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煜
(作者單位:哈爾濱音樂學院)
2020年4月15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通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承辦的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評獎工作啟動。作為中國電視劇最高“政府獎”,此次評選范圍首次將網絡劇納入評選范圍,由此可見,網絡劇已逐步成為我國狹義傳統影視劇的強力競爭對手。
網絡劇是基于網絡視聽而誕生的一種新電視劇藝術形態,由于其題材多、受眾廣、傳播快,更加符合當代群體的日常娛樂文化需求,因而成為大眾鑒賞活動中的一部分。
近些年,網絡劇逐漸成為我國學者的重點研究對象,目前國內圍繞網絡劇的藝術批評尚未形成學科性體系,然而隨著我國網絡劇事業的不斷發展,網絡劇藝術批評也逐漸進入國內學者的研究范疇。在接受美學視角下,筆者就網絡劇受眾審美需求的改變進行分析,并提出其新的發展路徑。
針對網絡劇的界定問題,大多數國內學者認為其是“針對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和網民的收視特點制作的,通過互聯網傳播和互聯網接收終端收看的,融諸多藝術表現元素于一體的,故事性較強的綜合視聽敘事藝術”[1]。網絡劇之所以區別于電視劇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最大的原因在于各自傳播媒介的差異。網絡劇依托于互聯網平臺,而傳統影視劇則依托于廣播電視平臺,前者不受地域限制,可通過手機等移動端,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比較自由和隨意地觀看,呈現出日?;蜕罨膶徝捞卣?。
網絡劇受眾的劃分通常以年齡、職業及藝術接受程度等為依據來劃分受眾群體,而如今則是以參與程度和身份認同來賦予受眾“網民”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網民”角色群體與實際的人群屬于具有交叉性質的同一群體,但實際所呈現的是線上或線下兩面“角色”的轉化。“角色”的代入代表受眾審美意圖的覺醒,同時意味著在鑒賞活動中,其從被動接受轉化為個體角色的主動接受,作品的藝術創作將與接受者藝術鑒賞處在“同一平面”且相互影響著,而網絡劇受眾也以“動態”維度的方式訴諸“角色”的審美需求來影響網絡劇的創作。
網絡電視劇與傳統電視劇相比,由于網絡題材內容的選擇、審美表達方式等方面相對靈活,校園類、懸疑類、非主流等以市場為導向的題材比重逐漸提升。作品中價值理念的偏差問題,使得作品本身沒有同時兼顧到網絡性與文藝性的統一,沒有真正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從而呈現出了肆意瘋漲的“怪態”。比如,在題材內容上的戲仿和惡搞、虛化與幻化對現實主義的消解及“三俗”的泛濫對價值的貶損,這是單純地滿足受眾獵奇心理所造成的失美,談不上所謂的正確引導亞文化發展的需求。
現階段,我國影視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網絡劇內容的監管法則,使網絡劇在快速發展時,同時能夠更加趨于規范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網絡劇市場需要在兼顧政策法規與審美規則的同時,尊重大眾的審美需求,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屬性,使網絡劇作品的內容創作能真正扎根于人民群眾生活,能真正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文化。
隨著融媒體平臺的發展與技術革新的影響,互聯網時代的“倚網型”藝術“軍團”逐漸壯大,多類型的傳媒藝術通過網絡平臺集中出現在大眾審美視野中,受眾群體在審看過程中也會發現,電影、電視劇等傳媒藝術各自的視覺呈現方式存在較多的不同。
電視劇在早期發展中會偏向紀實性,而電影在創作過程中對視聽效果的要求會更加精確。電影藝術一般出現在電影院及劇場當中,電視劇藝術則是出現在廣播電視平臺。媒體平臺融合后,能將電影、電視劇同時呈現在大眾面前供其挑選,但也導致受眾群體面對多種藝術形態時審看方式逐漸變得單一,進而出現了把電影視覺要求“嫁接”在電視劇上的現象,激發了受眾對電視劇電影化的視覺需求。這種視覺需求使得很多網絡劇為了吸引觀眾,在畫面創作上借鑒電影畫面創作的風格與形式,而受眾群體更傾向于選擇觀看制作精良的視覺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審美選擇。
除了視覺上的需求,“聽覺也被認為是人類感覺中最富有審美性質的感覺”[2]。在網絡劇電影化的視覺需求進程中,網絡劇中的音樂制作逐步成為影響受眾審美需求的關鍵因素,所以后者對于網絡劇的“聽覺需求”也逐漸增加。受眾的“聽覺需求”的形成,源于音樂本身在網絡劇當中的節奏功能、戲劇功能、抒情功能的復合表達,當這種復合表達與網絡劇主題逐步契合時,受眾的“聽覺需求”隨之產生,繼而形成獨特的審美需求。網絡劇音樂作為廣播電視音樂的一種,它與傳統音樂“現場直接感知”的傳播方式不同,受眾對廣播電視音樂的感知,需要經歷一個由電磁波向聲波和光波還原(解碼)的過程,因此廣播電視音樂也就從本質上與傳統音樂有所不同。廣播電視音樂制作是網絡劇的重要創作環節之一,其附屬于網絡劇的功能需求,是一種與受眾相互作用后逐漸形成的審美需求。廣播電視音樂逐漸成為獨立的藝術文本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進行二次藝術傳播,所以在藝術與媒介融合的進程中,網絡劇的視聽審美成為受眾頗為重要的審美需求。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劇作為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的視聽綜合藝術,確實為當時的受眾帶來了新鮮感,雖然當時的受眾還只能處于一種全然被動接受的狀態”[3]。現如今,新媒介形式的出現致使受眾視野再一次偏移至網絡劇的“身上”,受眾在鑒賞網絡劇的活動過程中,除了感受媒介帶來的不同體驗,更多地是對網絡劇創作的故事情節進行體驗。比如,受眾在鑒賞觀看熱播的古裝劇或穿越劇時,會無意識通過該作品產生與作品相關的情節體驗,進而會產生一種心理需求,最后達到一種美的體驗。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技術的革新促使網絡劇的承載媒介逐漸呈現智能化趨勢。受眾觀看網絡劇時,可以用“碎片化”的方式“追劇”,此舉打破了時間、空間對受眾觀看行為的限制,讓后者更能在繁忙的生活中進行“碎片式”的娛樂。最終,這種基于大眾生活方式衍生的網絡劇,進一步激發了受眾對網絡劇產生的“陪同式”心理需求。
因此,網絡劇在制作上應考慮貼合生活并高于生活,滿足受眾對于內容與自我的需求。網絡劇不僅要通過故事情節,讓人們對不屬于自己的新奇體驗感到好奇,還應該讓人們與網絡劇當中的人物角色相連接,激發受眾的心理代入感,如此,網絡劇的情節故事才能通過一種新奇體驗的方式真正植入受眾的內心。由于網絡劇作品中的情節與人物形象,每一位受眾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鑒賞過程中,觀眾有時會不自覺將自我置身于網絡劇故事情節中,有時又會處于客觀的鑒賞者角度,而這種主客觀鑒賞視角的不斷互換,再次激發了受眾對于深度體驗感的追求。
一個時代一代人,每代人的思想、要求、理想、利益都有它的獨特性,而這些特性會在藝術作品中顯現出來,也會映射當時的人們對于特定時代文化的需求。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網絡劇的創作一直處于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創作者往往更愿意抓住所謂的“題材紅利”“爆款原則”。而以往的仙俠劇、甜寵劇、穿越劇等,對于新一代的受眾來說,更像是“商品”而非“作品”。在此背景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進一步加強了對古裝劇的審查。與之相反的是,現實主義題材網絡劇則受到大力扶持,在備案和過審方面有著更多優勢。
從熱播劇《開端》來看,在“無限流”“劇本殺”的外殼下,它最核心、最珍貴的特質是其濃烈的現實主義底色,編劇把目光投向底層人民,用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出小人物鮮活的故事,以及所承載的社會議題,這些無一不證明著新一代的受眾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對當下現實的觀照之中,受眾想通過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的縮影,看到人性的善與惡。
同樣,《我是余歡水》《隱秘的角落》《白色月光》《怪你如此美麗》《沉默的真相》等由社會熱點事件、痛點事件改編而來的劇集,由于故事情節本身具有較強的沖突性、話題度和吸引力,會具備一定的觀眾基礎和主題深度,能夠吸引更多的公眾關注并引發社會輿論。
隨著市場的正向反饋,中國網絡劇的審美價值與道德感也在提高,后者選擇的題材內容,大多揭示了人性的多面與復雜的特點,深入探究了人生的價值,著重引導著人們積極向善,如《白夜追兇》《無證之罪》《長安十二時辰》《慶余年》等。可以說,只有盡可能從人們的生活層面出發,直擊社會話題,從精神層面滿足受眾的現實需求,網絡劇作品創作才可能搭上時代的“快車”,實現更好的發展。
網絡劇作為一種依托于技術的藝術形態,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藝術創作者想要通過藝術作品來給予受眾審美上的體驗,就要在創作內容品質上體現出它的審美價值。當前,對于網絡劇創作來說,巨額投入、著名演員、知名導演等無疑成為創作環節的標配,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眾多受眾的審美取向,但網絡劇的內容品質并沒有因此而得到保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網絡劇的精品化打造不應僅限于制作層面,同時應該兼顧內容層面,從而探討網絡劇的審美價值導向。創作者應從題材、類型、手法多方面進行引導,注重品質,打造精品,保證作品本身對于真善美的追求。
近幾年,流行文化中的流行梗有一半幾乎都是由網絡劇孵化出來的,“網絡劇已打下流行文化的半壁江山”[4],在某種程度上,網絡劇已然成為塑造新一代青年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中國網絡劇的內容創作也在嘗試向傳統文化借力,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內涵,也在網絡劇的再創造中不斷得到新的詮釋。在此,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延伸的兩個關鍵詞,足以完美概括出網絡劇的文化核心與發展趨勢。第一個詞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洗禮了中國人幾百年,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本身就包含了關懷現實生活中底層民眾的價值取向,這種精神傳統也仍然為當今針對受眾審美需求的創作提供了理論支持。第二個詞是“厚德載物”,網絡文藝的表現形式不僅要多樣化,還要有“深厚的內涵”,從本質上賦予網絡劇作品向善向美、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功能。所以,創作者要善于借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創作優質的網絡文藝作品,從而引領新“國風”的 創作浪潮。
審美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網絡劇在向受眾群體傳播的過程中,除了內容本身與現實生活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文藝作品本身與人本身的交互行為。而傳統媒體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并不參與作品傳播環節。網絡上的審美互動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網絡評論。如今,人們所看到的視頻彈幕及在微博上的留言,或者是一些公眾媒體和社交媒體上的觀點看法,都是網絡評論。作為一種審美互動形式,網絡評論使得網絡劇與觀眾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審美循環。比如,當網絡電視劇增加彈幕功能時,這種簡短的藝術評論方式提高了受眾的參與度,能夠將不同時間維度的受眾同時聚集在劇情的時間點上,此時觀看作品的人就擁有了“實時陪伴”的心理體驗。因此,創作者可以通過增設視頻彈幕增強審美互動,了解受眾對于作品的反饋,從而將其作為下一次創作前的借鑒參考,滿足大多數受眾的需求。當熱播劇彈幕數量較大、評論涵蓋范圍較廣時。這種新媒體時代的審美互動,增強了觀眾的深度參與感,成為受眾與創作者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所以,創作者可利用網絡媒介技術搭建平臺,吸引受眾參與互動,使其成為當下網絡劇創作發展的新方向。
經過多年的發展,網絡劇在技術浪潮的推動下從最初的低劣作品逐步發展為質量較高的專業作品,并衍生出多種劇集形態,在網絡媒介中生根發芽,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傳播渠道。網絡劇與媒介具有同樣的互動性,使關乎影像的個性審美轉變為大眾審美,在這種互動之中,主流與非主流的意識形態相互交織在一起,對于網絡劇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的網絡劇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炒作輕作品等問題,只有在創作過程中意識到受眾審美需求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源動力,以觀眾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為中心,“并緊盯信息技術前沿,適應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趨勢,推動網絡劇拍攝、制作、存儲、傳播、評價、監管全鏈條技術創新升級”[5],才能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