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春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核心素養在數學學科中主要體現為“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不同學段“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教學內容在目標定位、內容組織、學習進程等方面體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在主題統整式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聚焦現實生活情境和真實問題,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綜合與實踐”領域主題統整式教學的有效開展,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形成和發展模型意識、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不斷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培育核心素養。下面,本文以“常用的質量單位”的主題統整式教學為例,來展開探討。
常見的質量單位在小學階段主要包括克、千克和噸三部分內容。在蘇教版教材中,“千克和克”安排在三上第二單元,共設置了三道例題,其中,例1教學千克的認識,1課時;例2教學克的認識,例3教學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1課時。“噸的認識”安排在三下第二單元的例2,1課時。
在一致性視角下,基于對主題統整式教學的思考,筆者將以上兩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把克、千克和噸三種質量單位集中在三上進行教學,確立本單元“綜合與實踐”教學的主題為“常用的質量單位”,通過開展操作體驗課、主題拓展課,建立并豐富學生對物體質量的感悟與體驗。在操作體驗課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推理等活動認識質量單位,建立較為清晰的1克、1千克和1噸的體驗,培養學生關于質量的量感。在主題拓展課中,通過設計任務,讓學生去生活中了解、調查相關物品的質量,引導他們在數一數、掂一掂、算一算等活動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質量單位的感悟與體驗,最后讓他們通過查一查,更多地了解質量單位的相關知識。
1.聯系具體生活情境,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和噸,通過開展比一比、稱一稱、拎一拎、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動,知道比較物體輕重的常用方法,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噸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并能正確地進行常用質量單位之間的轉化。
2.結合實際情境,初步掌握用盤秤和小型電子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不斷豐富對常見物體輕重的感知,發展量感,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3.在相關學習實踐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提升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操作體驗課】認識千克和克
1.激活經驗,感知質量單位
(1)反饋課前“小調查”: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物品質量的信息。
(2)初步認識“千克”和“克”:明確“千克”和“克”都是常用的質量(重量)單位;交流對“千克”和“克”的已有認知。
(3)認識常用的質量測量工具。出示常用的秤,介紹用法。
2.多維體驗,培養質量量感
(1)體驗“1千克”有多重:通過稱一稱認識1千克;通過拎一拎體驗1千克;找生活中大約重1千克的物品;體驗2千克;體驗10千克。
(2)體驗“1克”有多重:通過稱一稱認識1克;通過掂一掂體驗1克;體驗2克;找大約重1克的物品。
(3)教學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3.實踐應用,積累質量經驗(略)
4.回顧反思,發展核心素養(略)
千克和克的認識無論在教學目標上還是在學習方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將千克和克放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主要是為了創設對比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進一步體會千克和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學生對物體輕重的感知是在比較過程中形成的,選擇千克還是克作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通過多維體驗活動,有助于學生建立1千克、1克的量感;通過拎一拎、掂一掂,能使學生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具體重量,促進他們建立清晰的質量感。
【主題拓展課】調查與分享
設計如下調查研究單:
1.小調查
★逛菜場:
(1)稱1千克雞蛋,用手拎一拎,再數一數,大約有____個。
(2)稱1千克大米,用手拎一拎,保持半分鐘,感受是:_______;再拎一拎10千克大米,保持半分鐘,感受是:_______。
(3)和媽媽一起買今天的菜,看一看,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再幫媽媽拎一拎,你能拎起幾千克重的物品?
★逛超市:調查一下,哪些袋裝或瓶裝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單位的?
2.小研究
除了課堂上所學的克、千克和噸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質量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可以到互聯網上查一查,也可以查閱相關書籍,或向他人請教。
本節主題拓展課是學生在學習克、千克和噸之后開展的一次實踐活動。分為兩個板塊展開,第一板塊小調查,主要是讓學生帶著數學的眼光走進菜場、超市,從質量的視角觀察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引導學生通過拎一拎進一步體會到1千克雖然不是很重,但如果保持半分鐘就會感覺很吃力,讓他們體會到拎同樣重的物體,時間越長越費勁。第二板塊是關于質量單位的知識拓展,學生課前獨立調查研究,課堂上交流分享,拓展知識面。通過調查研究,學生會對質量單位有更豐富的認識,如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質量單位斤、兩,以及它們與千克和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半斤八兩”這一成語的由來等,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新課標特別強調數學“度量”的教學,度量是進行定量刻畫的起點,數學中的數、量都源于數學度量,都是度量的結果,真正體現了數學本質的整體性與一致性。對常用的質量單位進行主題統整式教學,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度量的本質——包含若干個度量單位。對物體質量而言也是如此,如一袋大米重10千克,其實就是說這袋大米的質量由10個1千克組成,這里的“1千克”就是度量單位,“10個”就是度量的結果,這與之前學習的物體的長度度量(認識長度單位米、厘米、分米和毫米)和時間度量(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主題統整式教學十分重視對度量單位的教學。教學1千克和1克時,教師通過開展多維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具身體驗并感悟到1千克和1克究竟有多重,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克是一個很小的質量單位,在稱比較輕的物品時常用克作單位;千克相對于克而言是較大的單位,但相對于噸而言又是較小的單位,在選擇合適的單位表述物品的質量時,要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
對常用的質量單位進行主題統整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系統建構質量單位體系。克、千克和噸三個質量單位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每個單位在表達物品質量時既有特定優勢也有一定的不足。為了方便表述,我們要學會靈活選用合適的單位進行表達。因此,將克、千克、噸集中教學,有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質量體系進行系統梳理與建構,從而使他們形成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以便于他們合理地選擇使用。另外,教師還注意通過實踐性調查研究,引導學生了解更多質量單位,如我們常用的斤、兩,以及它們與千克、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同時還介紹了統一計量單位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溝通與表達,讓學生在系統架構更為豐富飽滿的質量單位體系的同時,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對常用的質量單位進行主題統整式教學,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應用機會,更便于學生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學習質量單位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物品質量的視角來定量刻畫物品,從而豐富學生認識世界的視角。例如,以往學生去超市購買食品,可能會更多地關注食品的口味、價格、包裝等,現在他們還會去關注食品的質量以及延伸出的每克(千克)物品的價格等,正是在這些自覺和不自覺運用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不斷提升,數學眼光越來越獨到,數學思維越來越縝密,數學語言越來越科學,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隨之得到了持續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