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峰
遼寧省農業發展中心,遼寧沈陽 110000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不斷發展,肉牛和奶牛的存欄量均穩步提升,集約化、規模化的養牛場不斷擴大養殖規模,隨之而來的是牛只疾病的發生,牛只腹瀉癥是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給養牛業帶來了較大的威脅。病毒是引起牛只腹瀉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討論了常見的三種能夠引起牛只腹瀉癥的病毒,希望能夠幫助養殖場預防和控制牛只腹瀉癥的發生。
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該病毒是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成員之一,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該病毒粒子可見直徑40~60 nm的球形結構,表面富有以脂蛋白為主要成分,鑲嵌10 nm左右的環狀亞單位結構的囊膜,該病毒對溫度比較敏感,56 ℃的環境下作用30 min可導致病毒的致病性嚴重減弱,在沸水中病毒立即死亡,但在低溫環境中存活時間比較長,-60 ℃的條件下該病毒能夠存活數年,真空凍干技術能夠使病毒的毒力保持數年。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毒對酸性環境的耐受度較高,pH值在3~7的環境中能夠存活較長時間,但當環境的pH值大于9則逐漸失活。常見的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均能殺滅該病毒。
患有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牛腹瀉癥狀嚴重,糞便內有血絲,體溫升高至39.2~42.2 ℃,長期的腹瀉會導致牛只脫水,飲欲增加,眼角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心跳和脈搏速度加快,懷孕母牛可出現流產,急性發病的患病牛往往在15 d左右死亡,耐過的患病牛轉為慢性病例,牛只表現為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偶爾出現腹瀉,體溫正常,但母牛的產奶量和牛乳品質會受到嚴重影響,初生犢牛往往有先天缺陷,生長發育遲緩,容易感染肺炎等其他疾病。
主要應用于臨床實踐的診斷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方法有血清學診斷技術和病原學診斷技術,病原學診斷法是在無菌條件下收集患病牛的骨髓或血液,處理后接種于牛源細胞中,而后借助免疫熒光技術進行鑒定。血清學診斷技術中常用的有瓊脂擴散試驗、血凝試驗和中和試驗,其中中和試驗的準確性最高,瓊脂擴散試驗的操作最簡單,但僅能檢測血清抗體,敏感度較差。
該病目前沒有特效療法,發生后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止痢、補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為治療原則,利用口服補液鹽或靜脈注射的方法補液,調節機體的酸堿平衡,輔以中草藥清熱解毒,控制繼發感染,提升機體的抗病力,加上改善飼養管理條件能夠逐漸康復。
本病的預防主要是加強檢疫,及時地清除感染牛,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也可利用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通常在6~10月齡或初乳的免疫力消失時進行免疫接種,但需要注意的是懷孕期母牛不宜注射疫苗。
牛輪狀病毒是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的成員之一,該病毒能夠感染牛、羊、猴、禽類等多種動物,該病毒有內外兩層衣殼,沒有囊膜,外觀呈二十面體對稱的球形結構,按照形態可將病毒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粗糙型和光滑型,粗糙型的病毒沒有感染性,光滑型的病毒能夠感染動物。該病毒對脂溶性試劑有一定的抵抗性,耐酸性環境,經過胰蛋白酶處理后病毒的感染性會增強,但1%的次氯酸鈉和70%的酒精均能殺滅本病毒。
牛輪狀病毒病通常發生在7日齡以內的犢牛群體中,患病牛發病突然,患病初期犢牛精神沉郁,采食量顯著降低,甚至不哺乳,體溫有時會升高,排出黃白色或白色糞便,質地較為粘稠,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腹瀉癥狀逐漸明顯,可以看到排出糞便中混有黏液或血液。大多數患病犢牛會因腹瀉而產生脫水癥狀,最終因代謝性酸中毒或心力衰竭而死亡。在發病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進行飼養管理,很可能有其他的病原微生物進入機體,造成繼發感染,臨床癥狀加劇,治療困難,死亡率增加。
該病的診斷方法可分為四種,一種是將收集的病料進行病毒分離培養,通常成功率在40%~70%之間,但因價格較為昂貴且耗時、費力,通常不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電鏡技術檢測輪狀病毒,常見的有普通電鏡觀察法和免疫電鏡觀察法。第三種是免疫學檢測,常見的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乳膠凝集反應等,該方法可較為迅速地檢測出牛輪狀病毒,且特異性較高。第四種是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包括PCR檢測技術、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該方法對儀器設備的要求較高,不適合在臨床中推廣。
牛輪狀病毒病的治療以補液、糾正酸中毒為主要原則,尤其是對已經虛脫或嚴重脫水的犢牛應當緊急補液。在糾正了酸中毒、高血鉀、低血糖和脫水后,犢牛的小腸上皮細胞往往可自行恢復,治療10 d左右癥狀得到明顯減輕,直至恢復正常。中獸醫認為牛輪狀病毒引發的牛只腹瀉癥是濕熱證,而濕熱會損傷脾胃,可用蒼術來益脾,同時用茯苓滲濕利水、健脾補中,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本病的預防主要依靠加強飼養管理,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熟的商品化疫苗可供免疫接種,因此及時清理圈舍糞污、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改善牛群養殖環境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此外,由于該病常發生于犢牛群體內,因此應當在犢牛出生后盡早地飼喂足量初乳,通過攝取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產生被動免疫,提升犢牛體質,初次初乳的飼喂量應當在2 kg以上。只有犢牛的體質提升了才能降低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概率,保證犢牛健康。
牛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屬的成員之一,也稱為日冕病毒,本病毒為多形有囊膜的粒子,平均直徑為100 nm,是單股正鏈RNA病毒,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RNA病毒,該病毒基因長度為31 043個核苷酸,其囊膜上有獨特的棒狀囊膜粒,使得病毒粒子類似于花冠或日冕狀。該病毒是成年牛冬痢和犢牛冠狀病毒性腹瀉的重要病原。
牛冠狀病毒在牛群中存在較為廣泛,往往以亞臨床感染的形式持續存在,在健康牛群中檢測出牛冠狀病毒的概率為0%~24%,患病牛和帶犢牛是本病最為重要的傳染源,其糞便、消化道分泌物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經糞-口傳播的途徑感染各個年齡段的牛,其中以1~7日齡的犢牛最為易感,成年牛感染后表現為冬季痢疾。
牛冠狀病毒在感染時主要以腹瀉和呼吸道疾病為主,其臨床表現與毒株的致病性、牛只狀態以及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牛冠狀病毒可根據引發癥狀分為牛腸道致病性冠狀病毒和牛呼吸道冠狀病毒。
牛腸道致病性冠狀病毒感染的牛在患病初期表現為排出黃色稀便,其中混有血液,而后發展為水樣腹瀉,由于液體的攝入量很難滿足因腹瀉造成的液體損失量,所以牛只出現脫水、虛弱或體溫過低現象,少數犢牛可能出現發熱、心臟血管塌陷或昏迷,出現這些癥狀時如不能及時治療會引發死亡。牛呼吸道冠狀病毒感染的患病牛體溫升高,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難,該類型的冠狀病毒病發病率可達85%。
在成年牛的糞便中能夠檢測出牛冠狀病毒,犢牛腹瀉發生前1~2天和停止腹瀉后的糞便內也均有該病毒。在使用血清學診斷方法檢測患病牛血液時,可以看到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顯著提升,ELISA法可以很快捷地檢測出牛冠狀病毒,此外病毒中和試驗也是實踐中常用的診斷方法。除血清學診斷方法外,免疫熒光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也能夠作為診斷方法進行確診。
該病目前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患病牛時以對癥治療為主,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穩定血糖和體內電解質水平,對于脫水嚴重的患病牛可通過口服電解質或靜脈注射多離子等滲晶體液的方法進行治療。與此同時,應當注重養殖環境的改善,控制飼養密度,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特別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補充,以提升牛只的抵抗力。
在預防方面,可以通過給懷孕母牛接種疫苗或給新生犢牛口服疫苗的方式來激發主動免疫或被動免疫水平,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在疫苗注射后對牛群的抗體水平進行檢測,當抗體水平較低時及時補免。
綜上所述,目前病毒引起的牛只腹瀉癥發病率不斷提高,對養牛場產生了一定的威脅,且以上三種疾病均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各個養殖場重視病毒引起的牛只腹瀉癥的防控工作。本文通過分析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牛輪狀病毒病以及牛冠狀病毒病的病原學、臨床癥狀、診斷方法和綜合防治措施,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從而促進養牛業的健康發展,提升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