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央有要求,湖北有條件,需要我們堅定信心、破解難題,推動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行穩致遠。
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幅提升對于科技創新這一基本國策的認識,不斷加強對科技強省戰略的宣傳力度,形成人人談科創,事事謀科創的良好氛圍。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重點企業走訪調研、相關數據分析和充分研討,梳理出湖北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方面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湖北全省上下普遍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但在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上呈現出先揚后抑態勢,未能持續發力。初期投入資金多、增速快,后期投入力度減弱,基礎研究領域投入增幅單邊下滑,落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數據顯示,湖北省2019 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69.62%,低于全國72.19%的平均指數水平,全國排名第8;2020年湖北省R&D 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投入在中部6省中下滑至第4。科技創新經費投入的持續性減弱造成正在研發、攻關的核心科技成果因“貧血”而“難產”,原創性科技形成的后續成果難以鞏固。
湖北全省科技部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其他部門聞風而動,紛紛開展相關活動或出臺相關政策。但現行體制下科技創新部門的上下級之間聯系相對松散,同級部門之間條塊分割,缺乏強硬制約;相關部門開展活動時整體性差,缺乏有效聯絡;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等七大鏈條創新資源的統籌配置程度低,合作效果差,甚至相互沖突,無法形成科技政策有效傳導和資源順暢流動的通道,嚴重削弱科技創新的綜合實力。其根本問題是沒有行成有效合力,沒有形成一張“縱到底、橫到邊”的科技創新綜合網絡體系。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技資源豐富,人才眾多。面向全省43 所高校600 余位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73.5%的教師認為目前湖北高校創新生態狀況較差或一般;46.7%的教師認為所在高校雖有科研帶頭人,但整個團隊合作關系松散,核心成果不突出;67.9%的教師認為能夠參與“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數字創意”等領域,但對于“空天、氫能、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的參與度不高或無渠道參與。由此造成三種現象:數量龐大的專家群體、科技孵化器、蓄水池功能未能有效發揮;知識變現的能力和水平不高,聚焦未來硬核科技的意識不強;核心科技研發水平和原創性科技成果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尤其在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和氫能等六大重點領域),硬核科技實質性發展亟待突破。究其原因,一是全省范圍內集中各高校力量統一攻關硬核科技的措施缺乏,二是高校內部缺乏有組織的科研行動,三是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未完全調動起來。這是目前存在的短板,也是未來湖北科技創新能力騰飛的增長極。
早在“十二五”期間湖北就制訂了一系列專門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配套的科技創新資源對接與投入工作起步也比較早。2012 年湖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經費總投入位列中部六省第一,但由于國有規模以上企業科技創新政策不活,創新發展后勁不足,導致企業效益下滑,影響了企業在重大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動力。湖北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雖培育早,但整體規模小。在成長期面對市場競爭,由于經驗不足,自身發展受制于社會經濟環境、營商環境等制約,造成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有限,成長緩慢。此外,龍頭企業、規上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間缺乏橫向聯系,相互補位的意識不強,彼此借力發展的能力不夠,沒有形成抱團取暖態勢。
對重點工業企業、產業集群精準投入,加速規模化發展是當務之急。一是三管齊下,做好湖北科技創新投入的“加法”。精準識別、確定未來影響湖北成為全國科技創新排頭兵的若干重大科技領域和世界級產業集群,集中優勢優質資源,采取超常規政策,實現精準投入和持續大規模科技經費投入。如,重點培育發展湖北光電信息產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物與大健康產業等世界級產業集群。組建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基金,不斷加大政府扶持經費投入,激勵重點產業群相關企業不斷加大自身科創經費投入。吸引民間優良資本對重點產業集群的投入,不斷加大社會融資。二是放水養魚,做好重點產業群成本支出的“減法”。采取超常規做法、突破性手段,切實減少科創型企業各類成本。如,在研發經費抵扣、新型成果認定、企業所得稅減免方面最大限度縮短周期,加快企業資金周轉,減少占壓,使企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切實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在諸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資金供給成本、制度成本、產業鏈成本、物流成本、稅收成本等七大方面,選取制約重點產業群相關企業創新成本支出的2-3個點,集中突破,使之顯著低于國內其他省份,形成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成本洼地,利用虹吸效應,吸引全國乃至全球高技術產業或著名企業向湖北聚集,開花結果。
堅決破除目前相關部門“各吹各號、各唱各調”的低效率管理體制機制。一是建立一個“縱到底、橫到邊”全省科技創新綜合網絡體系。切實有效發揮各級、各類科技創新領導小組作用,實行扁平化管理。樹立科技創新“首位戰略”的思想,比照國務院的分工模式,將科技創新工作作為經濟領域重要工作,由省委常委分管、統籌協調創新資源。建立網絡“經線”,省政府構建全省科技創新體系“四梁八柱”,各級科技部門聚焦主責主業;繪制網絡“緯線”,市縣一級科技部門聚焦區域內科創企業,落實政企科創聯絡保障機制,服務企業要確保到人到事。建立科創企業問題清單銷號制度,在經緯線交匯點上解決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落地與技術需求等實際問題。二是搭建“站站直通、四方輻射”的科技創新機制執行通道。轉變政府機構職能,延長工作手臂,開發科技信息大數據快速通道,實現從科技管理部門到科技創新平臺、從科技服務機構到高校院所創新團隊、企業精英的互聯互通,統一協調行動;提升服務效率,建立“政產學研用創”綜合服務站點,實現各類科技政策直達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院所的實際情況和企業實際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到政府的各個部門,并迅速做出處理和反應,形成閉環管理。三是強鏈、融鏈,建成一條強有力的綜合性支撐鏈條。在政府主導下,各地科技部門將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七大鏈條相互交織融合,形成相互交叉、優勢互補的強大綜合鏈;緊緊扭住金融是科技創新的血液和命脈這一核心,通過構建大數據、互聯網和綠色金融等,打造科技創新發展金融中心。調控企業結構和布局,為科技創新企業造氧輸血,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促進硬核科技產生。四是強化科技信息公開共享,提升政府信息服務水平。強化產權保護工作,形成合理的多方協作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評價機制,以科研項目轉化落地作為目標,評判科技人才的創新性、貢獻度。一是采取“千人千法”的人才管理方略,激發人才動力。政府、企業、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和行業共同制定科技人才政策,設計多種激勵模式、評價模塊和容錯機制,實現各類創新人才對科研績效形式的選擇自由。二是大手拉小手,做好傳幫帶。倡導成熟的科技創新企業扶持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借鑒美國硅谷誕生時的“車庫創業”模式,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企業的低風險、低成本創業,鼓勵成熟企業與大學生初創企業共享科創成果、共享股權,政府給予這類成熟企業相應的稅收減免、項目優先等優惠政策支持。三是采取“一校一策”方法,下好一盤棋。編制《省域重點產業集群科技攻關戰略白皮書》,研究、繪制全省科技創新分類圖譜,標注科技創新核心節點,實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重點攻關績效考核機制;每個高校對照分類圖譜,結合自身研究特長,確定所對應的節點位置,主動認領重點攻關(子項)任務,規劃學校科技創新發展領域和重點方向,制訂科技創新發展策略,緊緊圍繞全省科技戰略整體布局和重點產業集群科技所需,開展有組織的科技創新。
一是聚焦大型企業領銜領軍、示范帶動作用這一主線,發揮央企、頭部企業和龍頭企業的領銜領軍作用,帶動相關中小微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并協同發展。如,引導龍頭企業聯合中小企業開展開放式創新、鼓勵中小企業技術人員到龍頭企業交流交換、促進龍頭企業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產業投資等,增強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協同提升全產業鏈的發展水平。二是從“體制不養閑人”小切口進入,激發人才潛能,解決根本性問題。對科技人員實施績效激勵,科技人員績效評定中運用結果導向,改變科技人員一成不變的“鐵飯碗”,激發他們主動作為,對有重大科技貢獻的人員進行企業股權激勵。如,對科技人員采用科技創新產出考評積分制評價,以技術創新產出值和科技創新產品市場收益為指標,設計相應的得分標準進行評估,動態調整。三是依托科教資源優勢,開展“雙進”專項活動,實現大產出。制訂專項支持政策和實施計劃,定期開展企業進高校、高校進企業的“雙進”活動。高校科技要素真正下沉企業現場,幫助解決“小巨人”企業的技術需求和技術難題,高校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共克技術難題,共享科創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