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新聞網站2022年4月1日報道】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已研發出一種從低濃鈾靶中提取鉬-99 的新技術,能夠大幅降低這一過程的放射性廢物產生量。
鉬-99 衰變會生成锝-99m。后者是一種重要的醫用放射性同位素,其全球范圍內的使用量約占所有醫用同位素使用量的80%。鉬-99 和锝-99m 的半衰期都非常短,分別為66 小時和6小時,不能長時間貯存。鉬-99 的傳統生產技術需要使用高濃鈾,具有擴散風險。為降低擴散風險,全球主要鉬-99 生產商已基本完成靶件低濃化改造,即從使用高濃鈾靶轉為使用低濃鈾靶。但隨著鈾-235 豐度的降低,單個靶件鉬-99 產量也會降低。這意味著鉬-99生產過程中的放射性廢物產生量將會相應增加。
從輻照后靶件中提取鉬-99的傳統技術需要使用酸或堿(通常是氫氧化鈉)溶解靶件,這會產生大量中放廢液。慕尼黑理工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在使用低濃鈾靶代替高濃鈾靶后,全球每年產生約1.5萬升廢液;對這些廢液進行固化處理,其體積將增至37.5萬升。
慕尼黑理工大學的新技術涉及使鈾-鉬實驗板與三氟化氮在等離子體中發生反應,然后使用光控反應實現鈾和鉬的分離。這一過程的效果與傳統方法中使用氫氧化鈉處理的效果一樣,但不會產生廢液。慕尼黑理工大學已為這一研究成果提交專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