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視域下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2022-02-09 19:19:10施曉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2期
關鍵詞:文化

□ 文/施曉光

引言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從歷史上看,我國開展相關方面的探索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南京大學理科實驗班等。[1]20世紀90年代初,部分科學家針對我國基礎學科人才嚴重短缺、隊伍不穩等問題上書黨中央、國務院,希望國家重視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工作。為此,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國家教委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大學先后建立了一批“理科基地”和“文科基地”。進入21世紀,伴隨2005年“錢學森之問”的提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被提上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議事日程。2009年,教育部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又稱人才培養“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旨在為國家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列為十大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在過去五年,國際形勢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進入一個“烏卡時代”(VUKA)。伴隨中美關系的惡化,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核心技術的封鎖,爭取突破高端科技被“卡脖子”的窘境,加速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的熱點,其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隨之,一系列國家政策工具相繼出臺,一攬子計劃緊鑼密鼓部署,如2018年教育部啟動的“珠峰計劃”和“拔尖卓越人才2.0計劃”以及2020年啟動的“強基計劃”,目的是選拔和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2022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支持和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戰略行動。這一系列政策工具和行動計劃的出臺和實施都說明:新一輪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也必將在不遠的將來結出累累碩果。

然而,歷史經驗告知:雖然改革大政方針已經設計完成,發展路線圖景也勾勒清晰,但改革與發展成敗仍然可能受制于一些重要因素的影響。其中文化,尤其是觀念文化就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關鍵性因素。正如有學者指出:“文化是一個任何改革都應對此進行考慮的因素……如果改革不考慮文化因素,制度改革需要的時間會更長,甚至遭到抵制。”[2]同理,在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中,文化觀念具有引領和先導功能,其作用和影響絕不可輕視,值得關注。換言之,如果高校乃至整個社會不能營造出有利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社會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任何好的政策工具和行動計劃都可能受到影響,其效果將被大打折扣,只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目前,大量文獻業已表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正在成為高等教育研究中熱議的主題,引發很多學者思考和探索。很多具有建設性的真知灼見相繼問世,富有啟發性。基于此,本文也試圖從文化視角探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一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意義的課題。

概念解析與價值祛魅

1.何為文化?

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經指出,“文化這一觀念,是在18世紀中后期作為管理人類思想與行為之縮略語而被創造命名的。”[3]在學術界,“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術語,常被比喻成“海上冰山”,裸露在海面的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大部分卻隱藏在海平面之下或深海之處。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一書中指出:“文化隱藏的部分遠遠多于所表明的部分。”[4]復雜的文化概念也導致人們對其概念和作用的理解和解釋出現較大分歧,可謂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有學者統計發現:僅在1871年到1951年間,有關文化定義就多達164種。[5]譬如: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習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6]而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則在《文化的闡釋》中將文化定義為“一張由懸浮在其上的動物(人)有意義編織的網”。[7]在我國,有學者將文化視為“生活方式”,也有學者將之視為“思維方式、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總和”。其中,張岱年和程宜山在《中國文化和文化爭論》一書中給出了比較權威的定義,即“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與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動或實踐方式及其所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和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8]很多學者認為,在結構上,文化可以劃分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又稱“觀念文化”)三方面。在這三種文化之中,觀念文化是文化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對人才成長影響最大的部分。正如荷蘭學者霍夫斯特等人的“洋蔥模型”理論認為,在洋蔥結構中,觀念文化,即價值觀處于核心位置,最不容易被發現,但卻絕不可被忽視。[9]我國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在《論價值與文化》中也給出同樣的結論,即“文化的最深層次是價值觀,這是文化的核心,與一定時期群體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關。”“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不同價值觀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10]

本文認為,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社會活動主體有意義建構的環境以及在構建中養成的教育結果,可以從社會和個體兩個維度被加以認識:一方面,從社會的維度看,文化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質的社會環境,包括自然物理空間(環境)和人際關系社會空間(環境)。另一方面,從個體的維度看,文化集中體現在人的行為體態、頭腦思維和精神心靈三個方面,是個體教育結果的一種外顯。正如“U型理論”提出者奧托·夏莫指出:“未來的創造性人才將是大腦、心智、實踐三者有機結合的人。”[11]一方面,如果我們將文化視為一種社會環境或人際關系,就意味著人們可以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打造有利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所需的社會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進而產生“以文化人”的效果。事實上,1922年,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提出的“文化滯后理論”早已很好地印證了這一觀點。該理論認為“文化內部不同要素存在可以各自獨立地率先發展或滯后現象,其中物質文化由于容易積累發展較快,而非物質文化則相對發展緩慢。”[12]如果用一種文化觀念、標準去衡量、評價另一種文化環境中的行為,結果往往會出現錯位現象。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將體現在個體身上的教育結果視為文化素養,這就進一步印證改革落后的學校教育教學方法和校園育人環境的重要性,改革不僅必需和必要,而且勢在必行。在這一點上,我國學者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論”早已給出答案,即“泡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湯,校園環境好比泡菜湯,它影響和決定了浸泡其中的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行為風格。”[13]

2.文化何為?

從理論上講,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文化因素既可能成為工作開展的助推器,也可能成為工作開展的絆腳石,人們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理解文化的作用和功用。

第一,寬松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因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一般被認為是一群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貢獻者,屬于創新型人才。有人甚至將之形容為是“對基礎學科感興趣、有特長的偏才怪才”。[14]通常情況下,所有創新人才都具有較強個性特質,他們非常崇尚獨立和自主,敢于堅持真理,質疑權威,即使經常受到排擠和打擊,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叛逆者,也絕不妥協和讓步。譬如:美國硅谷一些跨國公司的開創者——羅伯特·諾依斯、高登·摩爾、金·赫爾尼、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杰·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維克多·格里尼克就被稱為創造史上的“八大叛逆者”(The Traitorous Eight)。[15]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在一次演講中也指出:“回顧一下當時在學校里成績最好、老師最喜歡的這些學生,往往在今后的工作中沒有大的作為。有大作為的同學,在學校的時候大多成績不太好,不喜歡循規蹈矩,老師不太喜歡。這是我的體會。”[16]在很多專家學者看來,“好奇心、多種能力(思辨能力、認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整合知識的能力等)、人文情懷、藝術修養和自信心等”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最重要品質。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院士就指出:“好奇心應當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首要特質。……是人類長期以來得以進化的本能之一,科學探索的回報就是發現的樂趣和好奇心的滿足。”[17]此外,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創新人才的個性除了具有明顯的差異之外,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突出的是:敢冒風險、勇于首創;求知欲強、勤奮刻苦;富有愛心、謙遜自制;興趣濃烈、注意專注;勇敢直率、獨立性強;靈活機敏、有幽默感;樂觀自信、心胸寬廣;知識豐富、富有才能;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心理包容性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承受挫折和失敗的韌性;有自我否定與超越自我的勇氣以及包容、謙讓、合作的德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勇于創新、善于創新。[18]很多時候,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超越普通人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他們具有敢于挑戰權威的勇氣,敢于否定早已被人們接受的“公理”和“理所當然”的勇氣和膽識。他們經常被視為常規認識的質疑者和理所當然“結論”的背叛者,有時候成為掌握真理的少數者,如同離群索居的孤雁或脫離群體的“候鳥”。對于這樣的挑戰者和掌握真理的少數人,社會輿論和組織應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是鼓勵,還是批評?是支持,還是反對?不同的回答就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氛圍和輿論環境。換言之,社會大眾和組織領導者的不同思維、行為和態度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創新者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潛能的發揮。創新活動需要在良好寬松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才能得以順利開展,如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土壤和水分。這一“鐵律”同樣適用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第二,鼓勵自主探究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超強的創新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都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所展現出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也是寶貴的心理品質。盡管創新思維和素養有先天遺傳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學校教育培養的結果。不言而喻,創設有利于基礎學科人才成長的學校文化環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本質上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是一個以文化養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換言之,有什么樣的學校組織文化就可能培育出什么樣的人,如古語所云:“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從詞源學的角度而言,《說文解字注》中“教”字釋義為“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文”是“教”字中的“爻”,即傳授學習的內容;“化”是教育中的“施”“效”等活動形式,即教育活動本身。從構詞法的角度出發,文化的英文單詞(Culture)其詞根為“cult”,意為“耕作、耕耘、培育”。可以看出,文化一詞本身含有“教育”“教化”之意,文化以培育人為目的。張杰院士指出:“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證明,構建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只有構建起一個聚集充滿好奇心和創新激情的人才蓄水池,營造人人潛心科研、追求卓越、寬容失敗的學術生態,使創新思維高頻碰撞和激發,才有可能誕生未來的科學領袖。”[19]

第三,腐朽落后的文化觀念注定成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阻礙。1976年,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約瑟之謎”,又稱“李約瑟難題”,并苦苦思索“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最后他給出了結論是:“文化觀念和制度環境是造成難題的根源所在”。[20]在他看來,中國人缺少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自然觀;傳統文化中又過于強調學術經世致用,加之古代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創造性等文化因素都是造成“李約瑟難題”的重要原因。1996年,加拿大學者許美德在《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一書中明確指出:“除了政治外,從文化模式和認識論的角度去研究中國教育,這樣也許會對中國教育危機給出另一層闡釋。”[21]2005年,令人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提出后,很多專家學者都試圖給出令人滿意的解答。2017年,著名經濟學者張維迎在《推動和捍衛自由》的演講中試圖給出一個制度和文化方面的解釋,他認為,我國創新力不夠的原因在于“隱藏在這種體制和制度背后的文化。”[22]顯而易見,文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可成為促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助推器,也可成為這一工作領域的絆腳石。因此,只有摒棄落后陳腐的教育觀念,沖破落后觀念文化的藩籬,用新思想、新觀念武裝廣大師生的頭腦,破除不利惰性的文化阻力,構建新型積極的文化觀念,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才能得到健康、快速有效的發展。

如何打造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文化環境

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事業。這項工作做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在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競爭過程中可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最終實現科學自主創新,打破西方技術壟斷,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民族復興大業。基于上文對文化概念的解釋和價值的祛魅,本文認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該做好三方面工作。

1.創造必要的社會文化制度環境

社會文化制度環境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客觀外部條件。愛德華·霍爾在《超越文化》中指出:“任何制度都要維護一種秩序,如果制度有問題,它所維護的秩序以及維護秩序的方式看上去可能滑稽可笑,但更可怕的是它往往包含著不仁與殘酷。不合理的制度會切割掉(人的)合理的自主與自由。”[23]從社會制度環境上看,兩個方面的條件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政策環境。良好的政策環境具有正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目前,我國加速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受到黨和國家以及整個社會的廣泛重視。在過去十年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24]二是制度保障。《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明確指出,要“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大力度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率先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夯實基礎學科建設,加強應用學科與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聯動,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25]2020年,我國為更好地促進科技創新,國家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教育評價中破除“五唯”落后的評價方式。然而,任何好的政策都需要得到正確的理解和有效的執行,避免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誤讀和偏差。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是好的,但有些政策執行并不理想,政策執行偏差問題仍然比較嚴重。譬如:由于受國家資源分配不均衡和高等教育經費不足等因素影響,一些學校不得不追求指標意義上的學校和學科排名,以獲取國家和社會廣泛的認可。再如:由于受制于不合理的缺乏人性化的考核制度,整個社會和高校“內卷”問題嚴重,各行各業都籠罩在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文化氣氛之下。其結果導致高校校園人心浮動,焦躁不安,部分科研人員投機取巧,成果弄虛作假,學術腐敗和舞弊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不良的校園文化和科研氛圍對青年學生會產生極大影響,致使一些名校優秀的、很有學術潛質的學子一改最初的學術理想,寧愿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奔波在公務員、會計師、律師等形形色色的應試備考中,也不愿選擇從事“板凳敢坐十年冷”“寒窗苦讀無尊嚴”的寂寞的科研工作。

2.重塑社會主流文化觀念

人的行為是受其主觀意識和價值觀念引導和支配的。因此,要想打造有利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社會文化環境,必須從更新社會主流文化觀念入手。

第一,堅持走繼承與發展道路,鼓勵守正創新,不僅重視延續性創新,而且更加鼓勵顛覆性創新。任何創新成果都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產物,沒有創造,新事物、新成果就不會產生,社會就不會進步,文化就不會發展。然而,任何創造都不是憑空產生,是在人對已有文明和文化繼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坦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分兩種:一種是延續性創新;另一種是顛覆性創新。延續性創新是創造者在事物和產品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革新和改造,從而使其功能更加強大、品質更加完善等。相反,顛覆性創造并不一味追求對原有事物、產品的改造和完善,而重點旨在提出一種全新的概念和思路設計,進而產生一種全新的事物、觀點或產品。[26]前者體現了創新從1到N的過程,而后者則體現出創新從O到1的過程。比較而言,顛覆性創新要比延續性創新更加艱難和復雜,更加具有風險性,有時整個創新過程和創新結果并不能很快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然而,顛覆性創新的價值在于其原創性。其稀缺寶貴之處不言而喻,影響久遠。在基礎學科領域,很多拔尖創新人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有些屬于延續前人的某種研究,有些則是獨辟蹊徑,開展填補科學空白的工作。盡管兩種創新都十分寶貴,但顛覆性創造工作以及從事顛覆性創新的人更加需要得到保護、理解和尊重。

第二,要摒棄錦標主義金牌至上的思維定式,倡導積極合作和主動參與的精神文化。當下,中國很多人的頭腦中還保留著落后的攀比心理,經常以“成敗論英雄”,受到“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腐朽思想影響。一些家長恐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顧孩子自身條件、興趣愛好,按照其自身的想法,迫使他們去學習一些有利于升學加分的東西。還有一些家長在子女大學專業選擇問題上,往往只考慮哪些專業畢業后“掙錢多、待遇好、就業易”,并不鼓勵孩子選擇和報考一些費時費力又經常被視為“無用之學”的基礎學科和“冷門專業”,如“文、史、哲”。在一些高校,一些應用和技術學科,如“經、管、商”等熱門專業人才濟濟,年輕學子趨之若鶩,“PK內卷”問題不斷加劇;相反,一些國家需要的基礎學科,如考古學等在一些學校面臨“門庭冷落,無人問津”的窘迫局面。在一些地方,由于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大行其道,無私奉獻的“兩彈一星”精神得不到推崇和弘揚,結果出現一些名校的“狀元學子”放棄曾經的理想,也開始涌向為就職于某些政府部門和大企業崗位的考場,成為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一分子。這些都說明:我國一些家庭和個人的價值取向與國家社會需要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性和差距。因此,如果落后的文化觀念不能被重塑和改造,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政策執行不理想的問題必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第三,要避免過度強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場邏輯,逐步倡導“慢步哲學”和“工匠精神”。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學科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理論和命題基礎上進行探索的活動,是一項“高投入、低產出”的事業,尤其是科研時間投入與科學成果產出之比是低下的。基礎學科研究人員如果在德國時間社會學者羅莎所批判被異化的“烏泰姆普斯式社會”(Uthampus Society)中[27]將成為很不愉快的群體,因為這個社會中流行的概念是“加速”“經濟效率”等,這些都會使之產生浮躁和焦慮的心理。有學者研究發現:基礎學科具有長期性、連續性的特點。一個創新或突破,可能需要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深入挖掘才能產生。在作用發揮方面,基礎學科不像應用學科那樣很快就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和顯著效果。一般來說,基礎學科通常商業價值不明顯,較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需要很多的中間環節,才能發展為生產力,其作用具有深層性和隱蔽性。[28]因此,從事基礎學科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科學家們與應用技術工程師們以及商人、企業家們相比較,其在工作方式、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任何指標性考核方式、任何工程管理的思維方式都不利于科學家們產生出具有原創性的知識。正因為如此,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提倡一種“慢步哲學”或“持續改進哲學”,允許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人員成為波哥和西博等人筆下所寫的“蝸牛慢教授”(Slow Professor)[29],從而避免成果出現揠苗助長的“早產兒問題”。

3.加速育人模式(環境)改造

高校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和主渠道。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國高校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建立了一批重點“基地”和實驗班,但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尚顯落后。以日本為例,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進行三次教育改革后,日本高校開始重視基礎科學人才培養。三十年過后,其結果令人刮目相看。有資料顯示:自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名學者在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日本也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3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科學家的本科學位基本都是在日本本國高校獲得的,這說明日本的本科教育是一流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改革是成功的,日本經驗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相反,2021年著名國際期刊《自然》上刊登的一篇由中外學者共同參與的研究報告卻暴露出我國本科教育的問題。研究報告發現:與其他國家大學生相比,我國受訪者在接受四年本科教育之后,批判性思維能力出現下降趨勢,而批判性思維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中最寶貴的品質[31]。21世紀初,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辛迪·范受邀參加我國高校本科評估時曾指出,大學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五重境界”,即“沉默”(Silence)、“回答”(Answer)、 “互動交流”(Dialogue)、“提問質疑”(Critical) 和“辯論”(Debate)。但她在考察中發現:中國大學的課堂往往是“單聲道”的,即課堂教學都是由教師講、學生聽,多數屬于“沉默” 的境界,少部分處于“回答”的境界,“互動交流”很少,“提問質疑”和“辯論”則更為稀缺。她認為這就是中國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在教學質量上的差距。[32]加速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當務之急。

何為“育人模式”?為何要加速育人模式改革?育人模式是“人才培養模式”(Talent Cultivation Model)的簡稱。廣義而言,它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設置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和質量監控等內容,涵蓋了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和培養條件在內的人才培養諸要素[33]。換言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學校為學生發展設計的育人環境,涉及到校園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等方方面面。一是從培養目標上看,要突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學宗旨,幫助拔尖創新人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三個根本問題。從理論上講,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的棟梁、科學的未來。從實踐上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是各國科技領域爭奪的重要智力資源和覬覦對象。因此,高校不僅要將其培養成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和超強科研能力的未來科學家,更要把他們培養成愿意投身國家基礎學科事業的“四有人才”。俗話說:“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心中有祖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需要的是“又紅又專”“甘于奉獻”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而不是只重索取、不講貢獻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如果我國高校培養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沒有一顆愿意從事科學事業、服務國家社會發展的愛國之心的話,這樣的拔尖創新人才絕不是黨和人民所期待的。如果我國高校培養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不愿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奉獻青春和熱血,卻一心甘愿成為他國利益集團的“打工仔”,甚至是靈魂的“出賣者”,這樣的拔尖創新人才也絕不是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二是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要充分考慮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性和特殊性,注意處理好人文與科技、理論與實踐、古今與中外、廣博與精專等關系,在為其打好學科基礎的同時,注意將最新科學、最新成果和交叉學科知識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之中,讓其盡早接觸到科學前沿問題,喚起科學探索的欲望和想象,持續地使之保持濃厚的研究興趣。俗話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僅限于我們現在所知道和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則包含了整個世界,以及將來所有我們所知道和理解的一切。”[34]試想:如果一個人對科學本身不感興趣、不熱愛,即使他或她再聰明和具有天賦,也不能保障他們會成為基礎學科未來的棟梁。三是在教學環節,高校及其教育者首先要成為新的教學方式的探索者和改革者,不斷修訂培養計劃和方案,不論是強調專業模式的“圈養”,還是主張通才模式的“散養”方式,不論孰優孰劣,不問東西與南北,只要是基礎學科人才發展的需要,都應該大膽嘗試和努力探索。[3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理論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培養,注意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先天靈性”(Inner spirituality)。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模式大體而言有兩個方向,一種是趨同性思維,即把所有人的思維統一到一個標準答案上;另外一種是與想象力相聯的發散性思維,即尋求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探求同一問題的新答案。四是在教育評價方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作,對其評價也不能按照其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方法進行。過于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的評價模式都可能對培養工作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正如有學者指出:“‘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所潛藏的含義,是培養基礎學科研究學術型人才,因此對于人才培養類型的考察無須考慮學術研究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這一維度。同時,‘拔尖’意味著在專業知識、綜合素養以及學習能力、適應力、創新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超越大多數同等階段學生的極少數學生,而培養方式也必然是個性化培養。”[36]最后,要完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制度,摒棄追求過度量化的考核方式,不以科研經費數量多少作為考核指標,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如此。要鼓勵創新和原創,不能僅滿足對國外現有理論的驗證和解釋。要將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考核與高校為國家科學急需領域培養人才的質量緊密聯系在一起,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同時也要從為國家基礎學科事業長遠可續發展出發,不追求短期效果,做好播種育苗工作,真正實現“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遠大目標。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69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中文网| 88av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免费在线a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福利在线一区|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在线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91精品国产丝袜| 青青草欧美|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亚洲视频三级|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天天激情综合|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一级α片|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三级色|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第一色| 欧美久久网| 91色在线视频|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 亚洲va在线观看| 中国精品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yw| 久久一级电影| 福利片91|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亚洲二区视频| 538国产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