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穎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教育人如何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具體落實到學校的育人行動中?如何在學科教學為主的教育活動中,真正“發展素質教育”?顯然,我們需要在把握時代要求、理解時代兒童的過程中明晰著力點和關鍵處。
視角一:時代新人
人即目的。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每一個教育人都必須明確這個時代究竟需要我們培養怎樣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表明,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是“完整的人”,因而需要“全面育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昭示著,在這個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需要“從娃娃抓起”的系統工程。激發好奇心,鼓勵探究欲,珍視每一個奇思妙想,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的定位。
視角二:時代兒童
這個時代的兒童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很多孩子“還沒學會認字,就先學會了上網”。學校已不再擁有傳播知識的獨特優勢。但浸入日常生活的網絡,在大大提高兒童獲取信息的便捷度與速度的同時,也減弱了他們與現實世界的聯結,造成虛擬與現實邊界的模糊、認知深度和邏輯關系的不足以及彼此之間交往方式的變革。除此以外,“孤獨”的成長環境,過度的愛的保護及期待,都是這個時代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獨特問題。從兒童健康成長的需求出發,我們不難發現,深度理解、高階思維以及社會情感的培養,都成了這個時代給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提出的新命題。
視角三:“這門”學科
對教師而言,立足學科達成“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育人目標,前提是明晰本學科在人的素養涵育中的獨特價值。以數學這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為例,其在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智力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小學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和數學表達三個方面,具體以數感、量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等11個關鍵詞予以表達。這顯然與其他學科的育人價值及功能不同。可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共同目標下,因各門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必然帶來各不相同的教學內容和各有側重的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可以架構一個三維模型,以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為縱軸,當下兒童與本門學科的獨特性則是基本面的兩個維度。如此三維視角的探尋,是否有助于我們高質量地落實學科育人的職責呢?可且探且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