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瓊
在藝術學的研究視域里,對于純藝術的研究往往被看作是正統的選擇,如對琴棋書畫作品的分析等。近年來隨著視頻藝術的興起,對電視節目藝術學層面的研究逐漸由“俗”到“雅”,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這和當代涌現出的著名導演以及他們領銜拍攝的許多優秀劇目有關系,如在2011年出品的鄭曉龍導演拍攝的《甄嬛傳》、張開宙導演拍攝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及張永新導演拍攝的《覺醒年代》等,這些電視劇都在追求從畫面到情節再到內涵的雅致或高尚。
此外,以《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等為代表的真人秀綜藝節目取得空前成功,其文化審美符號也值得研究。本文通過研究藝術學在真人秀綜藝節目中的作用,分析這些綜藝節目受市場歡迎的原因。
電視文化是文化形態的一種。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電視文化的屬性越來越多元化。電視文化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
綜藝節目是電視節目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其中涌現出大量的真人秀節目。
相較于傳統的電視節目,“真人秀”屬于新生事物,它憑借著娛樂大眾的優勢,俘獲了以年輕人為主的一大批觀眾的心,從而成為綜藝節目的主要門類。江蘇衛視《奔跑吧兄弟》播放期間,其長期占據綜藝節目收視率榜首位置,以至于在觀眾的呼聲中后續推出《奔跑吧兄弟2》,一直延續到《奔跑吧兄弟10》。從這個綜藝節目的成功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經驗:一是請適宜的嘉賓參加,不斷為節目增加笑點;二是通過故事化演繹,不斷強化人物特征,增加了綜藝節目的故事性,使平平常常的游戲有了很強的故事性,有了亮點,從而實現了不錯的收視率。
“真人秀”綜藝節目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較為年長的人以及部分心理年齡較為成熟的人對此類節目抱怨不斷,認為這種節目除了使人笑上一陣之外,難以獲得有用的知識。
誠然,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綜藝節目帶給許多身心疲乏的觀眾以笑聲,使得他們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沉浸在綜藝節目精心營造的氛圍中,短暫忘記現實中需要面對的許多難題。從這個角度看,這種節目無疑是迎合了一批觀眾的心理,在電視領域也擁有了一席之地。如《奔跑吧兄弟》這一“真人秀”節目捧紅了許多明星,為這些明星立下了搞笑人設,他們在娛樂圈也站得更加穩固。
“娛樂”相對“泛娛樂”來說,意味著是有限度、有范圍、有尺度地“使人娛樂”;而“泛娛樂”則是喪失了限度、模糊了范圍并且喪失了尺度,一味地追求“使人娛樂”這一粗淺的目的。
“泛娛樂”容易將文化引向低俗的方向。電視的潛在效果理論告誡人們:媒介對于大眾的審美取向與價值觀養成是有很大影響的,若電視產業一味為了經濟效益和為了迎合觀眾胃口而使得娛樂節目泛濫化,那也將會導致低俗文化的形成。
娛樂是人類生活和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電視媒體把經濟作為衡量業績的唯一硬性指標時,電視節目娛樂或者商業屬性便被迅速地放大。這種娛樂或商業屬性促使電視產業一味追求流量和經濟效益,過度“泛娛樂化”的電視產品便應運而生,從而降低了電視節目與媒體的品位,拉低了受眾的欣賞能力與鑒別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電視綜藝節目以毫無營養的“娛樂盛宴”的面目出現在觀眾的眼前。
如果說中國電視“真人秀”的成就有目共睹,那肯定有俏皮可愛的字幕的一份貢獻在。好的字幕組通過各種各樣的字體設計,使“真人秀”節目的情感得以強化、戲劇性得以增強,可謂是哪里有戲劇沖突,哪里就有推波助瀾的字幕。
漢字藝術是一種典型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象征。在以往的“真人秀”節目中,漢字在字幕中的巧妙應用,能夠幫助觀眾更快地理解內容。近年來,用字幕和色彩對綜藝節目進行藝術加工,構建了視覺上的視聽語言,更加符合藝術審美。
著名的親子類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就較為鮮明地體現了字幕的功效。一是在文案中體現文字的魅力,芒果的百萬文案的作者吳夢知寫下的“每個爸爸都是單刀赴會的英雄,可不要認定他足夠堅強,就忘記給他擋風”“當爸爸是男人的成人禮,遇見你的那一刻起,我告別男孩,就像新兵空降戰場”,這些煽情的文字搭配著《爸爸去哪兒》的溫情畫面,讓人產生強烈共鳴。
二是在字體設計中玩出花樣。“真人秀”節目常常采用的字體被稱為“花體”,多樣的字體體現的是優秀的包裝能力以及卓越的設計能力。“真人秀”節目依靠輸出內容獲取受眾的注意力。將內容包裝得更加精致、完美,這樣的節目從理論上講可以獲得更多的收視率。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每個畫面所使用的字體幾乎沒有重復的,這無疑是后期設計人員匠心打磨的結果。無數人的辛勤工作,才有了“真人秀”節目在播出時的完美效果。
字幕的作用是畫龍點睛,其成果則是通過收視率來檢驗。在傳統的電視節目還只能做到展示對話內容的時候,“真人秀”節目已經打破這種古板的展現方式的束縛,用花樣百出的字體、音效等使節目更有料、更好玩,使節目笑料更加密集,觀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收視率比拼上占據優勢。
“真人秀”節目講究一個“真”字,但這種相對意義上的真實、親切和自然是建立在演的基礎上的。在或明星、或素人參加的“真人秀”秀場里,許多節目組為了增強節目播出效果而特意排演部分段落。求職“真人秀”節目中撕毀offer(錄用通知書)、相親類“真人秀”節目中的一見鐘情等橋段,常常是微博熱搜中的話題。
這些故事背后往往有支“看不見的筆”——也就是幕后的編劇人員,他們的工作就是研究怎么制造戲劇沖突、增強節目效果。
某些“真人秀”節目的初衷可能是想要反映社會問題,但是在后期發展過程中,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違背初心,靠設計出的夸張劇情拼收視率,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業內人士的重視和反思。筆者認為,如果將“真人秀”節目拉回正軌,對其進行適當監管,這些節目將會釋放出更多活力,贏得觀眾的信任。
許多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無論是素人還是明星,雖然看似展示的是真實生活狀態,但其實是在進行一場表演,在唯收視率論的導向下,他們的所作所為被鏡頭不斷放大,而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味”和“人情味”。
在湖南衛視熱播的“真人秀”節目《向往的生活》中,一些嘉賓在鏡頭前表演出一個夸張化的自己,強化了“人設”。用力過猛地立人設,容易有翻車的危險。
作為一個觀眾,對這些“真人秀”節目應當有自己的辯證思考,而不是盲目追隨。正所謂追星沒有錯,但應當更多關注公眾人物的作品,而少一些對明星本人的盲目尊崇。對于他們參與的綜藝節目,也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節目帶給人們歡笑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些明星的炫富、炫娃等行為,不應得到推崇。
“真人秀”節目要想取得較強的娛樂效果,有時候確實要借助于一些特別的矛盾沖突、肢體動作和網絡語言。這些夸張的表演顯然是劇情需要,明星們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這樣做,顯然是不符合常規的。
在《奔跑吧兄弟》中,“撕名牌”成為該綜藝節目的重頭戲。但游戲中一些激烈和夸張的動作也引起了許多爭議,在《奔跑吧兄弟5》中,黃旭熙撕楊穎名牌時的舉動就被某些網友質疑沒禮貌。另外,《奔跑吧兄弟》在杭州博物館進行的撕名牌活動也引起了網友的質疑——是否會對博物館內的文物造成損壞?
節目組為了收視率考慮而讓明星嘉賓進行表演雖然能說得過去,但是這種對于收視率的追求應當是有一定底線的,決不能違背公序良俗,以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如今的節目越來越具有泛娛樂化的特征,這和群眾的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人們打開電視機享受休憩時光時,很多人會本能地選擇那些能讓人感到快樂的電視節目,這時候“真人秀”綜藝節目就成為首選。觀眾不需要深度思考,只需跟隨節目去感受和體驗即可。
很多“真人秀”節目選擇了游戲形式,早期安徽衛視的《男生女生向前沖》、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和《瘋狂的麥咭》都選擇了這樣一個形式,而且這種形式還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人的游戲屬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之一。在原始時代,人類吃飽喝足之后圍繞著篝火跳舞就是一種慶祝類的游戲。
然而,隨著人年紀的增長,童稚化的游戲似乎在成年人生活里消失了。“大人是過期的小孩”這句話顯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這種“真人秀”游戲形式在熒屏中出現就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這些游戲的互動效果佳,明星們在回答問題、參加各種游戲挑戰時,觀眾也在跟隨他們回答問題,這樣觀眾的參與感就得到了強化,興趣盎然。
如今,幾乎每個綜藝節目在播出之前都經過了包裝。在“真人秀”綜藝節目錄制過程中,許多明星出鏡頻率還要看他們的粉絲量,粉絲多的明星,給的鏡頭就多,粉絲少的明星,其鏡頭有時會被剪輯得一個都不剩,恍若沒有參加過這個節目一樣。
無論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作為節目內容和價值觀念的輸出者,都具備影響引導社會輿論與風氣的能力,都應擔負起傳播先進文化的重任,絕不能只顧挖掘網絡紅利而不考慮節目的質量或忽視對價值的引導。
電視媒體要制作更多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傳播先進科學文化知識、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綜藝節目,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視聽環境。
《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停播整改,《舉杯呵呵喝》《火星情報局》等網絡綜藝節目的陸續下架,都是由于沒有注意到價值導向的把關。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衛華認為:“有娛樂、缺文化是目前網絡綜藝面臨的突出問題。尤其是當前對于互聯網視頻內容的政策、管理都相對寬松,某些節目利用這一空當,通過打擦邊球、大尺度、無下限的方式來吸引用戶。由于網絡視頻用戶基數大、年齡低、交互性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從長遠發展來看,價值觀才是網絡綜藝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才能確保其長久的生命力。”
在從藝術學的角度分析“真人秀”節目的過程中,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真人秀”綜藝節目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它是符合現代受眾審美標準的,但是對娛樂的過度渲染以及對觀眾低俗喜好的盲目討好則是值得警惕的。
娛樂性質的節目并不一定就是不可取的,娛樂本身并沒過錯。但是,文化應該有邊界,節目應該有范圍,娛樂應該有底線。“真人秀”節目制作者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應該有所擔當。當電視節目失去良知、喪失底線的時候,也就是失去社會公信力的時候。
好的“真人秀”節目除了具有娛樂性之外,還應該具有一種高級的幽默感,它不應以取笑他人為樂,也不應以低俗文化作為貼近普通大眾的途徑。作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真人秀”節目越來越多地與時代同頻,具有一定社會性,與經濟、文化等內容結合在一起,反映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大眾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真人秀”節目的成功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導演、策劃人員等都是節目的推手,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他們具有深厚的藝術學素養,其策劃編導的綜藝節目才能符合藝術學審美,才能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