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龍飛
【采寫體會】財經深度調查的穿透力
2021年7月30日,《證券時報》在A2、A3版重點推出調查報道《900億“專網通信”騙局:神秘人操刀,13家上市公司卷入》,在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這個被揭示出來的融資性貿易騙局,堪稱“A股史上最大資金騙局”。此報道第一次揭示了A股上市公司參與融資性貿易的廣泛性,向市場發出了有意義的警示,助力監管部門肅清市場。復盤這個選題的操作過程,背后是做好財經深度調查所需要的三大穿透力。
在信息傳播手段發達、信息呈現多樣化的新媒體時代,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各類媒體、自媒體都會迅速堆砌起連篇累牘的消息、分析、評論,此時的信息更新雖然速度快,但多數是零散而無序的,真相遠未到可以被揭示出來的程度。此時,財經深度調查考驗的是與時間賽跑的能力。
從2021年5月30日上海電氣83億元爆雷事件開始到7月28日,在不足2個月的時間內,A股市場連續出現8家上市公司爆雷,這些公司的“專網通信”業務都出現了重大風險。從6月初開始,我們即迅速介入了跟進調查。事件在持續發酵,爆雷的上市公司也陸續發布公告。于是,我們進入了與上市公司公告賽跑的狀態,其間還涉及上海、江蘇、北京等不少重點企業的現場尋訪,以及業內專家的訪談。最終,我們跑在了時間的前面,畫出了“完整森林”,穿透了真相。
財經報道是一個有著較高專業門檻的新聞領域,尤其是在涉及金融與資本市場時。如果一篇財經報道能夠從大量的數據層面,洞悉出他人所未見的隱情,則能體現出數據的穿透力。
這篇報道的數據穿透力,主要體現在對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穿透分析上。我們對所追蹤到的13家上市公司連續8年的財務報表做了梳理,逐年提取出這些公司的營業收入、預付款項、應收賬款等明細數據,并進行穿透分析,最終復盤出“900億元”這個金額。后續財經媒體關于這一事件的跟進報道,幾乎全部引用了“900億騙局”的說法。
做新聞報道,通常講究觸達現場、尋訪目擊證人、直面當事人,不過從事財經報道,很多時候是無法觸達現場的,因為大量財經事件的現場,存在于當事人的談判桌上、存在于商業決策的內部會議上。此時,要對財經事件的“現場”進行還原。
在這篇報道中,基于預付款項、應收賬款等財務數據的分析,我們進一步追蹤了13家上市公司的前五大供應商、前五大客戶、前五大預付款對象,并基于商業邏輯,穿透式解析其上下游的交易結構。這13家上市公司的上游供應商之間存在高度的重疊與相互關聯,下游客戶之間同樣存在很高的重疊與間接關聯。在此基礎上,我們完成了涉及13家上市公司及其上下游的龐大“融資性貿易網絡”的拼圖。所以,《證券時報》成為對這一系列上市公司爆雷案作出定性“融資性貿易騙局”的首家媒體。
這篇1.2萬字的調查刊發后,在金融圈引發刷屏效果,報道所挖掘的真相,得到新聞同行的盛贊。
深交所為此報道專門致電證券時報,稱贊報道的穿透力,給監管行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報道刊發后,我們還受邀前往監管部門做專題分享,介紹案件調查過程以及相關方法、心得,就報道進行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