目質量有所降低。
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層次是多樣化的,因此影視包裝藝術在其中的巧妙運用就顯得很重要,其既要滿足受眾的需要,又要將傳播效果最大化,制作出無法替代的節目,讓受眾能毫不猶豫地選擇該節目。一般來說,受眾作出節目選擇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在形式上下功夫,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讓節目與影視包裝藝術巧妙結合,讓受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堅定地選擇本檔節目。
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成功絕非偶然,現階段,電視新聞節目只有緊隨時代的發展步伐,樹立好品牌形象,才能使自身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影視包裝藝術的應用在其中功不可沒,電視新聞節目在關鍵信息導入的環節中,必須要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受眾最先關注的就是電視新聞節目的導語部分,這一部分也正是與影視包裝藝術結合的重點。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員通過合理的版塊設計可以提升其視覺和聽覺效果,使受眾有興趣去觀看接下來的內容。當然這種效果不止需要影視包裝藝術的應用,還需要其他元素的配合。此外,受眾也具備一定的傳播作用,可以為提高品牌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影視包裝藝術除了可以運用在節目策劃中,也可以應用在節目的開頭、內容、結尾及宣傳方面。
目前,工作人員要根據電視節目的整體策劃來合理運用影視包裝藝術[2]。電視新聞節目要緊跟時代的變化,影視包裝藝術同樣也需要跟緊時代的變化,它的誕生也反映了節目對它的需要。為了更好地彰顯節目的精彩,影視包裝藝術在節目中涉及的范圍也要擴大。例如,在后期宣傳中,為了進一步吸引受眾,激發他們的觀看興趣,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員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地運用影視包裝藝術,一方面可以滿足受眾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品牌競爭力。
如今的電視新聞節目已經與影視包裝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碰到一些特殊情況無法近距離展示內容時,就需要運用特效技術來彌補這種不足,如計算機動畫(Computer Graphics,CG)等[2]。此外,有的內容需要加上特殊的音響和畫面來增強節目效果,這時就可以加強對特效技術的運用。新聞節目的數量眾多,并有著一定的區別,這樣影視包裝藝術在其中的適配效果就有所差異,但運用的目的大體相同,都是增強節目的效果,吸引更多受眾。
節目包裝形式也需要跟隨環境而進行改變,質量提升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實時彈幕技術的運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受眾的主動性,他們的建議和想法都會在平臺上及時表達,而且節目制作者能夠快速地獲取受眾的意見,并在后期制作中根據這些意見加以改進[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特點,他們的言論水平可以在彈幕中得以體現,受眾從觀看者變成參與者,相對于之前的情況,此時的受眾會主動去了解節目的后續內容并發表意見,創作者也可以選取其中有價值的評論對節目進行整改,這對節目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類似的特效技術還有很多,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CG特效等技術,它們都需要后期制作人員根據制作策略的實際要求讓其配合節目形式,從而提升節目的整體效果,這才是特效運用的主要目的。如果盲目地使用特效,那么很大程度上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果,本來應該簡要介紹的內容,卻突然使用了某種特效技術,這種操作也許會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如果違反了基本的常識和心理預期,就會讓受眾失去繼續觀看的興趣,甚至感覺自己受到欺騙,從而放棄對節目后續內容的跟進。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即使后來的節目設計得非常出彩,甚至大放光芒,但在觀眾失去觀賞興趣的情況下,都不值得一提。因此,電視新聞節目后期人員一定要把握好特效運用的標準,不要一味地追求特技的多樣化而忽略基本內容變化規律,要符合節目劇情節奏、觀眾的心理預期、懸念設置的要求等。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員只有合理地運用特效,才能豐富電視節目的包裝形式,提高其對觀眾的吸引能力;同時,使其在類似節目中的競爭力得到提高,不但可以成為家喻戶曉的佳作,而且可以為其他節目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現實影像文本依據。
“度”的把握對于影視包裝藝術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應用來說尤其重要。電視媒體在一定程度上為了收視率就迎合大眾的欣賞口味,將節目內容變得更加通俗和接地氣。這種現象在很多新聞節目中都有所體現,甚至成為一種共性,如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員會在節目中加入一些網絡用語和笑點來緩解節目的緊張氣氛,這樣可以改變節目往常嚴肅的風格,使其更加貼合現實生活,拉近其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整體的制作意向是積極的。但是,一味地迎合大眾的審美口味而將通俗極端化,甚至出現粗鄙言語和動作等低俗的內容,這雖然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受眾的好奇,但這種不當的做法會導致電視新聞節目在同行競爭中不能長久,且后期會暴露出層出不窮的道德上的問題,甚至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
現階段,電視新聞節目要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一檔成功的電視新聞節目會有固定的受眾群體來充當輿論傳播載體,這也意味著其要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由于受眾的文化背景、受教育水平和認知能力都有所不同,如果在節目中出現因對影視包裝藝術的過度運用而引起的感知刺激,對一些自控能力和認知水平不足的受眾來說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特別是對于一些心智還沒有成熟、價值觀沒有完全樹立的青少年而言,他們受到的負面影響是最大的。因此,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一定要依據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在滿足大多數人需求的情況下,將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內容傳播給廣大受眾。此外,新聞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新聞事件有時需要配合一定的后期處理手段,但不能破壞事件的原貌,避免新聞產生歧義。同樣,如果因為過度的后期處理而扭曲事實,不只是在受眾中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引發社會層面的問題。
影視包裝藝術是信息技術時代快速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契合了電視新聞等眾多節目發展的需要,這種影響是長遠且深刻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從利弊層次來看待兩者的關系,又會呈現出不同的結論。
首先看利。影視包裝藝術促進了當今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是無可爭議的,無論是省級電視臺還是縣級電視臺的新聞內容,都與影視包裝及其后期制作有著緊密的聯系,優秀的節目都是有著自己的包裝特點和理念。影視包裝藝術幫助眾多節目完成了蛻變,其中最明顯的應該是電視新聞節目,從曾經的嚴肅、單調演變為今天的生動活潑、貼近生活,不僅可以讓受眾在愉快放松的氛圍中獲取最近發生的新聞資訊,也可以讓電視新聞節目有更多的樣式、版塊和環節,收視率也在這些良好的基礎上不斷地上漲。通過老牌的電視新聞節目,如《新聞聯播》《新聞報道》等可以發現影視包裝藝術在其中的應用環節有很多,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工具。此外,電視新聞節目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制作者的創意,也就是說有了合適的想法再去應用一定的制作手段,就可以將節目效果做到最大化。影視包裝藝術首先幫助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員進行創作,然后又有專業人員去彌補影視包裝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后期就能更好地符合電視節目的發展需求[4]。在未來的發展中,影視包裝藝術與電視新聞節目會相互產生積極作用,促進對方的發展,同時改掉自身的缺點,產生互利共贏效果。
其次看弊,影視包裝藝術的應用之所以要合理地結合創作者的思路,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合理設計,影視包裝就不會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反而還會加快其走向衰敗的速度。例如,電視新聞中一些內容需要采用嚴肅的表達形式和莊嚴的音樂,如果在這個時候通過后期制作將整體風格變得偏娛樂化,也許短時間內會引起受眾的好奇,達到短暫提高收視率的效果,但是這種做法是不被認可和推崇的。新聞節目不同于通俗化的娛樂節目[5],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說剪輯和合成制作一定要有原則。
此外,后期制作手段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節目信息的傳播效率,改變受眾對新聞節目的刻板印象,但素材是需要平時大量采集和篩選后才能應用于制作中,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雖然特效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節目的經濟效益,但如果為了牟取利益就亂用包裝特技,這樣制作出來的新聞節目可能很大程度上與正常的節目相分離。優質的電視新聞節目應該做到以人為本,可以將節目的冗余信息刪除,再適當結合影視包裝藝術的特效,將圖文編輯處理得更符合節目的要求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但不能濫用包裝特效。由于電視新聞節目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和觀看渠道的限制性,再加上當今電視節目呈現出來的全民娛樂的氣氛,越來越多的受眾減少了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制作人員去學習其他節目的優點,來避免受眾產生審美疲勞,但不能過度地依賴后期制作,這對節目本身和受眾來說都是沒有價值的,有可能會讓受眾產生短暫的快感,但缺乏實際性的收獲。
數字技術的發展將電視新聞節目帶進了新的時代,為其提供了更加廣袤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機會;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新聞節目在大眾心目中的嚴肅形象。影視包裝藝術的出現,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革新,無論是在其觀賞效果上,還是在其傳播效果上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節目的適度通俗化既符合受眾的審美需求,又將真正有思想價值的新聞做到了有效的傳播,而不是一味地刻板強調。但是,其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規避的問題,如沒有合理使用特效、過度依賴特效等,所以需要工作人員在理論與技術上進行不斷地學習和創新,如此,才能更好地將影視包裝藝術與電視新聞節目結合起來,促進電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