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吉林省農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農安 130200
在我國養殖業中生豬養殖是重點項目,要想擴大生豬養殖規模,保證生豬生產質量,就必須有優良的養殖模式,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生豬養殖。同時,在生豬養殖過程中,由于各種外部因素,生豬極易發生疫病,必須采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才能提高生豬養殖的效率和質量。豬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在豬只飼養行業中經常出現的高發性疾病,該病大多由于豬只本身的免疫受到嚴重損傷所導致。而且此種疾病特點是一旦有豬只受到感染,那它的身體免疫系統將會失去免疫效果,這給接下來的治療造成了更大的難度,所以這種疾病成了養殖界重點防治的對象。
營養不良可造成免疫力失調。眾所周知,豬只在生長發育中如果營養缺失就會造成免疫力下降等各種問題的產生,比如蛋白質的缺乏會造成其免疫球蛋白量不足,氨基酸的不足會造成其胸腺方面的萎縮以及淋巴細胞功能也會出現問題,再比如維生素的某種元素不足會影響免疫細胞的發育。
家畜大規模流行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相關工作人員和運輸車輛沒有進行徹底的消毒,影響生殖健康環境,將外部細菌帶入養豬場,改變養豬場環境,失去了植物群的平衡,滋生了新的細菌,導致了流行病。在豬的生活環境中,飼養員和外界人員的到來可能會導致細菌進入豬圈。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重點解決豬圈衛生質量不高的問題,防止養殖戶將消毒不徹底的工具或衣物帶入豬圈,避免豬圈環境發生變化。
現階段,部分養殖場消毒意識不足,專業知識儲備淺薄,部分養殖場沒有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消毒防疫體系,導致消毒防疫跟不上工作步伐。有的生產人員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消毒,導致消毒步驟與實際規格不一致,疫苗劑量不足或針數少等問題持續存在。農民只對豬圈進行消毒,不注意人員和設備的消毒。另外,一些豬舍消毒設備過于陳舊,無法完全滿足消毒免疫的相關規定。例如,一些養殖場對豬舍沒有采用良好的消毒方法,導致消毒不徹底,消毒不規范,或者是豬疫苗注射操作不規范,導致疫苗滲出,劑量不足的問題。
一些養殖戶在治療病豬時,只希望在短時間內迅速看到治療效果,因此,他們濫用抗生素,將這些藥物添加到日常喂養的飼料中,并經常使用細菌耐藥,危及人類和動物的健康,使生豬養殖面臨嚴重的毒性問題。如果農民經常使用抗生素,豬的免疫力會大大降低,體內殘留的藥物高,會對豬的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病原體會在抗生素的影響下發生突變,增強耐藥性,產生新的病原體,導致豬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比以前低很多。
豬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最明顯特征是感染率極高。目前,我國的生豬養殖表現為大范圍養殖,片廣點多,散養戶還占有很大比重,場與場、戶與戶之間距離達不到動物防疫的要求,這就給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豬繁殖病與呼吸綜合癥最主要的特征便是損害豬只自身的免疫系統,當免疫系統受到損傷后,就說明對它的病毒抵抗性也將隨之大幅度的減弱,此時也更易引起其他病毒的出現。
傳統養殖是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生豬養殖模式,主要是依靠農戶長時間積累的養殖經驗以及技術,依靠有機物質循環、自給自足的養殖模式。該種養殖模式主要飼料來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作物以及副產品,相比于其他養殖模式,養殖成本較低。但是傳統養殖模式的養殖規模較小,缺乏專業的養殖技術,在養殖過程中各項管理措施不到位,缺少科學的防疫手段,一旦出現生豬疫病,可能會導致大規模的擴散,影響農戶的經濟收益。
育肥豬養殖是針對仔豬進行育肥,該種養殖模式在小型養殖場以及家庭型養殖中比較常見,農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制定養殖計劃,有效控制養殖規模與成本,該種養殖方式的風險較低,在養殖中需要充分考慮地區氣候條件,進而提升養殖收益。
采購具備較強繁殖能力的母豬進行生產養殖,該種模式不需要較高的經濟投入。但是,母豬養殖模式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如果市場處于低迷期,生豬供應不足,會導致養殖時間延長,增加養殖成本。
現代化生豬養殖是大量利用現代化技術與理念,實現自動化養殖生產,該種養殖模式是以養殖場、養殖企業為主,大力推廣規模化養殖,需要先進技術作為支持。同時,現代化養殖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生豬疫病的防治水平,生豬產品的質量有所保證,相比于傳統養殖模式,現代化養殖需要配備完善的養殖系統以及污染物處理系統,因此養殖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生豬養殖戶首先應該引進科學飼養技能,并采用科學合理的飼養技能使養豬業逐步走上專業性、科學化的發展狀態。首先養殖戶要選擇地勢高、干燥,并達到國家防疫衛生標準的區域。然后再把生豬根據不同的品種加以分類飼養。再次,在飼料的選用上也要注意區分豬只的不同,并按照豬只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加以科學飼養。因為科學合理地喂養可以保證豬只營養平衡,也幫助其增加抵抗力,從而有效降低疫病的發生率。
規模化養殖場的生豬管理具有日常性、科學性和計劃性的特點,因此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需要重視有計劃的日常科學化養殖。一般來說,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采取不同的養殖方案進行生豬養殖,可以有效提高生豬品質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例如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可以定期對養殖場進行通風,防止溫度過高導致養殖場內細菌滋生過快引發疫病。在天氣寒冷時需要合理建設養殖場保溫設施,防止溫度過低導致生豬免疫力下降,難以抵抗病菌侵襲。在對生豬進行飼養時,需要分年齡段進行科學合理的飼料喂養,從而保證不同階段的生豬可以獲得科學的營養攝入。除此之外,在飼養生豬過程中還可以在飼料或者飲用水中加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的藥品,有效提高生豬抗病能力。
養殖戶應正確意識到生豬防疫的價值,并提高防疫投入的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如疫苗冷藏等。獸醫人員應結合生豬數量、免疫情況及健康情況等,構建檔案管理制度,將免疫接種程序確定下來,全面提高免疫接種質量。想要確保免疫程序的合理性以及高效性,應對諸多因素加以考慮,如豬場所在地疫病防控要求等。因而在制定程序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設定。另外,還應確保疫苗選擇的科學性,并加強疫苗儲存以及運輸管理,將疫苗效果全面發揮出來。還應對豬場消毒、獸藥使用等情況進行記錄與掌握,并設計完善的防疫體系。
應加強消毒管理,構建完善的消毒機制,對傳染性疾病進行有效防控,注重疾病傳播以及蔓延。因而養殖場應遵守國家相關規章制度,將消毒工作全面落到實處。首先,應定期對豬舍以及養殖場附近環境展開清潔,尤其是重點區域應進行全面消毒;其次,應加強滅害工作。在養殖過程中,老鼠、蟲類為傳染性疾病主要傳播途徑,應提高對滅害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物理、化學防治措施提高滅害效果;最后,應加強養殖工具、容器以及飼料的消毒工作,加強飼料管理,降低病毒進入豬體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大型養殖場未能及時處理糞便,會致使氨氣等有害氣體堆積,對豬只以及養殖人員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因而需注重生豬糞便處理工作。
在生豬養殖中,應注重引進優質生豬品種,進而提高疾病防治效果。大部分生豬養殖均為小型養殖場,幼豬通常是養殖場自己進行培育的,難以確保幼豬品種。因而應通過優質幼豬的引進,進而減少生豬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在引進幼豬時,應加強研究以及調查,注重活體檢測,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合格幼豬,確保其具備良好的抗病能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引進幼豬之后,應將新引進的幼豬進行隔離,確保豬只健康之后,方可加以圈養,避免存在生病幼豬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