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融媒體中心)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融媒體可以有機整合獨立形態的媒體,組成優勢互補的媒體系統。另外,融媒體在形式融合的基礎上,也整合了人力、物力、信息資源等,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提高了傳播質量。但當前縣級融媒體的影響力較弱,為了加強黨和國家對基層的思想引導,應強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工作,轉變以往的發展理念,革新發展方式,更好地發揮意識形態作用。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基層媒體組織,由縣級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部分縣區政府網站和網信中心整合而成,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客戶端和新媒體App等多個宣傳平臺,屬于縣區級黨委宣傳部主管的公益事業單位。其首要功能定位為宣傳與輿論引導,打造基層輿論陣地,引導群眾意見,構建安全的基層意識形態。對此,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集中報道與當地群眾有著緊密聯系的新聞信息和周邊動態,并與本地群眾建立緊密關系,幫助群眾更好地表達利益訴求,加強紐帶關聯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播媒介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聯系更為緊密,受眾開始廣泛使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移動端社交媒體。媒體承擔的角色日益豐富,實現了多維度切換,縣級融媒體逐漸演變成為受眾提供綜合多樣化信息的服務機構。實際應用過程中,縣級融媒體定位于更好地服務與引導群眾,上傳下達信息,及時為受眾提供新聞事件。對此,縣級融媒體應充分整合政務信息系統、醫療服務系統、公共管理信息系統、移動通信系統、公交服務系統等,形成互補優勢,綜合政務信息、生活信息以及本地新聞信息,為群眾提供綜合一體的信息服務,滿足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縣級融媒體可以更好地展示當地的綜合成就,緊緊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關注政治、經濟、民生、文化、服務等方面的動態,開展“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脫貧攻堅奮力爭先”“鄉村振興”“生態環境建設”等各類階段性主題報道,全方位展現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內各行各業勤干務實、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和所取得的成績,為縣區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一方面是人員績效管理機制落后,事業單位績效考核與新聞產品企業化生產之間存在較大矛盾,資金投入不能滿足新聞產品生產運營機制的順暢運行。同時沒有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工作人員積極主動轉換思維,工作人員沒有形成系統的互聯網思維,生產的新聞產品無法更好適應融媒體環境。另一方面是融媒體中心的運營機制落后,部分縣域媒體由于機制原因無法進行經濟運營,新聞信息產品生產還處于單純的公益屬性階段,沒有更好地融合“媒體+”產業,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新時代背景下存在海量信息資源,為了確保傳播效果,應保證新聞內容的創新性與優質性。但當前大多數縣級媒體只是聚焦本地資訊,采編制作手段較為單一,且內容缺乏原創性,吸引力較差。同時,由于缺乏激勵機制,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較差,內容生產較為緩慢,無法及時更新優質內容。除此之外,內容還存在同質化問題,編輯重復加工、反復利用同一材料,雖然改變了外在表現形式,但內核內容大致相同,很容易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無法促進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長遠發展。
一方面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設備更新速度較慢,構建的融媒體中心App多數為全省統一模式,同質化嚴重,難以實現特色化高效運行,無法真正服務本土基層受眾。且客戶端采用統一模板,沒有突出自身特色,新聞線索實時數據與輿情監測模塊無法及時更新,影響了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效果。另一方面是缺乏運營資金,融媒體在技術、設備、平臺建設等方面均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但目前多數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資金數額較少,或者是審批流程周期較長,不能及時到位,導致后期運營能力不足。
目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知識結構老化,專業化水平較低,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無法把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不能適應融媒體的發展要求。同時,縣級融媒體的薪資待遇較低,無法留住優秀人才,現有工作人員很多沒有編制,且缺乏合理的晉升渠道與激勵機制。另外,由于編制有限,縣級融媒體需要外聘大量專業人員,但是缺乏經費支持,這些均對縣級融媒體的引導力與影響力產生了負面影響[2]。
一方面應強化服務理念,做到以受眾為主。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于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爭取為受眾提供多樣化服務。為了實現融合發展,應逐步改變傳者本位思想,形成受眾主導思維,充分了解受眾的信息需求,尊重受眾選擇,打造個性化的融媒體產品,增強品牌的傳播效力。同時,還應改變信息的單向傳播模式,與受眾加強互動,通過設置受眾反饋與問詢等欄目,改進新聞內容。另一方面是強化融合觀念。縣級融媒體應改變固化的思維模式,在渠道、產品、流程、產業模式等方面實現轉型發展。應強化內容融合,統一周期化管理全媒體的匯聚內容;強化渠道融合,做好新聞網站、第三方CMS一站式分發、兩微一端的管理;強化流程融合,全鏈條發展新聞生產、采編、發布、管理、控制、反饋等工作;強化平臺融合,融合新聞媒體平臺、生活服務中心、電商企業機構以及政務管理網站。
一方面應建立可行的人才引進機制,完善激勵措施。首先,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加強與周邊縣城、省城的人才合作力度,通過引進與交流,打造素質過硬、業務精良、水平高超的管理隊伍。同時,應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實現同崗同責、同工同酬、優勞優酬。做到通過同崗同責,掛鉤崗位責任與業績,統一執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績效獎勵”的分配模式,解決編內、編外人員身份差別問題,并通過崗位確定薪酬標準,合理統籌各崗位員工之間的績效分配關系,真正做到按績取酬。其次,應實現同工同酬,根據不同崗位劃撥績效考核資金,考核時重點關注工作人員的工作表現、工作能力、出勤情況、業績完成情況等,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再次,實現優勞優酬,根據任務數確定基礎分、根據優稿數確定加分、根據出錯數確定扣分,全面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應重視事業體制機制改革,立足于服務群眾,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發聲與表達渠道。此外,還應有效分離經營與采編工作,引入“媒體+”模式,開發“媒體+電商”“媒體+文旅”等版塊,引入原生廣告、植入廣告、內容營銷等模式,全面提升融媒體的經濟效益[3]。
首先應健全媒體功能平臺,快速高效傳播信息,始終堅持內容為主,打造集新聞信息、政務服務、社交電商、智慧生活為一體的全媒體生態格局,提升用戶忠誠度。同時,縣級融媒體平臺還應擔負起社會協同、引領思潮、傳達信息等責任,通過主流輿論陣地滿足本地群眾的信息接收與傳播需求。其間還需建設政務服務窗口,打造地方性的留言板、市長信箱、問政問詢等窗口,加強民眾與政府的溝通與互動,確保更快實現為民服務的目標。除此之外,還應構建智慧生活社區服務平臺,將移動繳費、天氣預報、公交查詢、酒店預訂、電影購票等服務綜合為一體,以優質化的服務增強受眾對平臺的依賴度。
其次是生產優質原創內容,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堅持采編制作本土化新聞,確保內容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內宣方面應精心選擇主題,挖掘具有人文情懷的新聞,把握時代的發展旋律,采編播出兼具價值性與思想性的主題報道。比如,可以綜合推出民眾感興趣的少兒系列、本地歷史文化系列等原創作品,也可以拍攝微視頻、微電影,滿足和吸引更多受眾觀看,重視公益宣傳,積極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為基層百姓分憂。外宣方面應將本縣的新聞上傳到市級和省級甚至中央級媒體,強化正面報道,發揮主流傳播作用。
再次是創新話語表達風格,進行多元化、親民性、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傳統新聞媒體大多采用嚴肅嚴謹的表達風格,但當前受眾需求逐漸增多,融媒體中心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創造輕松的傳播氛圍,突顯傳播內容的情感邏輯,拉近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最后是立體化使用宣傳手法,結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通過不同形式進行宣傳,達到立體化、多角度、一加一大于二的宣傳效果。相關從業人員要改變以往一次采集統一發布的形式,實現多次采集實時發布,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采集編發信息。新聞產品制作完成后,可同時供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絡、廣播、電視、報紙等渠道和平臺使用,形成“移動客戶端—網站—廣播—電視—報紙”同時發布的新流程,實現新媒體平臺即時動態推送、廣播電視跟進、報紙綜合深度呈現的立體化傳播效果。
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技術水平較低,缺乏足量的資金保障,為了增強創新能力,政府應增大財政支持,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等,提高運營變現能力。除此之外,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及時更新技術,為融媒體發展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具體來說,一方面應引入大數據傳播技術,打造VR全景新聞、可視化新聞等,多方位、全樣態提高新聞產品的傳播深度和廣度。且縣級融媒體中心還應匯聚融媒體各部門、各平臺的海量數據,多維度分析民間思想動態、網絡輿論、社會形態等信息,打造數據融合智庫平臺,主動聚合主題頭條,通過微信、微博、App、搜索引擎、網站等渠道和平臺搜集受眾的個性化新聞需求,繪制用戶畫像,實現新聞的精準化推送與差異化傳播。另一方面可在采編流程中引入AI技術,實現新聞采集、編輯、發布等工作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提高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效率,并及時提供智能化輔助決策。比如,可以將智能采集、智能分類、智能索引等技術應用至新聞采集環節,利用算法推薦實現智能化選題,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初次校審,及時發現文稿中的錯誤與敏感內容,自動識別重要圖像中的關鍵人物,生成摘要并提取關鍵詞,完成分類[4]。
首先,應有效調整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方向,以往新聞傳播人才主要針對報刊、電視、廣播等媒介職位,強調媒體的專業性與單一性。而在融媒體環境下,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培養綜合讀、寫、說、拍、錄、編、策劃等方面的全能人才,使其兼備信息拆分重組、可視化設計、數據分析等能力。同時,相關高校還應改革課程體系與專業實踐,加強新聞傳播專業與縣級融媒體之間的合作力度,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擴大發展空間。
其次,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全面調整專業知識、技能素質以及傳播實踐等方面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應保證針對性與專業性,應綜合考慮不同媒介用戶需求心理與媒介接觸習慣,增強用戶的忠誠度。且培訓不能僅針對普通員工,管理人員與領導也應參與培訓活動,可設置菜單式的培訓內容,分縣委縣政府相關領導、宣傳部負責人、融媒體中心主任、普通員工等4個層面。另外,還應靈活設置培訓模式,提升從業者的專業素養與職業經歷,講求實際效果,發揮融媒體中心。再次,應引入人才激勵機制。為了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縣級融媒體中心除了構建業務能力較強的記者編輯團隊外,還應注重合理應用人才激勵機制。相關工作人員應以全媒體、復合型記者編輯的職業要求作為考核因素,提升一線采訪、文稿撰寫、圖片拍攝、音頻錄制、視頻拍攝等工作人員的選拔標準,強調人才的策劃思維與產品意識,以選拔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還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統一考核、統一評審,提升薪資待遇,建設良好的工作環境,留住更多的優秀人才,并解決人才的編制與職稱問題。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編制有限,需要外聘大量的專業人才,這會增加不必要的經費支出。縣級融媒體由縣級媒體基礎上發展而來,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員工分為全額事業編制、差額撥款事業編制、合同制等3種類型,福利與薪資待遇差距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因此,融媒體中心應結合實際情況,向上級申請更多編制,并做到同工同酬,消除員工的不平衡心理[5]。
為了更好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用,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受眾對媒體報道的真實需求,在人才、技術、報道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建立完善的融媒體中心體系,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服務質量,增強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信息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