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雪英
(福建省安溪縣第五中學 福建泉州 362400)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首先作為教育的領導者,要認識到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基礎性、且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充滿語言文字能力,擁有博大精深文化傳播的學科。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知道學生擁有一定的方法開展閱讀,同時,還要讓學生懷著批判性的思維,對語文課程中體現的課文進行閱讀和思考,真正在閱讀之后,形成探究能力和獨立發展能力,對語言文化品格的形成以及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思維進行相應的延伸,并且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形成豐富多彩的思維碰撞,探究多種問題,給予學生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真正讓學生在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閱讀能力,培養自身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初中階段不僅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且,也是學生心理成長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針對語文學科能夠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教師則可以通過語文閱讀教學的形式,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真正幫助學生實現全面進步[1]。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僅僅以單一傳授知識的形式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或者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閱讀,對學生的引導較少。這不僅影響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而且,也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育之中,教師自身要形成批判性思維,并且也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批判性思維的引導之下,分析文本和闡述文本,形成自己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增強學生對文本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明確語文是基礎型課程,尤其是針對閱讀方面來講,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在今后寫作、評價方面的能力,真正促進學生評判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2]。因此,批判性思維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發學生思考的不可取代的一種能力,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培養和鍛煉自身思維能力,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機遇。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新時代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主要將學生的成績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則忽視和弱化。同時,教師總是以固有的經驗去解決問題自身批判性思維較弱,更加談不上對學生這一思維的有效培養。
學校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序開展,會安排一定的教育設計,并且進行量化管理[3]。但是,當前對于量化管理的措施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因為量化管理是針對學生的平均水平的,但是,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個人成長條件、學習情況等均不相同,他們對閱讀有著不同的理解,也有著不同的思維判斷能力。因此,教師如果單純地采用量化的標準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能靈活地掌握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過程,將難以促進學生批判性閱讀思維的建立[4]。
在新時代的語文,教育管理過程之中,初中語文教材之中有關于閱讀的相應版塊,也引導著教師對閱讀教育進行發展。但是,針對閱讀的內容全部都是課程的精讀課文或者是略讀課文,從整體的課文編排來看,對于文學類文本閱讀講解比較多,對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文章較少,難以真正從語文教材中挖掘過多批判性思維的內容讓學生進行鍛煉,因此,學生的文學素養得不到全面發展[5]。
語文閱讀課程不僅是新時代的教育發展力量,同時,也貫穿著學生學習的發展思維,真正促進學生的系統性發展,讓學生們帶著批判性的思維進行學習,對學習的方式和文章的觀點進行透析,真正評估文章的內容,讓自己能保有自身的想法,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也能帶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傳統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觀念之中,教師的地位不可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觀念被忽視。很多學生在課堂中一言不發,不僅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而且,也不敢對課文內容以及教師的教學內容產生質疑[6]。這是無法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培養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之中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就要從課堂環境中入手。首先,要改變現有的課堂環境,真正打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大門,讓學生認識到課堂是平等的交流平臺;其次,教師要使學生能從課堂之中獲取相應的信息,對信息進行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問題,敢于質疑,也敢于發聲。這樣才能形成相互尊重,以及相互發展的良好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真正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對改變課堂環境提起重視,讓學生敢于發言,并且善于抓住學生提出問題、產生質疑的機會,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展。
語文閱讀課堂氛圍的營造非常重要,因為閱讀本身就具有情境性,而教師如果能采用情境教學和互動教育的模式,讓學生在產生興趣之后進行思考,進而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就能真正提升學生在問題中提出質疑的機會,同時,也能設置相應的懸念,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質疑的點,真正把握文章的內容,促進學生探索性的發展。因此,在初中時期,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階段之中,教師需要善于引導和發現學生的優勢,真正讓學生敢于質疑、愿意質疑,從而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展。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這篇閱讀性文章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在備課階段就應該結合相應文章的內容和讓·喬諾作者寫作的背景,以及手上的教材輔助資料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和思考。在學生閱讀之前,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能帶著文章中的問題去閱讀。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還能對文章有更加透徹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提問:“《植樹的牧羊人》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植樹的牧羊人》文章中“我”三次拜訪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在《植樹的牧羊人》中牧羊人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通過問題的梳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學生不僅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時,也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因為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不同,對文章的體驗也不同,對其他人的回答也會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中,也能通過相關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思維。在回答教師所提出問題的過程之中,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7]。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育過程之中,教師的教育目標要隨著新時代的教育課堂標準進行變化,同時,也要讓學生在把握課程重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真正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要努力增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引導能力,真正通過教育目標的改變,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時,也能對自己進行相應的審視[8]。例如,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6課鄭振鐸的《貓》這篇文章之中,現代作家鄭振鐸通過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一家人與三只貓之間的故事。這篇文章既表達了作者對貓內心情感的復雜變化,同時,也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將三只貓的形象勾勒得完整且真實;不僅借助貓的形象和故事推進的過程,寫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且,也透過人情感的變化,自然地襯托出了人生的哲理。而在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首先,教師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從探索三只貓的不同外形以及性情為主線,探索貓在家庭中的地位。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體會文章的內涵,將人生的哲理歸納出來。而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對貓形象的歸納以及地位的定位也有不同,語文教師要對此進行重視,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不同的思維在語文課程之中碰撞。
在新時代的語文課程之中,教師不應該閉塞于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多讀書增加閱讀量的形式,真正讓學生在閱讀之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9]。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在增加學生課外閱讀的基礎之上,也要進行相應的指導,促進學生知識儲備能力的發展,開拓學生的視野,真正促進學生的閱讀和個性化發展。比如,在學習到小說的相關內容時,因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比較復雜,很多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而學生應該站在人物的角度上客觀地去評判和評價,不能單純地依靠一段話或者一個章節對文章對人物進行定性,而是要通過全面閱讀,才能判定人物的形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故事情節以及文章背后的含義,真正促進學生發展[10]。
在新時代的初中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首先將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讓傳統的理念與新時代的教學方式相融合,在批判性思維建立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使學生成為真正有實力、有能力、有水平的發展性人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