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超 趙 凱
(1.河南省鄧州市第二高級中學校 河南南陽 474152;2.河南省鄧州市十林鎮中心學校 河南南陽 474181)
21世紀的今天,中國民眾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青少年在精神方面的焦慮感、挫敗感卻明顯倍增。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與當今學校追求升學率、“唯分數論”,背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有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化學校美育綜合改革,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整合美育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的學校美育新格局[1]。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即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培養人們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狹義的審美教育僅指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教育,而廣義的美育則指運用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即追求美好人生境界的情感教育。本文中的美育側重于廣義的美育。
班級文化建設是中小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主陣地。它既包括顯性的物質文化建設(如桌椅布置、班級文化墻等),更包括行為文化建設(如禮儀規范、學習和生活習慣等),制度文化建設(如班規、班級組織等),以及精神文化建設(如班訓、班歌等)等隱性內容。
那么我們作為普通高中一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怎樣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實施美育,在這過程中應當遵循哪些具體原則呢?下面筆者結合近年來相關省級課題研究實踐的體會。
班級物品包括教室內桌凳,勞動物品,墻壁標語、光榮榜、心愿墻、藝術園地等張貼物,鐘表、吊扇等懸掛物,以及寢室的床鋪、衣被等生活用品。這些物品直接構成了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空間環境。由于物品眾多,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有序化布局,由此彰顯班級管理理念,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一般來說,桌凳擺放時要求縱橫成列,整齊劃一;勞動物品則應該集中放置,擺放錯落有致。墻壁標語、光榮榜、心愿墻、藝術園地等張貼物,則應當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切記率性而為,散沙一盤。通常,標語環教室四周張貼,前后標語應當醒目、大方;側面標語則適當簡短、收縮,兩者務必要主次分明。
班級物質文化包括的內容眾多,這就需要我們在具體安排時注意在各種物品的形式、色彩、字體等方面的協調,彰顯和諧的美感特征。通常我們在規劃教室標語、光榮榜、藝術園地、心愿墻等張貼物布局時,教室前后標語長度,側面標語的寬度,光榮榜、藝術園地、心愿墻則建議規格尺寸,以及顏色以黑白紅等三兩種即可,切忌過于繁、雜、花、亂,應當保持簡潔大方,整體上形式一致,這樣的教室布局就能夠統一,協調,具有和諧的美感。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要講求科學性,體現理性之美。我們以教室盆栽為例,煦暖的春天,建議老師應當擺放山茶花、風信子等色彩明艷的鮮花為主,使教室里生機盎然,充滿春天的氣息,讓學生們具有蓬勃向上的動力;炎炎夏日,教室則需要多放置人參榕等綠色木本植物,使孩子們能夠祛除煩躁的情緒;涼爽的秋天,則需要老師放置各形各色的多肉植物,使教室既不沉悶,又不過分熱鬧;寒冷的冬天,萬物蕭殺,老師若能夠及時放置仙客來、鴻運當頭、水仙等具有明快色彩或者帶有清香味的鮮花,會明顯有利于調整孩子們的心態,使他們的心情愉悅起來。此外,班級鐘表的懸掛位置安排,應當布置在教室后墻中間,方便提醒老師合理規劃課堂活動時間,減少拖堂等不良現象;相反,若把鐘表掛在教室前墻上面,認為這樣方便提醒學生珍惜時間,養成效率意識,而實際上,滴答滴答作響、指針不停轉動的鐘表,往往會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形成對青少年課堂學習的干擾,是非常不合理,不科學的做法。
歐洲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同樣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老師和同學們在長期參與班級實踐活動中,師生相互支持,逐漸形成默契地配合,才能使班級文化內涵漸漸充實豐滿起來。一般來說,教室內桌凳、勞動物品等物品擺放,寢室物品的統一擺設,都是在開學的第一天、第一周就應安排妥當;而墻壁標語、光榮榜、心愿墻、藝術園地等張貼物,鐘表等懸掛物,則在開學第一個月,一點點規劃、完善起來的。通過對這些物品的合理安排布局,就能夠彰顯班級管理理念,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審美、愛美、創造美的行為和觀念,并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一步步促使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班級行為文化建設通常包括班級節日、班級儀式等內容。我們以多種活動方式為載體,在活動過程中實現以行動之美來育人的目的。例如,組織端午節包粽子活動,春節前夕剪紙比賽,周末讀書會,期末電影節,教師節(或者是父親節、母親節)給老師(或者是爸爸、媽媽)寫一封信等等。孩子們在嘗試學習傳統技藝,欣賞文藝作品,或者是通過與老師或家長互動的過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體驗到勞動的快樂與成就感,認識到文學藝術的美感,品味感恩師長的道德美感等等,這樣就達到了以行動之美育人的目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代先哲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管理者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十分強大的。所以班級行為文化建設中實施美育活動,教師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會起到主要作用。就如同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2]。”例如,我們在學校開展大掃除勞動中遇到一些比較臟、比較辛苦的任務時,有經驗的班主任往往捋起袖子自己主動先做以示范,這樣就給孩子們樹立了榜樣,其他的學生會爭相搶活干起來。
相互尊重,不僅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要求,更是形成良性師生關系的關鍵。在班級行為文化建設中實施美育,從本質上講,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在日常行為、班級管理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并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導向,完成班級群體文化的構建。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實施這一相關活動的重要節點。只有老師對孩子們心存尊重,他(她)才能夠真心為學生們著想,關心、愛護孩子們,美的教育自然會在這一過程中生成;同樣,學生對老師充滿尊重,他們才能夠自覺維護老師的權威,并自愿遵守班級規章制度。師生之間充滿和諧,隱形的班級文化建設自然水到渠成。
俗話說“無規則不成方圓”。近代中國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談到“(運動競技)寧正直而敗,毋詭詐而勝[3]。”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于班級文行為化建設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心存敬畏,行為方得自由。例如,在班級紀律中通常要求對犯錯同學實行一定的處罰。一些班主任往往對經常違紀的同學嚴懲不貸,而對平時紀律表現良好的同學網開一面。其實這樣做是很不妥當的。因為,班級規章制度是大家共同制訂的,它應該對所有成員都具有約束力。如果老師憑借平時的印象主義來實施因人而異的處罰,往往會讓班級絕大多數同學認為老師偏袒某些人,沒有彰顯公平與公正。這會讓經常違紀的孩子心存怨恨,認為平時的處罰是針對他個人,從而變本加厲地犯錯誤,甚至對處罰他的老師進行打擊報復。反過來,假若我們對偶爾犯錯的學生一樣進行相應處罰,一方面那些平時表現良好的學生今后會在自覺守紀方面不敢懈怠;而其他同學也會明白,老師執行紀律是一視同仁的,自然會促使大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能夠在師生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氛圍中有序推行,美育也恰恰蘊含其中。
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所以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活動就需要班級師生共同配合,群策群力,才能夠把這項活動落實到位。為此,魏書生老師建議班主任在開展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活動中,要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集思廣益,并盡可能地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正當需求[4]。這樣制訂的班級規章制度自然容易得到班級成員的認可和自覺遵守。此外,班主任老師也同樣需要與科任老師通力合作,廣泛聽取同仁的建議,不斷改進自身的班級管理方式,努力提升班級管理藝術。
西方有句俗語“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樣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實施美育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班主任在班級制度建設中實施美育,同樣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來完成。例如,要求孩子們每天早上進班后自覺站立讀書,班主任就應該在提出要求后的一個月內,每一天堅持到班進行監督,對表現突出的同學提出表揚,對個別不自覺的孩子進行批評和教育;待全班同學基本養成習慣后,還應當不定時地檢查和監督。只有這樣,班級的行為建設和制度建設才能夠真正形成。而每一天的自覺堅持,這種滴水穿石、潤物無聲的做法,也同樣使孩子們逐步具備吃苦品質和規則意識,使美育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方面的也就達到了預期目的。
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充滿生機和活力。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本身,即為班級師生自身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甘于平庸,不思進取;相反,應該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不斷學習美育知識,班級管理方法,教育學和青少年心理學等,使自我不斷充電加油,增強自身品味和素質。同樣的道理,同學們也應該在參與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中積極配合老師參與實踐,并在此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使自己一步步成長為陽光開朗、健康向上的新時代青少年。
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實行美育,往往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彰顯。例如,我們在設計班徽和創作班歌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則,以及頌揚積極、陽光的正能量為導向。只有這樣,我們的班級精神文化主陣地,才能夠成為整個班級文化建設的靈魂,為班級文化建設鑄就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內核,成為班級文化建設建設的精粹。
班級文化建設中實施美育,我們就需要不斷提升廣大師生的自身素養。具體來說,它包括積極進取的思想素養,良好的體能素養,健康向上審美素養,以及善于發現和創造的智力素養等等[5]。只有具備這些素養,我們的班級文化建設才能夠落地生根,把很多人們認為是“務虛”的美的教育,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教育美景。
總之,美育,即教導孩子們學會正確享受人生的教育;美育,即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的教育。而班級文化建設中實施美育,就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引領青少年,一步步走上學習知識,探究真理,實現自我身心健康成長的陽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