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軒 尚丹
【創作體會】解碼《復興大道100號》緣何刷屏
在建黨百年的主題傳播中,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大型手繪長圖H5《復興大道100號》,以超長畫卷與“一鏡到底”的形式,用一條路串起百年黨史時間線,將百年征程入畫。產品一經推出便成為刷屏之作,圍繞“復興大道100號”主題的相關內容全網點擊閱讀量超10億。回顧創作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主題宣傳和創意結合,推出共情式產品。《復興大道100號》長圖在手機端長約50屏,涵蓋300多個歷史事件和場景、5000多個人物、400余座建筑。在內容選擇上,長圖將“黨史大事件”和“百姓生活”結合,不僅覆蓋了百年黨史中的重大事件,還描繪了“半條被子”“豐碑”等感動人心的黨史故事,以及不同年代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大到場景布局,小到街景標語和人物著裝打扮,都做到高度紀實的還原。當畫卷打開,百年征程仿佛歷歷在目,用戶的個人記憶點和情感共鳴點同頻共振,匯聚濃縮在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場景細節中,最終達到一種共情式傳播。
優質內容和技術嫁接,打造沉浸式體驗。互聯網環境下,優質的內容是內核,是必備品和稀缺品,在此基礎上,一個趨勢也愈加明顯——技術創新正成為傳播效果升級的新引擎。借助技術實現破圈傳播,關鍵是如何讓優質內容與技術創新巧妙嫁接,產生“1+1>2”的賦能效果。
《復興大道100號》以長圖為載體,融合聲音、動畫、AI交互等多項技術,打造出視聽一體的沉浸式體驗,讓有意義的產品更有意思。長圖嵌入豐富的聲效和珍貴的歷史事件原聲,帶用戶感受歷史的生動細節。同時,利用動畫技術將每一屏畫面動態化設計,增強產品的立體感。H5中特意增加AI交互技術,吸引用戶“親自”到不同年代場景中體驗,這種“超級參與感”,也有助于用戶在體驗中重溫歷史,產生價值認同。
連接用戶和場景融合,探索互動式傳播。在打通線上線下的基礎上,《復興大道100號》積極拓展傳播渠道,還對跨媒體、跨平臺、跨場景的全鏈全域傳播進行了積極實踐。在線上,不斷豐富傳播形態,除在全網首頁首屏發布,還利用景深漫游技術推出VR體驗館,實現永不“閉館”;在線下,強化互動沉浸,創造性打造實景展陳,推出“復興大道100號”線下互動體驗館,長圖動畫在商圈戶外大屏、地鐵站、高鐵站、辦事大廳等生活高頻應用場景中展示、播放。通過利用更豐富的場景去連接用戶,努力將“人找產品”轉變為不同傳播環境下的“產品找人”,讓產品和用戶成為一種“雙向奔赴”。
【評委評語】
該作品選取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代表性事件和場景,以紀實長圖為載體,融合多種新技術手段,融通線上線下場景,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立體化呈現、沉浸式傳播、年輕態表達,有效創新了重大主題的全鏈全域傳播。其示范性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策劃精妙,產品形態具有獨創性。以一條路串起百年黨史時間線,匯集長圖、H5、SVG 交互、線下互動體驗館等多元形式,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的壯麗征程。二是制作精細,技術運用富有創造力。長圖H5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場景選擇注重對用戶的感染力,作品的互動性較強,有效激發用戶情感共鳴。多種技術手段結合自然、流暢,較好地服務于內容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