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慧
在小學高年段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升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實現從“讀”到“寫”的過渡呢?續寫是一種實用且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六上第四單元為例,簡要談談小說續寫練習的教學探索。
六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兩個: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這兩個語文要素體現了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讀”,二是“寫”。讀,要求學生掌握小說這種文體的特點,懂得抓住小說“情節”“環境”“人物形象”三要素,領會小說主旨,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寫,要求學生以本單元學習的小說為例,發揮想象,試著寫虛構的故事。
低、中年段的習作練習以寫實為主,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狀物、摹景,都應建立在對現實生活觀察的基礎上。習作是生活的再現,語言是對生活細節的描繪,這樣的習作對于學生來說是“有根之樹”。六上的創編故事是學生虛構寫作的開始,這就要求有情節的推動,有環境的渲染,有人物形象的塑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要符合生活的情、理,又要讓矛盾沖突更加集中。這樣的要求遠高于想象作文寫作練習的要求。對于初次接觸這類習作的學生來講,創編故事有一定的難度,創編的故事容易出現主旨不明確、情節不清晰、人物形象不鮮明等問題,變成“無根之樹”。
續寫正是閱讀小說與創編故事之間有效的橋梁,學生在創編故事中遭遇的難點可以通過續寫練習逐一攻克。如果說習作就像建筑,那么創編故事的起點尋找素材就像挖地基,接下來搭建故事框架就仿佛夯實地基、規劃房屋結構,而這些距離“建筑物”的竣工還很遙遠。同樣,續寫練習的起點是教材的小說文本,是已經頗為宏大的“建筑”,學生需要做的是在學習與模仿的基礎上再創造,這就大大降低了難度,自然而然實現了從記實習作到創編故事的過渡。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把握小說主旨,思考作者的創作意圖。但這種感悟往往流于淺表,不少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傾向于格式化,甚至總結出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的套路,即“通過某某描寫,展現某某人物的某某精神,表現對某某精神的贊頌(或對某某行為的批判)”。這樣的感悟、賞析千篇一律,缺少個性,缺乏深度。
續寫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因為要對文本進行續寫,必然要對文本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剖析。以《窮人》為例,學生會考慮文本語言風格是幽默還是平實,續寫時如何延續這一風格;惡劣天氣、家中簡陋但井井有條的環境描寫對刻畫安娜夫婦有什么作用,續寫時是否可以沿用;運用什么方法刻畫安娜的形象,是通過語言、動作的描寫,還是心理獨白的大段呈現,續寫時是繼續這一方法還是另辟蹊徑。
因為需要在小說文本這一現有的“大廈”上搭建新的故事,學生必須對文本進行主動、細致的閱讀與感悟,這一過程也就加深了其對文本理解的廣度與深度。
留白,是指在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了使整個畫面、章法更為和諧精美而有意留下空間的藝術創作手法。文學上亦多有“不著一字,而形神俱備”的留白,這可以讓欣賞者憑借自身的文化素養,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思考、去聯想,從而獲得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和把握。
本單元的小說文本也具有這樣的留白,如《橋》一文的故事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老太太來祭奠丈夫和兒子,暗示老支書和小伙子都遇難了,那么得知這一消息的老太太和村民是怎么想的呢?人們又做了些什么呢?此外,《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文中老支書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其形象是鮮明的,他的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給讀者以深深的震撼,但作為一位父親,他的父愛是缺失的嗎?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文本的留白,并試著想象與補充,有助于其加深對文本的解讀,打開續寫的思路,更進一步豐富小說的內容,從而更加貼近作者的創作意圖。
小說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引領讀者認識社會,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讀者通過閱讀文本對主人公的外貌、心理、語言、動作等的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認知經驗、觀察角度等的不同,讀者分析出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樣的。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立體地刻畫小說的人物形象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續寫來實現。如《窮人》中漁夫的形象比較好理解,通過文本中為數不多的描寫,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強壯勇敢、有責任、有擔當的好丈夫、好父親、好男人的形象。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續寫加深對漁夫這一既豐滿又立體的人物形象的認識。
續寫應延續原文的主旨,并與之保持一致。學生續寫時易出現的問題就是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導致續寫偏離主旨。如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認識到自己續寫上的偏差,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以《在柏林》一課為例,筆者的課堂續寫指導如下:
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多年以后,這個故事仍然在延續,會發生什么呢?
生:我想續寫的內容是“火車到站了,兩個小姑娘走到老兵的身邊,懇請由她們來照顧這位失去三個兒子的母親”。
師:很好!這是對故事情節的補充。
生:轉眼很多年過去了,兩位小姑娘也長大了,她們把老婦人照顧得很好,但是老兵卻再也沒有回來。
師(追問):你們平時都喜歡皆大歡喜的結局,剛剛兩位同學補充的結局是不是不夠光明,不夠有希望?要不要改成光明的結局?例如,幾年過去了,戰爭結束了,有一天老兵帶著大紅花回來接老婦人……
生1:不能改!我們要表現的是戰爭的罪惡!
生2:小人物在戰爭中是受盡磨難的。
生3:我們要表現的是在戰爭中受盡磨難的一類人,而不是某一個僥幸的家庭。
…………
課堂續寫進行到這里,筆者發現學生在如何續寫、續寫什么內容、故事朝著什么方向發展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且是在深度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理解小說社會擔當的基礎上進行續寫的。
在深度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情況下,教師應允許學生構思出不一樣的結局,以多元的結局展現小說的主旨。同時,表現不一樣的結局也可以用不一樣的形式,以《橋》為例,筆者的課堂續寫指導如下:
師: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來祭奠她的丈夫和兒子。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后面還會發生什么呢?請你發揮想象,續寫結局。
生1:在老太太身后,村民們自發地排著隊來了。
生2:幾個月后,在木橋垮塌的地方,一座石橋橫跨溪流兩岸,這是鄉親們你家一籃雞蛋、我家幾袋番薯的捐贈搭建起來的。
生3: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增加一句“橋頭立著老支書的塑像”。
生4:我再接一句“他的目光還是那樣嚴肅,卻又那樣深情”。
從以上故事結局的續寫中,可以看出學生正試著更進一步去表現老支書的精神品質。如此,學生心中老支書這一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更加豐滿了。
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反轉以及前后的落差,往往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教師指導學生續寫時,可以引導其挖掘可以反轉的人物形象,通過強烈的落差塑造人物的擔當與大愛,這同樣能夠為小說主旨服務。如《橋》一文中的小伙子身為共產黨員,他為什么一開始會偷偷排在隊伍中?是貪生怕死嗎?為什么在洪峰來臨的剎那,他要讓老父親先走?他是一個擔當精神不夠、思想不夠成熟的青年共產黨員嗎?這一形象在原文中是不夠清晰的。
筆者引導學生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續寫指導:
師:你能在續寫中更改文中小伙子的形象設定嗎?
生1:可以更改,他一開始偷偷排在隊伍中,應該是想到這個家中還有老母親需要照顧。
生2:他也深愛著自己的老父親,所以洪峰來到時想著讓父親先走。
師:如何在續寫中實現這一反轉呢?
生1:可以讓人們在祭奠的過程中懷念他,說起他日常生活中孝親敬老的故事。
生2:可以讓村民們提到小伙子的鄉村脫貧構想,他并不是貪生怕死,只是因為有未竟的事業。
在以上續寫指導中,小伙子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由模糊變得清晰。同時,續寫也落實了文本想要表達的主旨:共產黨員總是“義務在先,權利在后”。
如教學《在柏林》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關于聲音的細節描寫:數數的聲音蓋過了車輪聲,表面上看似老婦人不懂公共場所的禮儀,實則暗示她失去三個兒子的深悲劇痛;嗤笑聲本為樂景,但對應后文老婦人因戰爭喪子,因喪子而瘋,則是樂景襯哀情;火車車輪前進的“咔嚓”聲,看似單調重復,實則暗示龐大的戰爭機器滾滾向前,車廂里的這些普通小人物都無能為力。學生在關注到這些細節之后,便巧妙利用細節的照應,讓自己的續寫與原文更加融合:
師:同學們已經關注到了小說中關于聲音的幾處細節描寫,在你的續寫中,可以讓細節再次與前文照應嗎?
生1:兩個小姑娘不再笑了,車廂里靜得可怕,只聽到車廂外火車行駛的咔嚓咔嚓聲。
生2:我想補充一下,可以再加一句“但很快,老婦人執著數數的聲音便蓋過了這咔嚓聲,一、二、三……人們靜靜地聆聽著”。
生3:也可以補充細節“隱約有誰在輕輕地啜泣”。
在以上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置身于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之中,與主人公同頻共振,感受文本情境中的那些細小的聲音,感受聲音背后的情感,從而在續寫中做到細節上的前后呼應,情感上的融合。
教師在小說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續寫練習指導,有助于其達成“創編故事”的單元學習目標。學生運用好續寫方法,對其深入理解小說主旨、領會作者創作意圖、提高寫作水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