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慶光 王建新 李永成 朱體朋
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已成為國內各地方政府競相發展的重點,成為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人工智能因其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而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既有學者從國際戰略層面研究發達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脈絡進而提出我國的應對舉措[1],也有學者對地區資源稟賦進行研究并提出區域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路徑[2],更有學者從人工智能政策制定、作用機制、產業融合等方面開展研究,并提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對策思路[3]。濟南市擁有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良好基礎和優勢,當前正不斷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落地應用,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城市。
人工智能是一門研究模擬、延伸和拓寬人類現有智能的技術。人工智能相關概念最早見于英國計算機學家Alan M. Turing所寫的文章《計算機器與智能》,文中首次對“機器能夠思考嗎?”這一涉及人工智能的問題進行了表述;1956年在美國召開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麥卡錫、明斯基等科學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概念,人工智能學科由此誕生。從廣義上,人工智能產業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其它產業相結合所形成的產業新業態,比如無人零售、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從狹義上,人工智能產業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生產或提供相關產品或服務的產業。
人工智能在產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可帶動相關產業結構升級和模式創新,如智慧醫療、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都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新業態。根據IDC的統計數據,預計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收入將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而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市場規模同樣保持高速增長,根據艾瑞咨詢的預測,到2026年,國內AI核心產業規模預計將超過6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21077億元。當前我國大部分人工智能企業集中在智能安防、智能機器人等“AI+應用”領域,總體呈現上游尋求突破,中游龍頭企業試水,下游百花齊放的產業格局。
近年來,濟南市先后獲批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濟南市陸續出臺了《濟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濟南市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政策支持文件,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明確發展方向和路徑,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高地和智能產業集聚高地,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此外,濟南市積極構建外部交流渠道,先后舉辦了世界人工智能融合發展大會、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峰會、首屆濟南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端峰會等大型會議,為促進行業發展和資源整合提供交流平臺。
濟南市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從基礎技術支撐到行業應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鏈內企業300余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據),集聚了浪潮集團、神思電子、積成電子、蘭劍智能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軟硬件行業領軍企業。在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數字醫療、數字交通、數字城市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解決方案,四家企業入選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項目”立項名單,兩家企業入選“AI中國·最強人工智能公司TOP30榜單”,102個項目入選山東省“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試點示范項目,入選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當前,濟南市擁有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山東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國際聯合研究院(C-FAIR)、山東省人工智能研究院、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山東省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人工智能科研創新機構,區域研發實力不斷提升。在高校學科設置上,山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和山東省科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紛紛緊跟發展步伐,積極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在平臺建設方面,根據濟南市工信局的數據,全市擁有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平臺53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9個、軟件工程技術中心27個;還擁有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等多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為濟南市人工智能產業基礎研究、協同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濟南市現有人工智能企業多分布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涉及基礎層和技術層的企業數量偏少。目前雖有浪潮集團、神思電子等一批人工智能軟硬件企業,但核心AI研發技術與國內主流人工智能企業仍存在差距,在開源框架、開放平臺、芯片等領域缺少行業龍頭企業。
在應用層方面:人工智能產業融合度不高,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缺乏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更多僅僅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增加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缺乏典型應用型場景和示范應用。
在產業園布局方面:濟南市區域內的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齊魯軟件園和人工智能島等多個園區均聚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定位同質化,存在重復招引企業的現象,缺乏合理分工和區域協同,未形成區域內上下游銜接緊密的人工智能產業鏈體系,沒有構建起百花齊放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
人才問題主要體現在高端人才儲備不足,人才流動性大。根據齊魯人才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6月,濟南市人工智能行業人才缺口達20.97%,位居山東省第二位。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濟南市2020年重點產業人才需求分析報告》指出,在濟南市高精尖緊缺人才的專業類型方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最為緊缺,占比為34%;機械工程類、電氣工程類、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的需求比例均超兩成,占比分別為29%、25%、23%,而濟南市雖然高等院校眾多,但缺乏頂尖的強勢工科專業,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不匹配,關鍵技術人才仍然以外來引進為主。人工智能產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涉及諸多信息科技領域,人才的結構性缺失正成為濟南市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掣肘。
與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相似,人工智能企業多為中小規模,尚未形成氣候,在企業資質、抵押擔保、抗風險能力等方面與大企業存在一定差距,銀行等傳統間接融資機構很難貸款給此類企業,企業面臨較強的融資約束問題,亟需出臺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為有市場前景的人工智能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和流動性支持。相比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更看重企業成長潛力,對風險的容忍度高,對科技創新企業包容性更強,而目前濟南市領先的PE/VC機構較為缺乏,資本市場活躍度不高,創新型企業獲得融資的渠道和機會不多,投融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完善配套政策。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相較以往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將促進產業發展進入更具效率的技術經濟范式,推動產業結構變革,這些都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4]。應出臺針對性的產業發展計劃和實施方案,推動本地培育與外部招引相結合,構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發創新、場景應用體系。政策制定應結合濟南市實際發展情況并對接企業實際需求,精準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注重政策引導與融資支持,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扶持初創型人工智能企業。
打造高端智庫平臺。成立人工智能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產業發展的規劃設計、政策咨詢、技術論證、項目融資等工作,推動打造高端智庫平臺,積極與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
合理進行產業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鏈條長、覆蓋范圍廣,可結合濟南市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有所側重地進行產業布局。應合理評估和規劃現有產業園區,明確產業園區定位及發展路徑,注重各產業園區的相互銜接與要素流動,形成區域聯動互補和差異化定位,集中資源構建濟南特色。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在基礎層和技術層,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靠本地浪潮集團、神思電子、國家超算中心以及行業內龍頭企業等相關研發主體,著力發展大數據、算力基礎和AI芯片等產業領域,加強技術研發創新,重點突破語音交互、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關鍵技術,完善集成電路、物聯網、智能傳感器等產業鏈配套。
注重人工智能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在應用層,以市場需求為牽引,注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數字政府、社會治理、高端裝備制造、網絡安全、智能交通、醫療健康等方面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嵌入,大力推動場景應用建設,鼓勵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基于示范應用積累的經驗,優化產業發展體系和服務機制。
按照開源、開放、共享的原則,依托行業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在人工智能重點領域建設一批鏈接底層硬件和上層應用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整合行業技術、產業以及金融資源,持續輸出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并提供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孵化加速等服務,支撐研發團隊、初創企業投身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促進創新成果擴散應用。集中力量引進培育一批政府、產業、科研機構三方共建的服務于人工智能產業的技術研究院、聯合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爭取與國際行業巨頭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形成開放兼容的技術體系。
加強校企人才輸送,有效吸引人才。鼓勵山東大學、濟南大學、山東建筑大學等已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聯合行業龍頭企業面向重點行業應用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實訓基地,簽訂行業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就業協議,加快打通高校和企業間的人才輸送通道;同時通過舉辦全國性人工智能競賽、行業論壇、創投路演等活動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人才交流,吸引并留住頂尖科技人才。
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建立海外人才驛站,加強與海外高校、留學生協會、科技企業等的聯系,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創造人才發展的優質環境,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優化人才引進模式,探索制定個性化人才政策,進一步提高相關科研人才待遇,完善產學研項目申請機制等,做到引進標準和獎勵機制清晰明確,并做好后續配套服務。
加強“高精尖缺”人才庫建設。積極與國內各高校進行科研資源對接,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集聚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構建多層次、高質量的人才梯隊。
當前,人工智能正向著各產業領域加速滲透,賦能千行百業,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期,濟南市應立足于存儲、算力、網絡等方面的基礎優勢,探索開發更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著力在開放平臺、AI芯片、智能傳感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推動人工智能應用模式推廣和技術產品升級,形成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應用的綜合服務能力,打造黃河流域戰略科技力量支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