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波
新時代下,做好經濟報道要在思想上和方法上,精準立題、有效破題、全力解題。既要做“深”做“實”,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方向,回應關切;又要做“通”做“活”,化繁為簡,化專為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因此,新聞記者特別是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要在平時注重積累、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把握好“從局部到全國”“從個例找共性”“從現象看本質”等三個邏輯關系,對采訪內容進行深度解構和解讀,找出經濟現象背后的經濟問題、趨勢動向和潛力亮點,再提煉出應對方法和對策建議。只有歷經這樣的流程,才能把握住重點,掌握住平衡,抓得住關鍵,從而做活做好經濟報道。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宏觀的重大經濟議題層出不窮。作為中央媒體的記者應從宏觀入手,微觀敘事,講述全面深刻的大事件、大道理;央媒派駐地方記者以及地方媒體記者,如果缺少對重大經濟問題的話語權和解讀權,也可以小切口、微視角,靈活展現宏大主題。
在當前穩大盤保增長的經濟形勢下,作為中央媒體駐湖北省的記者采寫反映全國經濟狀況和發展潛能的稿件,就應牢牢抓住湖北元素的“全國標記”。如,汽車、光電子、食品醫藥大健康是湖北的三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這三大集群在全國產業板塊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一份來自湖北三大主導產業的調研報告”的新聞報道十分必要,對于引導社會輿論、樹立市場信心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全國企業機構的市場分析和政府部門的決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凱恩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西方著名經濟學家都從不同角度提出經濟周期理論,并將經濟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復蘇、繁榮、衰退、蕭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也顯示,會在某個特定的時段進入某個經濟周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經濟報道是可“預見的”。
今年三四月份,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之前,新華社根據經濟形勢進行預研判,科學運用經濟學理論提前謀劃策劃,連續推出《踔厲奮發,高質量發展步履堅定》《中國經濟面面觀》《當前中國經濟十問》《2022年中國經濟七大政策“靠前發力”觀察》《新發展格局下暢通國內大循環觀察》一組重磅經濟述評。這組稿件,共同特點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運用大量權威數據、事實說話,以小見大,從點寫到面,從地方寫到全國,在短期波動中展示中國經濟大盤穩健沒有改變,在困難中反映政府部門全力應對和社會各方堅韌奮進,以客觀理性、令人信服的闡釋和分析,幫助人們認清大勢,增強信心。
這一經驗對于做好當前復雜疫情形勢下的經濟報道,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有專家分析認為物流、旅游以及商貿等行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將面臨較大困難。從我國市場狀況來看,一些地區的疫情形勢直接影響著全國范圍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為此,記者可以根據點上的情況順藤摸瓜,到相關行業和地區進行調研,看是否存在問題苗頭,從而做出獨家的建言性新聞報道。
越是國內外形勢復雜,越要把準中國經濟新聞的時代坐標。新華社的經濟報道往往都在關鍵時刻,站在高處,把握大局,精準研判,發出權威聲音,從而起到“一錘定音”、穩定人心的效果。
因此,做好新時代經濟報道,要在大國的坐標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角色,要以新時代大國的標尺來測量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管是寫全國新聞,還是報道地方經濟,都不能限于局部、目光短淺、心態封閉、自言自語。
筆者梳理分析新華社近年來的經濟報道,發現其成功的經驗在于,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自覺從政治角度看待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以思想之光引領輿論,才于無數個體案例中找到共性規律,看清中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支持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和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彰顯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氣質。
今年3月,新華社連續播發5篇系列述評,聚焦習近平經濟思想“美、實、效、協、共”五大鮮明特征,深刻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世界啟示。文章選擇“進博會從解決‘有沒有’到挑選‘好不好’的轉變”,寫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縮影,從社會主要矛盾出發,統籌需求與需要,闡述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聚焦于“美”,構建起為人民謀幸福的經濟學;文章從發展實體經濟和聚焦科技創新為切入點,寫到“勞動創造價值、奮斗實干”,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為基,統籌經濟學與哲學關于價值的雙重意蘊,闡述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聚焦于“實”,構建起為民族復興奠定更強大物質基礎的經濟學。
文章從面對疫情下的經濟治理之效、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改革之效、中國市場體制下的統籌之效三個方面,闡述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聚焦于“效”,構建起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文章從協調發展、協同共進、協力同心三個角度,闡述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聚焦于“協”,構建起為萬世開太平的經濟學。文章從共富之道、共同奮斗、命運與共三個方面,闡釋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聚焦于“共”,構建起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經濟學。
做好新時代經濟報道,不僅要做到像新華社這組述評一樣,從看似普通的經濟個案中提煉采寫出博大精深的經濟述評,更要學會從孤立的經濟數據中找到與之鏈接的經濟新聞。
統計數據是經濟運行狀況的直觀表現。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要學會用好用活統計、發改、財政及工信等部門公布的數據,學會“反向解讀”“旁眼觀察”,從中找出“亮點”,發現“新聞點”,讓數字獲得“生命”,讓數字“說話”。
如,一份固定資產投資運行報告中指出“某省10個地市投資增長在10%以上”。那么,這意味著該省其他的地市增速低于10%,甚至負增長。由此線索追蹤,可能挖掘到地方投資乏力現象及其背后原因。同樣,一份工業經濟情況通報中,“全省41個大類行業中35個保持正增長”的表述,意味著還有6個行業負增長。那么,負增長的是哪些行業?到底下降多少?持續多長時間?這些問題都是重要的新聞線索,值得深究調研,舉一反三,以小見大。
一些新聞記者認為,經濟報道所涉及經濟學知識晦澀難懂,只有經濟學專業出身或者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士才能駕馭。其實不盡然,生活中處處皆經濟。記者只要用心用情,就可以從身邊的現象發現新聞點,找到經濟報道的好線索,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經濟新聞。
在西方經濟學中,有兩個著名的經濟學理論,那就是“土豆效應”和“口紅效應”。“土豆效應”是指在大蕭條時期,消費者舍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致使對后者的需求上升,進而推高低成本產品的價格和銷量的現象。而土豆是便宜低端產品的代表,故稱為“土豆效應”。與此很類似,“口紅效應”也反映了蕭條時期消費者對低價產品的偏愛。
這兩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都是以某些特殊的消費現象描述經濟景氣情況。受此啟發,采寫經濟新聞也可以從身邊的現象出發,對此予以經濟學分析,用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通過小故事講好大道理,寫出生動而深刻的經濟新聞。
湖北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理論上,許多公路、鐵路、水運,甚至空運都途經于此。在經濟學領域,物流被稱作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因此,從這幾個領域的物流數據,可以觀察出經濟運行跡象。記者可以走進鐵路運輸樞紐、公路物流企業和長江航運中心,蹲點采訪工作人員、物流司機,并請專家學者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解讀。采訪也因此由表及里,從骨感到豐滿,從數據到事實,從現象到原因,增強人們對于經濟現象的直觀了解,更深層次認知感知經濟問題。
不僅如此,經濟記者還要有專業思維和辯證思維,不能僅停留在現象表面,應該多問幾個為什么。因為經濟現象只是經濟報道的切入點,而背景則是經濟報道的著力點。在深刻了解國內外經濟形勢、當前經濟領域熱點等背景情況后,記者進行再分析,再認識,就能看清經濟問題的本質,發現經濟報道的新視角、新高度和新氣象。
幾年前,新華社湖北分社聯合總社編輯部采寫推出了一組調研報道,一舉解決長江湖北石首段一家被稱為“大毒瘤”化工企業的污染頑疾,也推動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煥發新生。縱觀這組報道可以發現,新華社湖北分社負責人和記者連續五年跟蹤采訪調研,吹盡狂沙始到金,抓住每一點現象,剝離每一絲假象,突破重重阻力,找到這個問題企業久病未治的根本原因。
圍繞這個企業的污染問題,曾先后有多家地方媒體進行過報道,但這些報道均是就事論事,淺嘗輒止。而新華社這組稿件卻緊扣時代背景,圍繞核心焦點,寫出了新時代的廣度、高度、深度。
這組稿件始終站在生態文明建設、長江大保護和三大攻堅戰等中央系列政策背景下,緊緊圍繞黨中央關心的重大問題,牢牢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問題解決,不是高高在上地批評指責,而是客觀理性地分析應對,最終促使企業狠下決心改革創新,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這場圍繞長江大保護的“長跑”,有力地推動了長江大保護戰略在當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