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榮賀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 沈陽 110167)
張氏帥府博物館正門前有兩件漢白玉石料的石獅子,經過幾十年的風雨侵蝕,本體保存狀況堪憂。受張氏帥府博物館的委托,遼寧省博物館負責對這兩件石獅子進行保護修復前的方案編制工作。石獅子保護修復方案編制項目團隊經現場實地察看后,發現兩件石獅子露天放置,未做預防性保護措施,存在表面變色及污染、表層粉化剝落、表層片狀剝落、表面溶解風化、表面坑窩狀溶蝕、風化裂隙、水泥修補等嚴重病害,這些病害未加任何處理,兩件石獅子本體處于不穩定狀態,確需保護修復。石獅子保護修復方案編制工作依據《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范》①進行,石獅子的病害分類及評估按照《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②操作,其內容主要包括石獅子的基本信息與價值評估、保存現狀調查與病害評估、保護修復目標與原則、保護修復前模擬實驗、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及保護修復程序、保護修復后的保存條件建議、安全措施等。石獅子保護修復的主要步驟包括表面清理、預加固、排鹽清潔、早期水泥砂漿剔除及修補、裂隙處理、表面保護等措施。此外,對保護修復后兩件石獅子的保存環境和條件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兩件石獅子位于張氏帥府博物館正門前,分列左右,均為漢白玉石料(圖1)。石獅子底座刻有隸書體的“馮庸大學校成立紀念”等字樣,是張學良將軍為了慶祝馮庸大學的建立專門從北京挑選上好的漢白玉石料雕刻而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剛剛創辦了四年的馮庸大學被日軍占領,馮庸大學被毀,校園被改建為飛機場,教室、宿舍被洗劫一空,只有這兩件石獅子幸存,孤零零地矗立在廢墟上。1945年,馮庸回到沈陽,將校門前的兩件石獅子從墳地拉回,置放到他的辦公樓門前,也就是現在的沈陽燃氣有限公司。經多方協調,沈陽燃氣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成功完成這兩件石獅子的文物移交工作,兩件石獅子被放置在張氏帥府博物館的門前。這兩件石獅子造型生動,雕工精美,歷經近百年,從民國時期、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建設等各個時期,是張學良、馮庸兩公子愛國行為的歷史見證,也是馮庸大學存在過的唯一實物證明,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圖1 兩件石獅子
兩件石獅子位于張氏帥府博物館正門前,露天保存,基本沒有預防性保護措施。沈陽市為遼寧省的省會,國家著名的裝備制造業中心,屬于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兩季短暫,晝夜溫差大;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干燥。露天保存的兩件石獅子本體夏季遭受高溫濕熱,冬季遭受低溫雨雪,長期的溫濕度變化以及空氣污染,使石獅子內部和表面遭受破壞,從而產生多種嚴重的病害現象。因此,必須采取保護修復措施,根除有害病害,穩定兩件石獅子的本體,加大預防性保護力度,才能延長其壽命,使其長久地保存下去。
2.2.1 表面污染及變色
石獅子長期露天存放,空氣中的灰塵、污染物沉積于表面,造成表面污染,同時石獅子表面由于風化產物、污染物和灰塵的沉積而導致表面顏色的改變(圖2)。

圖2 表面污染及變色
2.2.2 表層粉化剝落
由于石獅子露天存放,隨季節性的溫濕度變化以及酸性污染物腐蝕等原因導致石獅子表面出現酥粉剝落現象(圖3)。

圖3 表層粉化剝落
2.2.3 表層片狀剝落
外來擾動、水鹽破壞以及溫度周期變化等原因導致石獅子表層出現片狀、板塊狀剝落現象(圖4)。

圖4 表層片狀剝落
2.2.4 孔洞狀風化
石獅子表面由于雨水中酸性物質的腐蝕,溶解風化,軟質的夾雜物被溶解而脫落,在石獅子表面上形成一個個孔洞的風化現象(圖5)。

圖5 孔洞狀風化
2.2.5 表面坑窩狀溶蝕
石獅子長期遭受雨水沖刷,特別是雨水中酸性物質的腐蝕,表面形成的坑窩狀溶蝕現象(圖6)。

圖6 表面坑窩狀溶蝕
2.2.6 原生裂隙
石獅子由于本體材質的因素,腿部等部位帶有的原生構造性裂隙,部分裂隙較寬,裂縫面較為平整(圖7)。

圖7 原生裂隙
2.2.7 風化裂隙
由于自然風化、溶蝕現象導致的沿石獅子腿部紋理發育的裂隙,除薄弱夾雜帶附近呈條狀分布且較深外,一般比較細小,延伸進入石獅子本體內部較淺(圖8)。

圖8 風化裂隙
2.2.8 水泥修補
未遵循文物保護修復原則,使用水泥類材料對石獅子進行粘接、修補、加固等改變石獅子原貌的現象(圖9)。

圖9 水泥修補
兩件石獅子保護修復的目標:一是完成張氏帥府博物館正門前兩件石獅子的保護修復工作,恢復文物的原貌,保持文物的完整性,提高文物的藝術欣賞性,增強文物自身防護性能,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對文物的損壞;二是完成兩件石獅子的保護修復檔案編寫和移交驗收工作;三是對相關的文物保管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文物保管人員對石獅子保護及日常維護的基本能力。在兩件石獅子保護修復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最小干預、可再處理、可辨識性的原則,盡量保存石獅子的真實性及完整性。裂隙加固和表面保護使用的材料要可去除,具有可逆性,不能傷害石獅子的本體,為以后的修復保護工作預留足夠的空間。
對于兩件石獅子存在的主要病害,首先經現場實地查看后,按照病害分類,分別拍照留檔,對于部分在現場無法判斷的病害,需要取樣帶回文物保護實驗室進行分析測試,通過科學的分析結果,研判病害的程度以及需要采取的技術措施。在對兩件石獅子本體進行保護修復前,針對不同病害類型,選取較小的且較為隱蔽的部位進行模擬實驗,比如清理方法、工具、試劑的選擇,加固劑的種類和濃度的選擇,表面保護材料和濃度的選擇等。篩選出最佳的操作條件后,再實際應用于兩件石獅子的本體。
在石獅子保護修復方案編制工作中,根據現場實地拍照調查、模擬實驗篩選及樣品實驗室分析,綜合評估兩件石獅子的病害種類和嚴重程度,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出合理的保護修復的技術路線。
5.2.1 表面清理
兩件石獅子表面附著物的清理以物理清理方法為主,化學清理方法為輔。通過表面清理操作盡可能地將文物表面沉積的灰塵、污染物等清除,恢復石獅子本體的面貌,表面清理操作為后續的預加固、裂隙處理、修復等程序做好準備。
物理清理首選軟毛刷清掃石獅子表面的灰塵,對于表面比較堅硬的鈣質附著物,軟毛刷很難清理,可以使用手術刀或者激光清洗的方法去除。化學清洗,可以使用棉簽蘸取少量的去離子水、無水乙醇或丙酮等試劑,潤濕石獅子表面附著的污染物,待污染物溶解后,稍用力擦拭掉即可。
5.2.2 預加固
對兩件石獅子的表層粉化剝落、片狀剝落及酥粉腐蝕嚴重部分要進行預加固,選擇微米石灰和正硅酸乙酯用于石獅子的滲透加固。微米石灰是氫氧化鈣納米顆粒的膠體分散體,顆粒細膩,濕潤度良好,噴涂、刷涂、浸漬或注射方法均適用,石灰顆粒的直徑小,能夠保證滲透到劣化區域的深處。③正硅酸乙酯是烷氧基硅烷類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穩定性和耐候性,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中有廣泛的應用。④
通過預加固可以提高兩件石獅子表層的穩定性,減少片狀剝落及酥粉掉落,兩件石獅子抗風化能力會進一步加強。首先用噴壺灌裝微米石灰,然后以一定傾斜角度對準石獅子表面噴淋2~3遍,將石獅子罩上聚乙烯薄膜,避免雨淋和暴曬,等待表面干燥;表面干燥后用噴壺灌裝正硅酸乙酯溶液以一定傾斜角度對準石獅子表面噴淋2~3遍,將石獅子罩上聚乙烯薄膜,避免雨淋和暴曬,保持5~7天。在加固時,加固劑的濃度要適宜,避免過大或過小。此外,噴淋時盡量避免垂直噴淋石獅子表面,防止對石獅子表面脆弱部位造成破壞。
5.2.3 排鹽清潔
對石獅子采用排鹽紙漿進行排鹽清潔。通過排鹽,可以降低造成石獅子劣化的可溶鹽。在石獅子表面涂抹排鹽紙漿,厚度不小于1厘米,養護時間5~7天。之后用離子色譜儀進行鹽分含量測定,若鹽分含量高于標準要求,則進行再次排鹽清潔,當石獅子可溶鹽的Cl-≤0.03%,NO3-≤0.05%,SO42-≤0.10%,則鹽分含量滿足要求,可以停止排鹽。
5.2.4 水泥砂漿剔除、修補
兩件石獅子都有水泥砂漿修補病害,需徹底剔除,露出文物本體,然后采用天然水硬性石灰砂漿修補。天然水硬性石灰是含有雜質的石灰石,先經過900~1100攝氏度高溫燒制,然后再粉碎,消解而成,其具有水泥的水硬性和石灰的柔軟性,適合于石質文物的修補。⑤此外,如果修補部分與石獅子本體色差過大,可以使用修復石粉來調色,盡量使修補部位和石獅子本體顏色接近。
5.2.5 裂隙處理
兩件石獅子原生裂隙和風化裂隙部位需徹底清理,去除裂隙內部滲入的灰塵及附著的污染物,然后采用天然水硬性石灰粘接材料封口,并預留注漿管;之后采用天然水硬性石灰注漿料注漿;封堵注漿口,拼色。
5.2.6 表面保護
用噴壺灌裝微米石灰以一定傾斜角度對準石獅子表面噴淋2~3遍,將石獅子罩上聚乙烯薄膜,避免雨淋和暴曬,等待表面干燥;表面干燥后用噴壺灌裝微米石灰(單分子低濃度)以一定傾斜角度對準石獅子表面噴淋2~3遍,將石獅子罩上聚乙烯薄膜,避免雨淋和暴曬,保持5~7天。通過兩種類型微米石灰的表面保護,可以有效地隔絕酸性雨水、空氣污染物對石獅子本體的侵蝕,防止石獅子風化的進一步加劇,延長石獅子的壽命。
石獅子經過保護處理后,后續的保養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要加強跟蹤觀測,做好后期養護。建議文物保管部門做好如下四方面的工作:①石獅子能夠半露天或者室內保存。②配備專業技術保管員經常查看石獅子狀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③定期清理石獅子表面的浮塵。④制定文物保管安全制度,防止人為破壞。
在石獅子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會使用丙酮、無水乙醇等化學材料,如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有可能對保護人員和環境造成危害。
6.2.1 文物安全
在石獅子修復保護過程中,必要時配備專職安防人員。修復人員自身還應加強文物安全意識,防止文物損壞甚至失竊事件發生。
6.2.2 人員保護
使用化學試劑時應嚴格按照相關說明要求和規范進行操作,工作人員穿工作服,佩戴防護面具、手套、防護目鏡等。
6.2.3 環境要求
在修復保護過程中,使用化學試劑時應嚴格按照相關說明要求和規范進行操作,防止揮發性材料的大量排放。此外由于要用到丙酮、無水乙醇等有機類易燃易爆材料及相應的電動、高壓修復工具,應配備相應的防火防爆器材。對使用過的化學廢液,要使用專業的收集裝備。修復場所的空氣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T 18883—2002的有關規定,保護修復操作過程中排放的廢液及有害氣體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GB/8978—1996。
通過現場實地察看、病害評估、分析檢測及模擬實驗,確定張氏帥府博物館兩件石獅子的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和修復程序,按照《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范》標準,完成了方案編制工作,為兩件石獅子的保護修復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范[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③宋志輝.常見加固材料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中的應用[J].文物世界,2019(2):41-45.
④羅宏杰,劉溶,黃曉.石質文物保護用有機硅材料的防開裂問題研究進展[J].中國材料進展,2012(11):1-8.
⑤薄艾,張大江,王璜琪,等.煅燒工藝對天然水硬性石灰中硅酸二鈣晶相轉變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22(4):1336-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