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元 魏 敏 周明燕
(作者單位:1.巴中市廣播電視臺;2.四川省廣播電視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2021年,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作出部署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做好建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報道,對牢記初心使命、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擘畫光明未來有重要意義,是檢驗各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成效的一場大考。
圍繞這一主題主線,各級主流媒體需要貫徹落實的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把握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聚焦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圍繞中心、聚焦重點、精準發力,以黨史學習教育新成效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
巴中市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都曾在這里浴血奮戰,可以挖掘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巴中市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巴中廣電)緊扣建黨百年和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用昂揚勃發的正能量帶來大流量,實現傳播“破圈”,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貢獻媒體力量。
在信息海量、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良莠不齊的信息沖擊著一些受眾的價值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因此,主流媒體充分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可謂是責無旁貸。如何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激發各圈層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共鳴共情,增強政治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巴中廣電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重傳播。在對黨史的不斷學習中,巴中廣電精心策劃,第一時間轉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轉播“七一勛章”授勛儀式盛況,并用海報、圖解、H5、短視頻等形式進行解讀,引發380余萬老區人民強烈共鳴,激發了干事創業的熱情。
重宣講。開設《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等專欄,報道省市宣講團在巴中及各區縣的宣講情況,巴中各地各部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推動工作落實情況等,已刊播(發)稿件640余條(篇),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巴中走深走實、落地生根。
重呈現。聚焦百年黨史中的重大成就、重要事件、重點人物等專題,在旗下廣播、電視、報紙、客戶端、手機報、微信公眾號等相關平臺,轉發《黨史上的今天》《不忘初心》《望北斗》《敢教日月換新天》《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船票》《從13人到9 000多萬人:史上最牛創業團隊》等權威報道,講好黨史故事,唱響建黨百年、守正創新的主旋律。
2021年3月以來,巴中廣電立足本土,用好紅色資源,講好革命故事,緊扣偉大實踐,開設了《紅色檔案·紅星閃耀巴中——100名老紅軍口述故事展播》《川陜豐碑》《信仰的力量——紅軍文物故事》《黨史人物》《輝煌發展》《巴山兒女心向黨》等欄目,推出系列報道460多篇,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生動講述川陜蘇區史、社會主義發展中巴中成就、脫貧攻堅前后鄉村變化、革命老區的發展故事等,展現老區人民感恩奮進的精神風貌,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立體、豐滿。
“七一勛章”獲得者、原中共達縣地委副書記、巴中籍老黨員周永開,1945年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恪盡職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是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巴中廣電推出《百年中共為何首次頒授“七一勛章”》《習近平總書記親手給巴中這位93歲老黨員授勛》《周永開:初心如磐 永遠跟黨》《大型四川曲藝劇〈周永開〉巴中首演引發熱議》等融媒體報道,用身邊可追可及的精神、可學可做的人和事,不斷增強受眾對黨史和紅色文化的認同,節目制作精良,好看耐看,傳播廣泛。
學習黨史,不僅要回望百年輝煌,還要燭照現實、擘畫未來。巴中廣電將黨史教育與脫貧攻堅、城市建設發展緊密結合,開設《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身邊的共產黨員》《我為群眾辦實事》等專欄,播(刊)發稿件430余條(篇),報道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民生訴求解決、基礎建設與產業發展等,把黨史學習教育與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相結合,在黨群間架起了連心橋。
當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受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并未改變。因此,地市級主流媒體只有通過創新內容、創新表達,推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方能吸引更多圈層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關注、互動和轉發,最大限度地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
作為一家地方性主流媒體,巴中廣電一直在努力探索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做好主題宣傳、用正能量守好互聯網主陣地的有效路徑。
巴中廣電以小切口、口語化、可視化、細節描寫、緊扣熱點、他者視角、參與互動等年輕態的內容和年輕態的表達形式,多維度構筑起正能量內容傳播矩陣,形成主流宣傳新高地。其推出“短視頻+影視+訪談”《紅色檔案·紅星閃耀巴中——100名老紅軍口述故事展播》、vlog《打卡巴中紅色地標》、“移動端直播+圖文報道+短視頻剪輯+征文”參與式報道《說說我家大變化》、“展覽+連環畫+圖文報道+短片專題”專題報道《脫貧成就展》、“圖解+專家訪談+視頻 (圖文)+評論”融媒體報道《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等,并生成二維碼、無線巴中App鏈接,滿足不同受眾口味,引起共鳴共情,增強黨史感染力。這正是身為主流媒體所應有的高度與格局,也展現了主流媒體在引領青年文化上的更多可能,讓黨史教育的輸出有了更多年輕態的出口。
被毛澤東同志稱為“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劉伯堅烈士是巴中市平昌縣人,他留下的《帶鐐行》《三封家書》感人至深。2009年劉伯堅烈士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巴中廣電從家書、獄中寫詩、紀念折扇等入題,以影視、短視頻、圖文、H5、海報等形式,推出《跨越時空,從巴中寫給劉伯堅的一封信》《劉伯堅:生是為中國 死是為中國》《“雙百人物”:劉伯堅革命精神激勵后人》等系列融媒體報道,再現優秀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做出的貢獻,提高了主流價值的傳播力、感染力。
5G時代,內容的視頻化成為主流。巴中廣電向社會公開征集黨史朗讀短視頻,吸引主播記者、行業先鋒、普通市民、青少年學生等1 000余人參與。《“四史”學習·百年黨史天天讀》已播出280余期,社會反響良好;“七一”前夕,組織拍攝快閃短視頻《四川巴中“聲”情告白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全網閱讀量超過1 000萬次、點贊125萬;《決勝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專欄,用海報、H5、短視頻、視頻博客(video blog或video log,簡稱vlog)、紀錄片等形式,輔以音效、影視、旁白等手段,播出節目68期,市民紛紛點贊轉發。這些視頻化報道在內容上精耕細作,在傳播上形成了水紋效應,擴散到各圈層,讓受眾能夠沉浸式感受到重要節點的時代主旨與歷史價值,引起廣大網友的強烈共鳴。
“互聯網+”時代,要想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讓黨的聲音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地市級主流媒體在用好用活自身新聞主陣地的同時,更需深化媒體融合,搭建矩陣傳播平臺;多樣式生成產品,針對不同用戶進行分眾傳播;吸引受眾廣泛參與和積極互動,并自發傳播主流價值,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立體式傳播正能量,吸粉漲粉,當好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掌握全媒體語境下輿論引導的話語權、主導權,增強紅色文化認同。
巴中廣電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融合傳播,將旗下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微信公眾號、App與手機報等平臺的人員、設備“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同步跟進、同頻報道,首發全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相關報道。同時,利用無線巴中“1+N”融媒體平臺,與央視新聞、新華網、四川觀察、學習強國等媒體及全市5個區縣融媒體中心上下聯動,還借助視頻號、抖音、快手、戶外屏與今日頭條等平臺,多次轉發,構建大屏小屏集群發聲、線上線下結合、臺報網端微聯動的矩陣式傳播新格局,努力實現輻射范圍最大化和社會影響的最大化。
在宣傳形式上,多種表現形態和手法并用。根據旗下平臺屬性和受眾需求,巴中廣電實行“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分眾傳播”策略。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安葬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2.5萬余名英烈長眠于此,其中17 225名烈士的墓碑上沒有名字,叫“娃子”“女子”的就有278位。陵園入口狀若“山”字的巨石,當地群眾稱它為“江山石”。2021年9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整版報道巴中“江山石”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熱議。巴中廣電緊抓熱點,推出融媒體報道《“娃子”,你是誰?》,融合紅色檔案、影視資料、主播講述、人物訪談等元素,采用海報、H5、圖解、vlog、視頻、圖文等手法,針對不同圈層受眾生成電視大屏版、報紙專題版、網絡精華版、廣播延展版、“云課堂”課件版、紀念館講解版等多種融媒體產品,在旗下各平臺首發后,又借助央視頻、四川觀察、封面新聞、視頻號、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平臺和5個區縣融媒體中心轉發,分眾傳播,全網閱讀量達1.3億次、點贊量超過 1 000萬。此外,巴中廣電也根據受眾和平臺特性,將《說說我家的大變化》《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四川巴中“聲”情告白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我為群眾辦實事》等生成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版本播(刊)發,讓黨史學習教育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還可通過交互行為來實現。為此,巴中廣電積極引導網民直接參與主題宣傳和主題報道,讓受眾進行自主傳播;與此同時,還發起“百家黨端看老區”聯合采訪活動,邀請河南省信陽市、陜西省漢中市、四川省廣元市、江西省贛州市、安徽省六安市、浙江省金華市等的融媒體中心、新媒體平臺150余家,走進革命老區聯合采訪,在官方客戶端、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平臺多方互推、互評互贊。《理論大家講》直播欄目,走進機關、社區、學校、企業,以主播講、基層干部講、市民代表講以及搶答、互問互答等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受眾除了能在無線巴中直播平臺收看、互動外,還能通過QQ、微信、抖音等平臺進行轉發、評論。據統計,該欄目做的12場直播全網瀏覽量累計2 200余萬次、點贊量超過150萬。“放歌巴中”全民歌唱大賽,吸引500余人報名,累計瀏覽量9.7萬次,留言5.3萬條,獲贊6.9萬。專題H5《清明祭英烈 鮮花獻忠魂》,讓千里之外的網友也能線上獻鮮花寄哀思。《黨史知識網絡答題》累計參與人數12.6萬,答題1 200余萬次,并成功舉辦“請回答1921-2021”——黨史知識答題四川挑戰賽(機關黨員干部專場)決賽。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報道形式,以不同的觸角伸向不同的人群,讓更多老百姓沉浸于建黨百年的喜慶氛圍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一步增強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在“人人可為記者”的自媒體時代,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混雜、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嚴重沖擊和干擾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因此,各級主流媒體要加快媒體融合,深入踐行“四力”,練好“十八般武藝”,鍛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通、創新實干、能打勝仗”的宣傳鐵軍,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不斷提高主流媒體的品牌價值,擴大主流媒體的品牌效應,檢驗初心使命,書寫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只有政治上堅定、思想上清醒才能成為樹旌旗、展風采的宣傳鐵軍。巴中廣電采取多維視角,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黨史讀書會、
黨支部城鄉結對共建、好記者講好故事等活動,用新聞人的眼光、鮮活的事實,旗幟鮮明宣傳黨的主張,闡釋黨的方針政策,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激發干部群眾改革發展的獲得感、祖國強大的榮譽感、干事創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強大動力。
“腳下粘泥土,心中有陽光。”巴中廣電制度化、常態化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著力提升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編輯記者主播走進紅色遺址遺跡、脫貧攻堅現場、重點項目建設一線、基層群眾身邊,以新聞人特有的方式(行進式、蹲點式、體驗式)開展采訪報道,把采、學、行相結合,練腳力、修眼力、強腦力、磨筆力,將“四力”融入新聞實踐,不忘初心使命。
媒體人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直接關系著新聞宣傳工作的成效。巴中廣電著力加強全媒型、技能型、專家型人才培養,通過積極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年百城·巴中篇》《走村直播看脫貧》,全國7省20城7家媒體聯合行動《雙城記,我的城市我的家》,四川廣播電視臺《巴文化藝術節》《光霧山國際紅葉節》融媒體直播和2021海外華文媒體巴中采訪行活動,以及開展“百家黨端看老區”“老區新貌”“我的初心故事”等采訪活動,讓編輯記者主播們在同一題材、同一現場觀摩學習、實操練兵,提升其策、采、編、發等能力,扛牢主流媒體的擔當,踐行媒體從業者的使命。
創新無止境,破圈無邊界。欲篤行主流媒體的擔當使命,展現在重大主題節點面前的高站位與不拘一格,實現主旋律、正能量的“破圈傳播”,地市級主流媒體需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同黨史宣傳教育貫通起來,在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隊伍活力等方面大膽突破,融合創新,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奮進新時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媒體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