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沈陽何氏眼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內部審計是指企業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對自身的業務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進行客觀全面地審查和評價的一種獨立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其可以完善企業的組織管理,提升企業的經濟價值,促使企業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如何在新時代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新型內部審計模式是各大企業內部審計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各企業要重新調度和優化企業內部審計資源配置,加強新型內部審計信息軟件技術應用,推動內部審計模式精細化、信息化,積極探索提升企業內部審計能力的有效路徑。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各個部門都在推動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朝信息化發展,部分轉型升級后的內容會與傳統的內部審計模式產生沖突,從而影響企業內部審計效率和質量。部分企業在積極推進信息化工作的同時卻沒有較好地跟進新型審計模式的構建,導致內部審計模式落后,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信息處理能力不足。信息化工作環境下,企業各個部門的各個經營管理環節產生的信息開始相互融合和傳輸,數據信息的類型變得更加多樣,數據信息量更是呈指數爆炸式增長。審計部門往往不再只是面對單一對象的數據信息,還需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完成收集全方位的數據信息。在信息化的工作環境下,傳統內部審計模式信息收集能力不足的弊端日益凸顯,無法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功能。
2)內部審計信息對接不融洽。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發展使得企業一部分信息的載體從紙質轉移到了電子文檔。企業在開展信息化建設時為每一個業務部門配置了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方便各個部門進行信息數據處理。但部分企業在制定企業信息化發展規劃時并沒有將審計部門納入建設范圍內,導致審計部門的信息化建設明顯滯后于其他部門的信息化發展,造成審計部門的信息系統與企業其他業務部門的信息系統無法銜接配套。因此審計部門和其他業務部門開始出現信息壁壘,審計部門工作人員沒有權限訪問其他業務部門的關鍵信息,難以獲取到全面的信息數據,甚至無法核實信息的真偽。全面準確的信息數據是審計部門的審計依據,審計信息的客觀不對稱性會嚴重阻礙審計部門開展審計工作,導致審計結果出錯。
內部審計方法單一、不合理會直接影響到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數據的采集、分析、利用能力不足。多數中小企業采取的內部審計方法只針對具有高度組織和整齊格式的結構化數據,并通過關聯關系進行收集、存儲,但無法有效收集如網頁、音頻等非結構的數據。這種松散的、格式不一的非結構數據產生于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的各個環節,包含有企業的大部分的信息。如果不能高效采集、處理,并加以利用這些非結構化數據,無疑會導致企業審計信息完整性的缺失。
與此同時,為了方便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傳輸,許多企業的網絡信息系統都具有數據共享、平臺開放等功能,不法分子很容易侵入企業網絡系統,散播錯誤信息或是竊取企業數據資料,誤導審計人員做出錯誤判斷。在數據分析和利用方面,目前多數企業在分析數據信息時采取的是關聯規則,即通過查詢、匯總、取值等操作分析出采集得到的數據信息之間的關系,并將它們的關系以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單一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方式并不能適用于每一個環境或每一個分析對象。一旦出現特殊情況,企業審計部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審計算法,重新開發審計模型,從而給審計人員平添工作量。
2)數據可視化應用能力不足。數據信息可視化可以直觀展示不同數據信息之間的關系,方便審計人員尋找規律,抓住數據信息關鍵點。但可視化技術并沒有在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許多企業依舊采用Excel工具中柱狀圖、餅圖等粗糙的數據圖像功能進行粗糙的圖像展示,難以為審計人員提供足夠的信息引導。審計人員只能憑借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審計經驗對數據信息進行預測分析,判斷未來數據信息走向,這會極大地消耗審計人員的精力。
3)審計模型構建能力不足。審計模型是審計工作的最終成果。由于缺乏優秀的審計人才,企業從數據信息收集到搭建審計模型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跨度,但內部審計工作往往具有實效性,審計模型構建能力不足的企業無法實現對企業業務的及時監控。
只有將審計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發展舉措才算是真正發揮了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部分企業缺乏內部審計成果轉化意識,空有一套業務活動實時監測和審計體系,卻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風險預警以及審計成果運用機制,難以及時處理審計過程發現的問題,無法對問題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從而導致企業內部審計價值增值效果不明顯。
大數據背景下,企業必須與時俱進,將經營管理和內部審計兩手抓,構建出一套與信息化工作相匹配的新型內部審計模式,優化企業的內部審計環境,推進內部審計體系的持續創新。
1)要保證數據信息的質量。原始數據信息的全面和準確是企業內部審計效果的保障。大數據時代,企業各個部門每天都會產出海量的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源于不同的部門系統,類型不一,質量參差不齊。為了保證數據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客觀性,內部審計部門需要設立數據信息篩選模塊,對各部門信息管理系統上傳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并引進問責機制,一旦發現數據信息造假、瞞報問題,直接追本溯源,查出相關數據對應的責任人進行懲處,從而提高企業各部門對于數據信息質量的重視程度。
2)須搭建企業大數據內部審計平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企業需要搭建起穩定、安全的大數據內部審計平臺,用以處理企業的審計信息數據,保證數據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針對數據信息完整性,企業可以直接將大數據內部審計平臺與企業業務部門信息系統對接,經由相關審計人員審核,分類存儲至審計信息數據庫中。審計工作人員可以實時通過大數據內部審計平臺訪問全部的審計數據信息。同時,為了防止數據信息意外遺失,審計人員必須定期對數據庫中的數據信息進行備份,以便在事故發生后能立刻恢復數據信息的完整性。
3)應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大數據內部審計依賴于企業信息化工作模式中產生的數據信息,企業信息化工作體系的出現才造就了大數據內部審計模式。因此大數據內部審計的應用必須具有與之相應的信息化工作環境。企業要加快推進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各個部門的行政管理、生產銷售、資金流動、市場營銷等各個經營管理環節的信息數據化,經由信息化系統收集、篩選、分析、加工成為內部審計的原始數據,為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提供信息支持。
為了保證審計結果的實效性、全面性和準確性,企業要轉變內部審計方法運用策略,采取多元化的內部審計模式,根據審計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高效的審計方法,使得審計方法貼合審計對象,從而減少內部審計成本,降低內部審計風險,提高數據收集、挖掘、分析的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企業要加強數據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加大可視化工具的開發力度,選擇公司中信息素養較強的審計人員學習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技巧,安排其前往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借鑒可視化技術的應用經驗,培養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從而使企業審計部門有能力利用可視化工具建立體系化的數據信息圖像,更加直觀地展示不同部門、不同類型數據信息之間的關系,以便審計人員發現數據信息中隱藏的企業經營管理風險,及時制定應用措施。在審計模型構建方面,審計模型的開發思路離不開企業的實際業務,企業可以從具有豐富業務經驗的工作人員中選拔優秀人才參與審計模型構建工作,提升審計模型的構建效率,擴大審計模型的覆蓋范圍,從而實現對企業各項業務的實時監督。
為了體現內部審計的真正價值,在原有內部審計流程的基礎上,企業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審計預警和審計成果轉換機制,通過內部審計平臺測算企業各項數據信息,構建風險模型,并設置相應的風險閾值,借助計算機系統實時監測企業的數據變化。一旦某項數據超過了企業設置的風險閾值,大數據內部審計平臺會直接發送預警信息,顯示具體風險內容和風險等級。相關工作人員根據預警結果啟動現場審計程序,明確風險成因,找出相關責任人,實施整改方案。與此同時,企業管理層要重視審計人員上報的審計成果,參考審計人員提出的整改建議制定完善的整改方案,明確工作細則,盡快調度各類資源推動整改方案落實,并依據落實效果決定是否更換、整改方案。
創新內部審計模式是各大企業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環境的重要工作內容,對于提升企業的內部審計效率,支撐企業平穩長久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企業要將大數據技術與內部審計有機融合,不斷強化企業內部審計功能,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