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 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必須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1]高校作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的人才基地,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陣地,必須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具體特征,提升高校黨組織的政治水平。
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進展的背景下,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思想,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和高校黨的建設,推動高校黨建和高校事業發展深度融合,持續優化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1]每個層級的樞紐作用發揮如何都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是否到位。黨的領導在教育系統能不能有效實現,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系統黨的組織體系是否健全、政治功能否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建設抓得好不好。因此,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1]本文通過分析高校黨的政治建設演變發展的歷史環境以及背后的歷史邏輯,為更好地明晰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推進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踐路徑,進一步加強高校黨的建設,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任何一個現代政黨都不可能放棄組織凝聚高校的政治力量,恩格斯曾寄語大學生要成為“腦力勞動無產階級”[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和中國政治體系下,人民精神面貌發生由內而外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也真正把高校的發展置于中國發展新藍圖中,領導社會主義大學努力培養“無產階級知識分子”,1950年創辦中國人民大學時就特意強調了“有計劃地培養建設骨干和為建設新的與改造舊的高等教育樹立一個典型”的任務。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同樣有巨大的歷史慣性和鮮明的政治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在中國人民遭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壓迫,特別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處于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本色。不同于近代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依舊是封建自然經濟,也不同于中國近代教育變革思潮,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人民精神面貌的徹底改變、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鮮明特點,讓新中國的高校在第一時間選擇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并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堅持。
因此,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理念從一開始就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基因。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辦好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事關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立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在培養目標上將“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修改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增加了“勞動”更加符合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目標;刪掉了“中國特色”,則更加凸顯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屬性。同時,還強調了“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四個服務”。
教師之于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所高校能否不斷發展提高,最主要的要看有沒有一支政治上好、業務精深、結構合理、梯次配備的教師隊伍。一個學科能否站得住腳,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必須要有公認的權威專家。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培養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教師骨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全行業各領域急起直追的社會大潮中,中國共產黨就將教育引導高校教師接受黨的政治主張和培養延攬教育人才密切聯系起來。關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定位和政治形象,鄧小平同志曾說:“為人民服務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勞動者。”[3]他還做了進一步解釋,“思想戰線上的戰士,都應當是人類靈魂工程師”[4]。由此可以概括出,高校教師是思想文化戰線特別是教育戰線的革命戰士。
從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點就在于培養黨領導下的教育戰線的革命戰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批判與研究立論的新方式,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學術作品,在此基礎上完善教師專業發展要求、教師績效激勵辦法,用學理主張來夯實黨的理論。
從根本上講,黨的政治建設就是執政黨為加強自身建設而開展的政治工作。高校黨務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高校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某種程度上講,政治工作隊伍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制優勢的重要體現。列寧在《從何著手》中強調要培養和造就三類緊缺的黨的人才:最能干的宣傳員,最有才干的組織者,最有才能的政治領袖。[5]這其中,宣傳員和組織者就是事實上的黨務工作者,“黨務”重心在黨的工作,“務”服務于黨,不同于經綸世務,政治工作要有實際工作內容。
高校黨務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作為意識形態最前沿的哨兵,既要疏導學生的情感,指導幫助大學生妥善處理情感脆弱和情感豐富并存的特殊時期的各類問題;更要做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學習者、傳播者、闡釋者,完成“話語深化”的任務。新時代以來,高校黨務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政治品質和斗爭精神、斗爭本領得到了充分錘煉,精神面貌昂揚向上,但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亟須解決。在高校學科競爭合作發展如火如荼之際,“去行政化”、扁平化管理、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去編制化、高校職員制等管理理念也不斷推陳出新,如果我們無法及時梳理黨建黨務工作的育人功能,高校黨的建設將可能面臨被淡化、“口號化”等形式主義的危險,這是需要高校黨組織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解決高校黨的建設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高質量發展等問題,這是鞏固新時代以來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健全高校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的戰略考慮,明確了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徹到全面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各環節的政治指向,并對強化高校黨的政治建設提出了新的實踐要求。
自2018年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立,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或者黨領導高等教育,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開始作為一個政治命題出現,因為教育工作自身的獨立性、獨特性和自成體系的特點,迫切需要我們從教育規律出發去探究黨領導高等教育的歷史脈絡和階段性特點。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黨領導高校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工作遵循,也是高校黨委全面領導各項工作的制度依據。
歸納新時代高校黨委的領導方式和成效,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主要有兩方面新發展:一方面,更加突出高校黨委的領導內容全面覆蓋和全面領導,既要對學校黨的建設全面負責,承擔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還要履行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陣地建設、重大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安排、重大資金使用等;另一方面,黨委書記作為“班長”的政治作用越發明晰,尤其要在戰略決策、組織研究、廓清方向等方面發揮作用,組織領導班子和黨務工作部門支持校長和行政部門在系統規劃實施方案、執行黨委決策等方面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學校黨委全委會、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的具體工作邊界仍有進一步研究創新的空間。
在學科日益細化、研究高度專業化、自主創新蓬勃的背景下,高校院(系)在辦學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凸顯,逐漸成為辦學責任、學術權力、社會效益等集合在一起的教育實體,對高度專門化知識的增長和復雜嚴密的學術分工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抓好、抓牢、抓緊院(系)的辦學過程,應成為高校黨組織的核心工作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校院(系)兩套組織機構的統一運行就是辦學的常態。周恩來根據當時黨組織覆蓋面不足和黨務工作人員專業化不強的情況指出,“(高校)系支部、劇團支部、車間支部,只是起保證監督作用,不是指揮。”[6]鄧小平在1980年明確提出了“大學的系是否也要由黨總支領導”[7]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面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難點,明確高校院(系)黨組織是全院(系)的政治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對高校黨建工作的考核對象也不斷“下沉”,杜絕架空黨組織的現象,尤為突出對高校院(系)黨組織的考核。辦學治校和管黨治黨均屬于學校黨委的職責范圍,但院(系)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區別于領導核心,在以黨建引領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仍須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
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正值帝國主義重新劃分世界版圖之際,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淪為了歐美日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華民族陷入衰退和危亡的泥潭,部分意志薄弱者喪失了民族信心,此時更要突出青年黨員的英勇犧牲精神和大無畏斗爭精神:在黑暗與光明的焦灼中奮不顧身、勇往直前,以堅決克服悲觀失望、彷徨無措的政治態度,以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指引,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社會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強化階級觀念和組織意識。
黨中央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塑造了新的組織形態和就業形式,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并在短時間內進入普及化的過程中,全球價值鏈重組的浪潮不期而至。大學生作為個體應對社會壓力的調節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對學習工作乃至人生期待的不安以及對未來成長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這種情況下,大學生黨員隊伍的建設呈現了新的特點,鼓勵大學生黨員立志改革開放、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激勵大學生黨員矢志奉獻、學成報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平臺經濟、智慧經濟等新經濟業態的迅速發展,對大學生的擇業觀和學習觀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學生黨員有了更多展現黨員形象、體現黨員擔當的載體。高校黨組織要不斷確保學生黨員發展質量,從而帶動整體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關鍵舉措就在于不斷強化、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政治學習。要成長為清醒的馬克思主義者,大學生黨員必須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學透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精髓實質,必須在實踐生活中感受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思想偉力,通過扎實深入地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在政治學習中分清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魏特林式的粗陋的平均共產主義的明顯區別,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自身的學習和實踐,在理想信念指引下強化專業學習。
歸結基層黨建的歷史經驗和實踐需要,分析清除作風之弊、政治行為之垢的有效經驗,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的焦點是管理權限配置,即“聽誰的”,進一步探究依規定權、依規用權、依規擔責的內涵,“黨務關系的核心是權力關系,其或縱或橫取決于黨的組織之間的職權配置,同時受到人、事、時、地等其他重要因素影響。”[8]這實際上也是領導與被領導,團結凝聚向心與分裂、分散、分離的對立問題。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高校黨的建設,說到底也是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聽黨話跟黨走”、打牢黨在高校的政治根基等問題。將高等教育發展放到現代政治文化演進的復雜背景下考察,我們要說清高校黨的政治建設,必須著重解釋清楚:只有把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堅強有力,才能在高校實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追求、完成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政治目標的基本邏輯。為了將法規內容轉化為實際的政治行為和統一的政治意見,防止政治實踐與政治意圖背道而馳,高校黨組織在強化執行新條例的政治實踐中必須直面政治功能強化與文化交鋒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