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毅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術是中國江蘇宜興的“明星”藝術品,在“陶都”宜興,千百年來誕生的精美陶器不計其數,唯獨紫砂壺藝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不僅是因為紫砂壺與茶道文化緊緊聯系在一起,更在于紫砂壺那精美的藝術表現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悠久、豐富且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大寶庫”,為紫砂壺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也借紫砂壺實現了傳承。此把“尚福提梁壺”(見圖1)所承載的便是在中國受到人民普遍認同的吉祥文化,此壺的溫度和真摯也正在于這份獨特的文化之中。在藝術構建上,此壺可謂集多種傳統特征于一身,具有優雅、端莊的古典美,與不受時代所限制的吉祥文化相結合,展現了自信、高雅與真誠的藝術姿態。

圖1 尚福提梁壺
紫砂壺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那儒雅、溫潤的氣質,這種氣質的形成與紫砂泥是分不開的。此壺選擇的是在紫砂壺創作中經常被運用的一種泥料,故而具有了經典的韻味,可代表紫砂壺藝術的基本特征。此壺為紅棕色,或稱紫檀木色,是一種非常大氣的顏色,它的紅不刺眼、不俗氣,色彩均勻、濃厚,色調偏暗,因此能顯得相當大氣;它的棕是融合在紅色調之中的,使作品流露出泥土的味道,這正是紫砂泥的本真之美。
好的泥料也要有好的工藝才能完美展現出自己的魅力,而好的工藝便通過壺表面的質感效果體現出來。壺的表面是光滑的、細膩的,還可見細致的泥質紋理,集精湛與樸素于一體,精湛是創作工藝的體現,樸素則是泥料不可磨滅的特質。
從此壺泥料特征可以看出,紫砂壺創作所追求的精美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以犧牲泥料的特質為代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紫砂壺是一件完美演繹純真之美的藝術品。
圓器是紫砂壺經典造型之一,許多紫砂壺作品都采用了這一造型,圓器看似簡單,實則千變萬化,要想將圓器打造得圓與巧絕非易事。此壺也采用了圓器造型,在圓巧之中更彰顯紫砂壺的穩重與典雅。
此壺從身筒的方向看是比較寬的,有開闊之美,兩側線條弧度明顯卻又不會太突出,使壺身不至于太過夸張,維持端莊的姿態。壺身的頂面與底面都是比較平的,頂面的平是為了適應身筒的結構特征,底面的平則是為了保證壺體平穩。底面與身筒之間轉折形成了溫和的圓角,使壺身的整體外部輪廓線條更加完整和流暢。從頂面看,壺身的結構就是完整的圓了,以不同的角度呈現出圓器結構的完美;壺蓋也是圓形的,它的頂面是凸起來的,也是比較飽滿的姿態,這樣可以與壺身的量感形成配合,不會顯得作品整體失衡;壺蓋中央鑲嵌的是橋形壺鈕,經過創作的調整后,呈現出方中有圓的特征,在壺鈕頂部中央有一個小小的尖角,這一小細節增強了作品的活潑感,也體現了創作的個性;直嘴鑲嵌在壺身一側,其線條已與壺身之間完美地融合成一體,絲毫不露鑲嵌痕跡,足以證明藝人精湛的做工和對于作品整體效果的把握;此壺采用了提梁造型,而提梁也是此壺中最具個性的一部分,從造型上看,提梁的整體結構是方形的,頂部兩側的轉角圓潤,與壺鈕的造型基本是相同的。橫梁中間的部分形成了一個翻轉的花樣,這一設計堪稱一絕,將線條的流動感表現得極佳,在這一刻壺中的線條都隨提梁線條“動”了起來,作品的氣韻便十分生動了。
“尚福壺”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是崇尚福氣,引申理解為中華民族對于吉祥文化的認同,對于美好生活與和諧、和平世界的追求,所以“尚福提梁”雖小,格局卻很宏大,這便是紫砂壺藝術作為民族傳統藝術品所擁有的底氣。此壺從泥料到造型無一不貫徹、表現著吉祥文化,泥料的紅色象征喜慶、吉祥,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色彩;圓圓的壺身象征著團圓、圓滿,并讓人們以不同的角度欣賞都能收獲幸福;提梁與壺鈕表現出的方圓統一象征和諧,這是中華民族歷來所提倡的。作者通過此件作品不僅將美好的祝福送給人們,更表達了世界和諧的美好愿望,這便是“尚福提梁壺”的氣度,更是紫砂壺藝術的民族風范。
紫砂壺藝術始終凝聚著中華兒女的深厚感情,并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美好愿望。此把“尚福提梁壺”做工精湛、個性鮮明、意義美好,本文分為三方面闡述了此壺的藝術特征,并將紫砂壺藝術置于文化大背景之中,揭示了紫砂壺藝術的文化魅力與民族情感。