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ng Masduki 牛盼強 陳李龍
在谷歌頁面上用關鍵詞“印尼一帶一路中國項目的經濟敘事”進行搜索,發現了超過30萬篇相關文章,涉及的問題多種多樣:有對“一帶一路”倡議本身的解讀,有對“一帶一路”倡議利益相關方的分析,有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效益討論,等等。與此同時,印尼社會也不乏反對的聲音,這種聲音與“中國威脅論”如出一轍,試圖將“一帶一路”倡議解釋為某種陰謀論,以圖抵制“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在印尼的開展。不過,這些陰謀論與印尼的社會現實明顯不符,筆者將在下文中詳細說明。
一、有一部分人持“‘一帶一路’債務陷阱論”。這種觀點認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給印尼帶來的是不是福利而是“陷阱”,即當印尼無法償還中國債務時,中國將接管印尼的基礎設施項目,就像中國企業接管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一樣。誠然,印尼政府確實向中國舉債,但這一數額遠遠小于印尼最大債權國日本的債務總額。截至2018年底,印尼政府對華債務為15.92億美元,而對日本的債務總額達到129.08億美元,是對中國全部貸款的8倍多。[1]更何況,中國和斯里蘭卡均表示,該港口只會用于經濟開發,不會被用于軍事活動。漢班托塔港的良好運營,能夠為往來船只提供維修、加油以及貨物中轉等服務,進而降低整條航線的航運成本,帶動整個區域的進出口和經濟發展。“債務陷阱論”有失偏頗。
二、印尼與中國的貿易平衡問題。印尼對中國貿易多年處于逆差狀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從中國進口材料和設備,這有可能擴大貿易逆差,致使貿易進一步失衡。一種觀點認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對印尼政府財政負擔和可持續性的潛在負面影響較大。過去三年,印尼政府債務增加了40%以上。的確,近年來,密集的基礎設施建設引發了人們對政府管理債務風險能力的擔憂,因而受到了一部分經濟學家的批評。[2]但實際上,我們不應將貿易僅視為一種雙邊現象,而是要考慮貿易的總體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能夠提升一個國家的總體競爭力,進而改善未來的貿易平衡問題。對于印尼這樣經濟分布過于集中的國家尤其如此。
三、地緣政治問題。許多人將印尼視為東南亞地區的領導者,而印尼政府也希望保持這種狀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基礎設施在整個東南亞國家的破土動工,將有助于實現印太地區的一體化發展。[3]然而,這種發展機會由于地緣政治的關系正在變得微妙。美國的“印太戰略”試圖建立所謂的“島鏈”以抑制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這同時也威脅了印尼在東南亞地區的地位。由于美國介入,東盟地區的政治正在走向多極化。但是,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中國與印尼等國更多表現為共生關系。印尼亟需改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面貌,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到基礎設施當中,而中國能夠并且愿意提供這方面的援助。雖然不是所有“一帶一路”項目都符合印尼的利益,但印尼要加速發展就必須接受這些資金和技術。包括印尼政府也視“一帶一路”倡議為促進和協調經濟發展,創造政治穩定與安全的機會。
眾所周知,美國希望始終保持在世界的領導地位,不希望任何國家成為其競爭對手,所以美國持續不斷阻止中國在國際社會掌握話語權。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核心觀點是以西方地緣政治理論為認知基礎,認為中國建設海洋強國以及經濟領域的擴張是中國意欲成為新的世界領導者的表現。[4]美國在蘇聯解體后一直在保持自己的超級大國地位,憑借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干擾其他內政外交以使其符合美國利益。同時,美國也以軟霸權的方式,通過各種議程設置,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輿論。美國常用的手段是以民主、人權、環境、性別、婦女、健康等名義資助非政府組織。包括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各個國家,都有受到美國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存在。這些機構是致力于推動美國所設置的議程,來反對其他國家。
從總部設在雅加達的CSIS(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受美國影響的非政府機構在制造議題的過程中,著力引導“一帶一路”倡議負面輿論。2017年8月CSIS發布了一項針對千禧一代(17歲至29歲)的調查結果,樣本中32.8%的千禧一代認為與中國合作對印尼不利,只有11.7%的人看到了印尼與中國合作的益處。與此同時,29.9%的千禧一代認為與美國合作對印尼不利,14.3%的人認為與美國合作對印尼有益。這一調查結論意在突出中國威脅而弱化美國威脅。同年9月,Median也發布了一項調查,結果CSIS的研究如出一轍。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在您看來,世界上哪個國家對印度尼西亞的威脅最大?”結果22.7%的被調查者回答“中國”,14%的被調查者回答“美國”。相關非政府機構以調查的方式“客觀”呈現出印尼社會視中國為一個比美國威脅更大的國家。對此,我們不足為奇。因為像CSIS這樣的機構雖地處印尼卻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并受美國政策的影響。[5]此外,還有許多西方組織通過資金支持的方式介入印尼社會,以形成在印尼的軟霸權。在上述組織和資金的支持下,產生“一帶一路”倡議的負面敘事也就自然而然了。
而非政府組織發布的消息之所以能夠產生一定影響,則與印尼的國情息息相關。第一,印尼是一個被殖民長達350年的國家,對于各種形式的殖民主義滿懷戒備。“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中國政府未能及時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讓包括印尼在內的許多國家擔心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帝國主義。第二,印尼居住有許多華人,且多數為富裕階層,“一帶一路”倡議的出現,容易導致人們擔心印尼對中國產生經濟依賴。第三,印尼在文化、宗教、習俗和法律等諸多方面都與中國不同。“一帶一路”倡議若只注重高層對話與官方合作,而不能與當地社區打成一片,就很難獲得印尼社會認可。第四,“一帶一路”項目負面報道對印尼媒體影響較大。大多數印尼人仍然依靠電視獲取信息。同時,主流媒體也以西方媒體為參照,傳遞“一帶一路”項目負面新聞。第五,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佐科·維多多總統勢單力薄。贏得2014年和2019年大選的佐科政府時常面臨經濟、政治和社會挑戰。佐科·維多多總統既不是政黨領袖,也不是軍方人士。那些不支持佐科維的人往往會成為反對派,在批評總統的同時,總統所支持的“一帶一路”倡議也被殃及。這些反對派由宗教領袖、退役軍官、政府前任高級官員和一部分知識分子組成,在印尼社會頗有影響。
在印尼,大眾媒體仍然是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欲理性辨析西方國家制造的“一帶一路”負面輿論,媒體的公正獨立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在筆者的訪談中,多名新聞記者表達了媒體在接納“一帶一路”倡議中所需承擔的責任。
一、媒體報道以事實為報道依據。長久以來,西方媒體所積累的權威令印尼媒體非常信任地引用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作為參考,而懶于核查其所述情形是否屬實。這在不知不覺間喪失了媒體應有的獨立客觀立場,而成為西方媒體的附庸。
在筆者的調研中,印尼媒體Jawa Pos的記者Nouval Widi Asmoro就強調,核查原則在新聞工作中至關重要。事實核查可以用于西方媒體報道,可以用于受西方影響的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發布的調查。因為“一帶一路”倡議事關印尼廣大公眾的利益,所以必須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將探針放置在事實上,而不是根據西方國家的軟霸權隨意探測,這才是印尼媒體應該采取的策略。報紙Kedaulatan Rakyat的記者Ardhi Wardhan認為,印尼媒體必須保持獨立,當所在媒體被施加“影響力”時,應該采取中間立場。由于利益相關,西方國家與西方媒體不可能青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印尼媒體可以保持獨立。我們既要看到中國逐漸走向強大,向海外發展的真實狀況,又要從中國推出的每一個宏觀政策中看到機遇,只要目標是提高競爭力,就必須與各方建立合作。
二、審慎對待非政府組織炮制的消息。美國在反華的過程中向來善于煽動敏感議題。美國政府不僅通過媒體實現新聞施壓,還常常通過非政府組織公關,在媒體上制造有關中國的負面敘事,甚至直接制造社會混亂,以此來吸引社會關注。中國與印尼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互利共贏,推動區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被非政府組織渲染為“新殖民主義”“債務陷阱”等,一味挑撥兩國之間平等的合作。正因如此,有受訪者就認為,在公共空間的辯論中,印尼媒體在引用西方消息源的同時,也要適當援引印尼政府、中國政府代表、研究人員的消息,以平衡報道。不能以意識形態的差異,作為評價某項政策、項目或戰略的唯一依據。
三、媒體報道應抓住主流輿論。外國投資進入本國,負面輿論在所難免。日本資本進入印尼時,發生了后來被稱為“馬拉里事件”的示威活動。中國資本進入時,勞工問題、簽證問題隨之產生,反對的聲音同樣出現,但并不意味著印尼要關閉引資的大門。中國資本的進入,讓印尼的旅游業、采礦業、種植業等多個關鍵經濟領域都有了長足進步。[6]因此,妥善處理負面問題,引導印尼借助投資走上發展的快車道,才是印尼媒體應當擔負的責任,也是其應引導的主流輿論。具體來說,印尼媒體應當在如下兩個關鍵問題上發揮出輿論引導功能,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隨西方。
第一,突出合作共贏。從印尼的角度出發,未來的世界發展將會有新的方向。如果支持“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成,東盟國家間的連通性大為加強。印尼擁有17,000多個島嶼,道路的連通可以讓印尼更為便捷地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帶一路”倡議順利進行,將惠及許多貧困人口,對全球福利產生顯著的溢出效應。[7]因此,印尼媒體不妨從合作共贏視角入手,以事實呈現,引導民眾客觀看待“一帶一路”倡議。
第二,深入社區民眾。媒體報道的視角除了要對準“頂層設計”,還要放眼社區,找尋“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幾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以來,印尼社區民眾已經明顯感受到了福利。事實證明,連接爪哇島的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交通時間。這使得人口、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成為可能。如果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和蘇拉威西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經濟發展成本又將進一步降低。道路僅僅是“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一個切面,包括港口、機場、發電廠、水壩等,都促進印尼對社會福利和經濟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也將印尼的社會生活推上一個新的臺階。在印尼,由于華為、小米、中興等諸多手機廠商的進入,使得許多過去買不起手機的印尼人擁有了物美價廉的安卓手機。因此,在印尼的社區當中,其實沒有太多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印尼和中國媒體都應該抓住這一點,深入印尼社區,促使印尼社會形成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認知。
印尼已經不能再錯過改善基礎設施、走上發展快車道的機會了。在東盟地區,與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相比,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近年來,“千島之國”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增長以及GDP增長都集中在爪哇島,其GDP總量的60%左右來源于爪哇島,但考慮到該島居住有印尼50%以上的人口,這種增長并不突出。并且,集中于爪哇一島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的增長不僅沒有發揮出印尼本該有的經濟潛力,還有榨干周邊地區自然和社會資源的趨勢。出于經濟發展平衡起見,印尼政府致力于建設連通爪哇島與島外區域的“海上高速公路”。“海上高速公路”計劃是印尼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頭戲,同時也是需要大量資金注入的項目。而“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以“授人以漁”的方式來實現共同進步和共同繁榮。因此,從“一帶一路”倡議中獲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和技術,是印尼開掘經濟潛力、促進區域發展平衡的良方。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在歷史上,印尼已經錯過了很多機遇,這次印尼必須抓住“一帶一路”的利好,而不是封閉自限,否則印尼必將再次錯失成為發達國家的機會。
總之,印尼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受益匪淺。對于西方國家及其附庸刻意制造的負面輿論,實際是以民主的名義在維護其在東南亞地區的領導權。這些負面輿論,其實是在印尼布設的“民主陷阱”,防止印尼陷入“民主陷阱”,媒體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西方媒體試圖阻擾“一帶一路”倡議的做法,印尼媒體可以通過反復宣傳來引導輿論。對于大眾媒體仍然是主流媒體的印尼而言,這不難做到。“魔彈論”在大眾媒體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有充分的施展空間。充足的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扭轉社會對于某一個問題的看法。因此,印尼主流媒體第一要充當不實消息的過濾器,將西方媒體及其附屬機構發布的消息認真核查,將其炮制的假消息拒之門外。第二要認清“一帶一路”倡議對印尼成為發達國家的關鍵推動作用,對其所伴生的負面輿論做出適當解釋。例如,輿論中的債務依賴問題、雅加達—萬隆高速鐵路項目進展問題,都需要適當關注、合理解釋,以推動相關問題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