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王 偉,王祈智
梅河口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吉林梅河口 135000
在對豬流行性腹瀉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后,可發現該病癥,屬于接觸性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生豬作為主要的傳染源,可對其病菌進行傳播。該病菌主要存在于豬腸道的腸絨毛、腸系膜淋巴結當中,將隨著病豬的糞便排出體外,進而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從而使得病菌迅速傳播,給生豬養殖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工作人員必須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技術,解決該病癥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鑒別診斷時,可發現該病癥的患病對象主要為10日齡以上的仔豬,仔豬的糞便有酸味,且較為腥臭。在仔豬出現具體的腹瀉癥狀后,將導致仔豬出現脫水問題,在腹瀉5 d后,若沒有及時進行救治,則會出現仔豬死亡。通過數據分析可知,該病癥的致死率高達90%以上,為此則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方案,保證仔豬的正常生長。
豬流行性腹瀉病癥,集中在春季與冬季。在氣溫較低、空氣潮濕的環境下,進而誘發生豬出現該種病癥。如南方地區開展生豬養殖時,由于空氣濕度較大、溫度較低,使得該種病癥的發生概率較高。為此,在該病癥預防時,可采取防寒保暖、濕度控制、基礎免疫、疫苗接種等技術手段。
3.1.1 防寒保暖
在該病癥出現后,將導致產房哺乳的仔豬病死率非常高。因為,剛出生的仔豬大腦發育有限,無法通過神經系統調節,實現對自身體溫的調節,進而導致仔豬大量死亡的現象。為此,在預防工作開展階段,應當根據產房仔豬的具體哺乳周期,科學合理地開展防寒保暖工作。
一般情況下,養殖人員開展防寒保暖工作時,僅關注仔豬局部的生活環境,不需要對整個產房進行環境溫度的調節。哺乳仔豬正常發育時,一般體溫處于39 ℃,而分娩后的仔豬體溫較低,為避免受到低溫影響,則可以將分娩舍的溫度合理控制在30~32 ℃,并保證對母豬活動的區域環境溫度進行合理調控。
若產房的溫度過高,不利于母豬的正常分娩,且會消耗大量能源,增加了養殖工作成本。如部分養殖人員開展防寒保暖工作時,在仔豬保溫箱內部,懸掛紅外線保溫燈,進而為仔豬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溫度。與此同時,鑒于仔豬腹部的脂肪層較薄,使得仔豬腹部的保暖性較差。為此,養殖人員可在保暖箱的底部,合理鋪設一定厚度的木板,使得仔豬腹部與鑄鐵產床進行有效隔離,并在木板表面鋪設電熱板,實現對仔豬腹部的有效保暖,規避豬流行性腹瀉問題的發生。
筆者認為,在保育舍進行防寒保育處理時,可利用塑料薄膜進行封閉處理,進而對內部環境溫度進行有效控制,保證仔豬養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例如,在斷奶仔豬轉入保育舍時,應當將舍內的溫度控制在28~32 ℃。而后每隔一周,則可以將溫度下調1 ℃。部分人員進行保溫供暖時,采用燃燒煤炭的傳統方式,在煤炭燃燒過程中,將產生一定的有毒氣體。為避免仔豬出現中毒問題,則需要加強通風換氣工作,保證仔豬撫育的安全性。而部分養殖人員,配置豬糞發酵系統,實現對豬糞的合理利用,進而替代傳統煤炭燃燒的供暖方式,實現對豬舍的有效保溫。
在生長舍進行防寒保溫工作開展時,仍需要利用塑料薄膜對豬舍的四周進行封閉,進而形成相對密封的空間。通過在豬舍及時搭建木板棚,進而開展局部保溫,為仔豬生長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實現防寒保暖的工作效果,降低豬流行性腹瀉病癥的發生概率。
3.1.2 濕度控制
為保證仔豬養殖管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在針對流行性腹瀉病癥進行預防時,必須加強對仔豬生長環境濕度的有效控制。為此,養殖工作人員,可在仔豬活動區域,合理鋪設稻草、草木灰、煤炭灰等,進而實現對豬舍濕度的有效控制。在生石灰的作用下,可對空氣中的水分子進行有效吸收,并生成堿性石灰乳,發揮出一定的堿性消毒作用,為仔豬生長創設良好的環境。
3.1.3 基礎免疫
在基礎免疫工作開展階段,必須落實母豬的基礎免疫工作,為仔豬免疫提供一定的保障。母豬基礎免疫工作開展時,應當針對圓環病毒、藍耳病、口蹄疫、豬瘟等病毒進行有效免疫。因為,上述病毒對母豬的發育生產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為保證母豬生產的有效性,則需要對相關病癥進行科學有效地預防,保證母豬進行基礎免疫。
在母豬分娩前夕,母豬體內基礎免疫的血清抗體,將快速濃縮到初乳當中,進而使得初乳中血清的含量迅速上升,出生后的仔豬吃到初乳后,可保證仔豬獲得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使得仔豬獲得一定的免疫能力,降低仔豬患病的概率。
3.1.4 疫苗接種
在預防豬流行性腹瀉病癥時,可采取專業科學的疫苗接種對策。因為,在養殖管理時,若不及時開展疫苗接種,則可能會導致豬出現混合感染的問題,給病癥的診斷與治療造成較大的影響,無法保證生豬養殖工作開展的經濟效益。為此,在實際疫苗接種工作開展階段,可進行多種疫苗的聯合接種處理,以保證疫苗接種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實現對相關病癥的有效預防。
3.2.1 隔離消毒
在生豬養殖工作開展階段,為保證生豬養殖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則需要針對豬流行性腹瀉問題進行綜合防治。一般情況下,養殖人員進行綜合防治時,應當突出隔離消毒處理工作。如產房內的仔豬出現腹瀉癥狀,應當將相關仔豬進行有效隔離,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問題。在患病仔豬進行有效隔離時,應當對產房進行有效消毒處理。為實現對產房濕度的有效控制,在實際消毒工作開展階段,應當采取過氧乙酸熏蒸的方式,實現對產房的有效消毒處理。
患病仔豬進行管理時,應當安排專人開展護理工作。在護理設備、藥劑使用時,應當保證單獨使用,不可進行混用。在進出隔離豬舍時,應當進行有效消毒處理,避免由于人員因素,進而導致病毒擴散。在消毒工作開展階段,需要保證產床干燥衛生,為后續母豬的生產提供有利環境。如部分養殖人員進行產床管理時,在產床的底部鋪撒一定量的生石灰粉,對環境中的水分子進行有效吸收,實現對豬舍濕度的有效控制,保證隔離消毒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3.2.2 輔助治療
在輔助治療工作開展階段,應當對仔豬的健康狀態進行有效監測,一旦仔豬出現拉水樣糞便,將導致仔豬快速脫水,嚴重情況下將導致仔豬死亡。為此,在開展輔助治療時,應當及時為仔豬補充酸堿平衡的營養液,有效避免仔豬出現酸中毒現象。
若個別仔豬的脫水問題較為嚴重,在實際治療工作開展階段,應當利用5%的葡萄糖溶液,配置減緩腸道蠕動的藥物,在仔豬的腹腔進行注射,為仔豬提供一定的能量,避免仔豬出現休克問題。與此同時,在實際治療工作開展階段,應當及時開展保溫處理,并對仔豬生長區域的濕度進行合理控制,避免仔豬腹瀉問題的加重。在仔豬病癥好轉后,則需要利用奶水充足的母豬進行替代哺乳。
3.2.3 康復血清
養殖管理人員采取康復血清處理技術方案時,主要是利用出現腹瀉病癥,但完全康復的母豬血清,一般選擇康復超過10 d的母豬血清,基于康復血清的合理利用,能夠實現對新生仔豬的有效治療,對仔豬出現的病癥進行治療,對仔豬的死亡率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
一般情況,工作人員在采集母豬的血情時,應當在56 ℃的無菌環境下,開展30 min的滅活處理,并配合相關藥劑進行同時使用。若仔豬剛出生,則可以灌服2 mL的血清,并連續灌服3 d,則可以對豬流行性腹瀉病癥進行有效治療。若仔豬的日齡較大時,則可以采取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的技術方案,實現對病癥的有效處理。若相關的仔豬已經出現腹瀉問題,則需要科學增加喂服的劑量,以保證康復血清治療起到一定的效果。
3.2.4 保健管理
在針對豬流行性腹瀉問題進行治療時,應當突出保健工作的落實開展。如剛出生的仔豬抵抗力較弱,在保健管理工作開展時,可對仔豬注射特殊的抵抗疫苗,保證仔豬產生一定的免疫能力。
在保育期的生豬與育肥生豬養殖管理時,部分豬出現了該病癥,且部分生豬出現混合感染的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則可能造成較大的養殖風險。為此,在實際飼料管理過程中,可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避免生豬養殖過程中出現細菌感染問題。
3.2.5 返飼療法
為實現對該病癥有效的治療,可對母豬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如妊娠母豬處于預產期3周以上,或配種一個月后,可采用患病仔豬的腸道內容物,與飼料進行合理拌和,并對母豬進行喂食,進而促使母豬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對仔豬進行哺乳,有效控制仔豬的死亡率。鑒于該種技術方案開展時,容易對其他病菌產生擴散,進而增加其他病毒暴發的概率,為此在養殖管理時,應當對其技術進行科學評估,保證安全有序地采取。
綜上所述,筆者針對豬流行性腹瀉的綜合防治技術進行論述,旨在說明該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為保證仔豬的正常生長,則需要采取多種技術方案,有效防治豬流行性腹瀉病癥,消除飼養工作安全隱患,保證生豬養殖工作開展的安全性與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