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雪
(黑龍江省大慶市慶風小學 黑龍江大慶 163311)
從近幾年的數據上來看,國外研究遠高于國內,在國外作為第二語言的輔助學習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深入且豐富,但大多集中在繪本教學的某一兩個方面,能夠系統研究得不多。國內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英語繪本教學研究的意義,繪本教學的特點,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其觀點在英語繪本教學中具有一定啟發性和實踐意義,而且繪本文本內容編排的獨特性以及語言呈現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在學習過程中互動、分享應該成為繪本教學過程的學習模式之一。
(1)合理分配課時
教師在遵照小學生語言認知規律和特點,科學分配繪本教學課時。比如,一學期中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集中、整篇地進行英語繪本教學,這樣能夠滿足孩子們持續的學習興趣和連貫的思維及對文本的完整理解。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強調的英語教育目標以及多元目標課程理念,對學生分層、分時、分內容進行多元評價,既確保了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又兼顧了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設計課外延伸活動
為了讓學生將學到的豐富語言材料學以致用,我校策劃、組織了與英語繪本教學相關的全校性系列英語文化活動。比如,成立英語戲劇社,策劃各種異域節日的巡游活動,組織一年一度的英語童話節,各年級各班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繪本故事通過表演形式搬上舞臺,每一位學生都要參與班級的童話劇。這樣便確保了全校學生都有機會上臺展示。“六一兒童節”前夕的英語故事比賽、學生的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英語繪本學習后的多元化的展示平臺和機會,從而形成一個英語繪本教學研究的完整生態鏈,各環節與形式之間既有關聯性又有獨立性。所有的研究實施使得學生就像被浸泡在大海中的海綿,充分地輸入、吸收、運用英語語言,了解多元文化,在自然習得語言的同時,得到全面、多元的發展。
(3)制定完整的研究體系
我校將英語繪本教學納入一個完整的校本課程研究系統中,每一位英語教師都參與研,因此,全校的每一位教學主體和客體都是英語繪本教學研究的受益者。另外,研究不是一兩節公開課或者研究課,更不是大型活動時的作秀課,而是一種常態下持續的教學生態,這樣確保了教師們安心、靜心、專心地深入研究。最后一點就是英語繪本教學的研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內,而是從英語繪本的選材到備課、制作教學課件,從英語繪本教學策略到教學具體步驟,從上英語繪本課到全體教師有計劃性地進行觀課、評課,從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到學期末的終結性評價等英語繪本教學活動都進行了研究和具體實施。
學生的英語繪本課堂。孩子期望從里面收獲什么?學校又應該幫助他們收獲什么?顯然,作為英語老師如果單純把繪本學習當作了孩子們學習做人做事的手段,就母語學習而言,這不難理解,但若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話,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所以我認為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培養無疑是放在首位的,其次考慮的才是在學習繪本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滲透。這其實與小學英語多元目標的設計與落實并不矛盾。試想:孩子們如果連基本的語言技能都沒有掌握,又如何用技能去理解文本,去感悟文本內涵?而從中學習做人做事又從何談起?
那么,英語繪本課堂到底應該怎么設計?
(1)通過聽,初步感知語言符號
眾所周知,孩子用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用耳朵傾聽來自周邊環境的一切。聽和看在語言學習中始終擺在首位。有語言學家曾對一些通曉數種語言的人進行了調查并通過這些調查證實了要學會一門語言,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大量的聽,而且要身臨其境,盡可能置身于要學習的語言環境中去。至于詞性的變化、格的變化、動詞詞尾的變化等則都是第二步的事情,就像一個人學自己的母語一樣。因此,大量的聽力訓練對于學好一門語言是至關重要的。
全身反應教學法,由老師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根據語言學習本身的規律,從小孩學語言的角度來看,首先是要學習聽的能力,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發展成說的能力,再發展成讀和寫的能力。當學生有了一定語感,小孩子有意愿說了,敢于說了,開始說了,并且說得自如、自然,那么語言輸出就成為現實。
在進行英語繪本教學設計時,教師除了對繪本相關背景知識做一定鋪墊,對故事內容做一定預猜以達到“warm-up”和課堂導人的目的,語言輸入的第一步就是要設計學生對繪本地聽。而且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任務有目的的聽,同時主張以具有完整意義的語段或者語篇為教學單位,重視語言內容和意義,連貫地對有著豐富上下文語境的繪本文字進行反復聽,在學生通過聽并逐一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初步感知語言符號,簡單了解繪本內容。
(2)通過看,直觀感受語用場景
其實,在英語繪本的教學設計上,有些環節并不需要完全獨立進行,而是可以整合、同步進行的。比如,教師問設計觀看動畫與聽讀繪本活動同步進行。學生看著動畫聽繪本故事,既能通過動感的畫面增強孩子們對繪本故事的直觀印象以及對繪本語言材料的初步了解,又能激發孩子們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重要的是,動畫創設的細節和情境能夠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語用的適切性,讓語言輸入學習和未來綜合語言的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師在一節英語繪本課的前期部分重視看、聽各環節的設計,可通過設計簡單問題,布置有層次的任務,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進行視、聽的語言輸入。比如,繪本的首次呈現,教師可給出簡單任務,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聆聽聆聽完畢完成任務,比如回答1-2個簡單問題等;接著可睜開眼睛帶著有一點難度的問題去邊看動畫邊聽第二遍,然后再回答問題。隨著問題難度的增加以及學生對問題的解答,學生無論對繪本中的英語語言還是對繪本內容都有了較好的初步感知。
(3)通過讀,模仿、練習語言,感悟、理解文本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英語繪本的學習遵循相同的道理?!白x”是讓學生獲得英語語言輸人和理解文本的重要步驟。通常來說,語言輸入的第三個環節是“讀”,為了使“讀”既不單調,又有層次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并且一環比一環更深入的讀。就教學設計而言,教師首先應該進行“仿讀”的設計,我校也稱作“跟讀”,這是“讀”的最基本環節,是“讀”的初級階段,只有充分的“仿”,才能讀得“像”、讀得準,才能過渡到讀得自如、好聽,完成從“形似”到“神似”的飛躍,該環節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語調和語感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仿讀之后,當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朗讀達到一定熟練程度時,可以放手讓他們自由地讀,這是一個充分民主的環節,尊重孩子們的個體條件差異和個性化需求,學生們可以站著讀,也可以坐著讀,既可以加上肢體動作“搖頭晃腦”地讀,又可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讀。
總之,就是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充分投入去讀。當然,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要求孩子們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人物角色等進行個人讀、兩兩讀或者進行多人對白,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們學習英語語言,感悟、理解文本的核心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留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而不是毛毛細雨般一帶而過。當自由讀的環節完成,教師可組織孩子們齊讀、男女生分讀、開火車one by one讀,這樣既可保證全體學生的參與,又可以檢測個別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失為一舉兩得。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讀”的哪個環節,教師都應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或者問題去進行各種形式的讀,并通過解決和回答問題,使得學生最終達到熟練朗讀文本和理解文本的雙重目的。
通過設計“聽、看、讀”的活動,使一節課的“輸入”環節得以扎實完成,接下來的“輸出”環節則變得水到渠成且高效。這時候,老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繪本材料,盡可能選擇語言呈現方式為“對話”的文本,以方便為孩子們創造多一些角色互動和情境交際的機會,教師也無需再煞費苦心創設“偽”情境。輸出環節通常使用“說、演、辯”的形式來完成,具體如下。
(1)利用角色表演進行學習:讓表演成為學習常態
調動多感官參與課堂學習,是近年來一線小學英語老師所喜歡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一,將其恰到好處用于英語繪本課堂上更是錦上添花。孩子們天性愛表演、表現欲強,利用繪本對話進行角色分配表演對孩子們來說再合適不過。這種形式可以讓孩子們通過富有感情的表演來理解、揣摩角色心理,從而增強孩子們對繪本文本的深度理解。
因此,在英語繪本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格外重視、設計好該環節,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為了讓孩子們的表演更自信、自然和自如,教師應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們在教室里自由訓練充分之后再分小組上臺展示,這樣一來,既可以確保學生們的表演真實而熟練,又能夠讓學生們真正有時間融入文本,而不是為表演而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表演時,不應強求脫稿,而是允許其拿著課本練習或展示表演,同時應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有角色,能夠參與其中,而對于在“臺”下觀摩的學生,這是訓練“聽”的機會,教師應給他們布置任務,比如,為每一組評出“最佳表演獎”“最佳語音語調獎”“綜合獎”等,以此促進學生觀眾能夠禮貌地、專注地“傾聽”。
(2)通過體驗、感悟進行學習:讓品格教育在“潤物無聲”中得以實現
這里的“體驗、感悟”主要是指孩子們在進行角色表演時,教師應刻意引導學生通過文本中各角色的個性化語言注意揣摩角色的特征和心理,將情緒、情感以及所有的“愛恨情仇”都融入“表演”中,特別是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表情以及語音語調的不同變化來表達各自對文本、角色的理解,教師設計的這個過程實際是幫助學生完成對文本內涵的深度解讀,對角色性格特征的深度理解以及由此而悟出的不同社會習俗、文化、道德及價值觀的迥異。
(3)利用討論、辯論組織學習:讓批判性思維成為習慣
批判性思維所倡導的是不要墨守成規。在美國,從小學起就格外重視對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批判性思維也可以理解為個性化思維。設計該環節時,建議教師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讓每個語言能力層面的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二是提出的討論或者辯論問題可以是2~3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某一個或者兩個,充分體現對學生個性化差異的尊重和包容;三是無論給出的是什么問題,都盡量是本節課上繪本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這樣可確保整個教學設計的銜接性和孩子們學習的關聯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同時小組討論的形式,使得學生的回答經過自己的思考達到真正的個性化。由于先在小組中各抒己見,然后再上臺展示,通過在小組中互動、分享各自的想法,達到了互為學習資源和包容個性思維的目的。這無疑是比較完美、綜合的“輸出”。通過不設標準的“辯論”,使學生們能夠不懼權威、暢所欲言,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得到有效培養。
(4)體驗歡快的童謠、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之后,要想方設法保持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利用歌謠和歌曲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歌曲內容與對話有很大聯系,不僅能起到進一步鞏固新知識的作用,還使學生的大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如果總是一味地閱讀、講解,學生的大腦會感到疲勞、麻木。這時換一種方式繼續學習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歌謠、歌曲、音樂、諺語可以使學生低落的情緒再度高漲起來。
(5)高效的小組合作: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將班里的學生按一定的要求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互相幫助,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創設一個“資源”共享的時刻。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共同的學習目標讓每個成員的個人利益與團組榮譽緊密聯系在一起。為達到共同的目標,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學習、彼此補充,使小組的學習活動處于和諧融洽的氣氛當中。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精心設計出來的有準備的教學活動,而不是在課堂教學中隨意性的教學方式。我把班里的學生分成八個組,每組的水平都是相等的。如果組內的成員在相互幫助之后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會得到一枚獎章。開展合作學習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在積極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參與中激發興趣,在成功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在各小組間經常開展比賽。這樣就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其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還有很多種。只要我們細心研究教育學、語言學和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就能創建更多的符合兒童英語教學的策略。我們必須學會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學生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較高的學習這種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